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题。

雪姨

尹翔学

①雪姨回来了。谁也没想到,雪姨跟儿子进城生活快二十年了,这会儿还独自搬回来住。

②她已满头白发,像不含半点杂质的雪。她拄着根红木拐杖,慢慢挪着小碎步,一眼就认出了我:“小尹,你还在这儿呀? ”还是那很夸张的尖细音。

③当年,雪姨在这里是一个有名的人物。一个四等站的售票员,能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走进人民大会堂,在这里是绝无仅有的。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丫鬟出身,不识字。她的工作台前有一方木格子墙,格子墙里的每个小方格都代表一个车站,按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小格子里装着硬纸板车票。卖票时她总能准确地从小格子里抽出乘客所要的车票,用打码机在车票上打印日期,贴上车次座位号,全程行云流水。

④“小尹,你开空调了吗?”

⑤“刚才开了一会儿,现在关了。”

⑥“你知不知道,你家空调的滴水,滴到我家阳台上方的铁皮上,滴滴答答响个不停,吵得我睡不了?”

⑦我满脸歉意,连忙说:“您老放心,我明天就处理好。”

⑧又过几天,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开门一看,又是雪姨。

⑨“小尹,你家又开空调了? 

⑩“嗯。怎么啦?”

⑪“唉,吵死啦。”

⑫“我已把空调的排水管,向外接出去一米多了。”

⑬“可夜风又把空调水吹回来了,滴在阳台的铁皮上,还是很吵。我都要失眠了。”

⑭雪姨的儿子从城里来看她,我悄悄地搭讪了解。“我妈呀,像成了仙,是顺风耳。我家客厅茶几上放个热水壶,烧水冒气的声音都像高分贝噪音让她心烦。”

⑮我中午刚到家不久便听到轻轻的敲门声,开门一看,雪姨提着大半个波罗蜜,笑成花似的连连道谢,我难为情地挠了挠头,连声对雪姨说:“不客气,不客气,这都是举手之劳。”

⑯那天一大早,我爬上阳台,在阳台外的下水管道上凿了个洞,将卧室和书房的空调排水管都引进下水管道,再用胶泥密封好,再无滴水声。

⑰楼下的花坛里有几棵三角梅疯长,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成为人们喜爱的纳凉绿亭。

⑱每天一大早,雪姨便在那儿忙活。举着细长的铁钩子或者是破开的竹

竿,拔除花圃里不断长出的乱草,耐心地绞断春笋般新生的嫩枝叶。后来她端来一张厚实的矮方凳,颤颤巍巍地踩上去绞断修剪。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喝杯水又继续踩上矮方凳,越干越来劲。每到中午,地上铺满一层厚厚的嫩枝叶,绿地毯似的。绿亭顶上,绽放着鲜花。鲜红的,亮丽热情:玫瑰红的,华丽浪漫;金黄的,明亮高贵。此一处,是圩镇人们向往的打卡点。

⑲我出差回来见到雪姨,都不敢认了。她已丢开那拐杖,挺直了腰身,显得干练有活力,还恢复了当年逢人便笑成一朵花的常态。

⑳“雪姨,您真是返老还童呀。”我打趣道。

㉑“哈哈,这里养人,我就在这儿养老了。”

㉒后来,我们小区在创建文明小区评比中,成了文明示范小区。

(选自《红豆》2023年第1期,有改动)

班级文学社团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改编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艺术节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演员们对小说中“我”与雪姨之间的故事不够熟悉,请你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将下列图表补充完整。

(2)、演员们觉得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需要突出雪姨形象的变化,请你参与讨论。

小南:雪姨在退休之前,她是一个爱岗敬业、工作细致认真的人,从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对售票工作十分熟练可以看出。

导演:对,但是退休后她变得,从可以看出。

导演:自从她去管理纳凉绿亭之后,她变得,因为

(3)、小南读到文章第⑮自然段时,认为在拍摄过程中应表现出“我”和雪姨的心理活动,请你联系上下文,帮助小南描写出“我”和雪姨的心理活动。

“我”:

雪姨:

(4)、小南想在拍摄过程中用镜头表现第⑱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小北却说不用拍摄该画面,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5)、演员们想要在微电影里尽可能还原小说中的“纳凉绿亭”的景观,但是需要给这个绿亭取名。请你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题,从以下三个名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①雪姨亭 ②百花亭 ③文明亭

我选择理由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听众的演奏会

乔全荣

       ①笛声突然响起,如银瓶炸裂,行云流水般绕上楼来,钻进了我的耳朵。趴到窗台上看,原来是两个人在楼下的人行道上吹奏。

       ②两个人看起来年纪都不小了,是一男一女,许是一对夫妻。女的头发蓬乱,男的架着双拐,一条裤腿在深秋的寒风中飘荡。心中突然就似有一根弦给拨动了。我找出两个一块钱的硬币,包在一个塑料袋子里,招呼一声扔了下去。那位女的蹒跚着去捡了,抬起头来大声说“谢谢”,又回头招呼那个男的:“老头子,你给吹一个《好人一生平安》。”

       ③好人,我是好人吗?我发过誓的,再也不给任何乞丐一分钱,只是缘于多次经历的欺骗。但是今晚,突然就辛酸起来,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自己都不曾到达的柔软的角落

       ④我冲动地穿上鞋子下了楼,近距离看了,更觉得他们满脸都是愁苦。我掏出一张钞票递给那个吹奏笛子的男人,又鬼使神差的多了一句嘴:“我从不给乞丐钱的,但你不是。”

       ⑤那个男人迷茫的看着我,我说:“你是艺人,在卖艺,你吹的真好听。”那位女子早就趴下磕起头来,那男人大声喊道:“老婆子,起来!这位先生想雇我吹一曲。爱听什么,您点吧!”

       ⑥对于音乐,我知之甚少:“就随口吹一曲你最喜欢的吧。”

       ⑦竟然是一曲《春江花月夜》。曲罢,我才觉得身上的寒意,出来的慌忙,连件厚衣服都没顾上披。看出我在发抖,那吹笛子的老人说:“你上楼去,我在楼下吹给你听。”

       ⑧我说:“你们早点找地方休息吧,这么冷的天。”她倔强地摇摇头,说:“你不把我们当作乞丐看,我们就更不能拿自己不当人。您给了五十块钱,可以买我一晚上演奏的。您尽管上楼去吧,我的笛子声音清亮,您在楼上也会听见的。”我心下不忍,说我是爱听你吹的笛子,可是别的邻居也许想安安静静地看看电视剧呢。

       ⑨老人扶着拐,突然深深鞠了一躬:“那就听您的,算我欠您的,以后有机会我再吹给您听。”

       ⑩再次见到他们,已是隆冬。那天走过一条幽深的地下通道,那位残疾着身子的老爷子正闭着眼睛,盖着一床已经看不出颜色的床单,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老太太发现了我,猛然站了起来拦住我,说:“可碰到你了!”我诧异不已,几个月不见他俩更显得憔悴了。老太太说:“这几个月来,老头子一直在这一片转,说好歹有人拿咱们当人看一次,欠着一定要还上。”我说:“今天这么晚了,以后再说吧。”老太太拉着我不放手:“老头子说了,这么大年纪了,还不知道有一天每一天的,早点把债还上,就是死了也心安啊!”老爷子闻声爬起来,认出是我,大声嚷道:“我还欠你好几首曲子。”

       ⑪我眼角湿润,说:“那就开始吧。”

       ⑫老爷子调了一下调,老太太大声报幕:“第一首曲子,《好人一生平安》”。悠扬婉转的笛声就在通道里飘扬、回荡起来,是那么的动情。当初看那部电视剧的时候我还小,但也常常如今天这样,被感动得满心酸楚。过道里也渐渐站下了几个人,有一位女孩掏出一枚硬币放在地上的茶缸里。老爷子停下笛子,把硬币拿出来还给那个妹妹,郑重的说:“今天不营业了,是为这位先生一个人办一场独奏。”

       ⑬我接过那位尴尬站着的女孩子手中的硬币,放在茶缸子里,说:“我包场了,但你也可以买票来听。”

       ⑭仰起头来看通道上方明晃晃的灯光,我努力睁大着眼睛不让泪水流下来。这些看似卑微的人啊,当你给他以尊严时,他能把心掏出来给你,尊严地以一个艺人的名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传奇霍金:人间再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

    2018年3月14日,现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史蒂芬·霍金去世。如果说当代科学界有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答案莫过于霍金。霍金的一生,在世人眼中,就是当之无愧的传奇。

    童年时的霍金,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极为聪明。据说,能用一些废弃用品,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霍金六七岁时,他姐姐特别喜欢娃娃,专门给自己漂亮的娃娃做了一个小屋,设计了楼上楼下,座椅、板凳、餐具都有。霍金对姐姐说:我送你个生日礼物。很快,给娃娃屋设计了一套全封闭的管道系统和照明系统。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考上剑桥后,霍金并没有天天泡实验室,他喜欢参加游艇会,参加酒会。在剑桥三年时间,一共才学习一千个小时,平均每天只有一小时,但成绩却异常优秀,同学送外号“爱因斯坦”。

    然而,天妒英才。在大学学习后期,霍金被诊断为“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不久半身不遂。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根手指操作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

    疾病剥夺了他生活的能力,却无法剥夺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念。他开始在学术方面用功,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现代物理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74年3月1日,霍金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他的论文也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从研究黑洞出发,霍金继续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1988年霍金的惊世之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问世,这本著作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并被译成几十种语言。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他像小男孩一样贪玩、调皮。他经常在轮椅上飙车,把速度开到最快,疾驰到马路中间,看助理被吓坏的样子。他还喜欢用轮椅轧讨厌的人的脚趾头。1976年的一次英国皇家宴会中,英国王子查尔斯倒霉,被霍金轧了脚趾,霍金高兴地开着轮椅在地上转了一圈。后来霍金还顽皮地说: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轧过撒切尔夫人的脚趾。

    他喜欢玩音乐。英国摇滚歌手Pink Floyd 2014年的专辑《无尽的河流》中,霍金就玩得很嗨,他和乐队一起合作了一曲《滔滔不绝的霍金》。除物理事业以外,霍金还曾经参与过超过15个音乐团队的表演和专辑制作。

    霍金还热衷于公众演讲,乐于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将科学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道: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笑了,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伟大的天才就是这样,他们像是黑暗的海面上亮起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

    3月14日,是爱因斯坦的诞辰,也是霍金先生的祭日,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仰望星空的人,最终成为了星空,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霍金曾说过一句话,相信永远都会激励着我们:

    “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路和属于你的成功。”

(根据网络资料整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寸草春晖

张瑜

    午饭时间,照例去学校旁的餐厅吃饭。刚落座,就看到服务员领着两个人过来,安排在我对面坐下。拼桌总是有些尴尬的,毕竟饭菜总是和熟络的人吃,才能吃出人情的暖味。

    女儿,四十多岁,细细薄薄的单眼皮,圆阔脸;妈妈,七十多岁,垮塌的单眼皮,圆阔脸。她俩笑起来一模一样,右脸有个单瓣小酒窝。

    女儿拿起桌上的菜谱,眉头紧皱,先翻了一遍。随后转头向左侧的母亲时,眉头如风琴被拉开一般,说道:“妈,来餐馆吃饭,就要点和家里吃的不一样的。我说菜名,如果你想吃,就点头,好不好?”说完,她用手抿了抿了母亲的鬓发。母亲像极了她的幼儿,却对她爱怜的眼神置之不理,淘气得打哈欠。

    “服务员,你们这个野菜是哪的?”

    “这不是写着呢吗,阿姨,山野菜!”

    “哪座山?”

    “啊?呐呐呐……就是附近的山!”

    女儿焦躁地说,“我问的是你这个野菜会不会有农药,我妈吃老年痴呆的药,是不能吃进去坏东西的。”

    两个服务员相觑,谁也不敢打个保票,钉在原地不敢离开。

    “行了,还是我先点好菜,再叫你们。”

    “妈”,一扭头,她又和颜悦色起来,“我现在一道菜一道菜地念给你听:酸辣豆花,这个可以让厨房不放辣椒,你不用咬的,吸溜就喝下去的;咦,海参炒瘦肉,这个海参是软的,你能咬动;香椿炒鸡蛋,这个香椿,咱楼下小摊一小捆就卖12块呢,你看加上鸡蛋,是22块的,划算,可以点;卤牛肉,这个点上来,你尝尝味道,如果喜欢吃,我在家学着给你做;醋粉,今天特价6元,这个点上,噢,不,咱今天不吃特价,你不能吃凉的……”她认真地审阅、联想每道菜入妈妈口的感受,菜谱介绍的音频也是忽高忽低的,报到特价菜时惊喜,自己碎碎念的时候就低下来了。絮絮叨叨的说话声引来了邻桌人诧异的目光和讥笑,而她一直沉浸在聚精会神的筛选当中。

    我故意吃得很慢,迷恋地侧耳听着她的解说。我的爸爸是脑梗病人,我知道这类脑病人对饭菜的忌讳很多,而她每一样重点讲解的菜名,都是恰恰对病情有利的,而还符合软濡、营养均衡的特点。

    “妈,菜谱讲完了,就这些,我现在给你念,你想吃就点头哈,海参炒瘦肉?”

    “喔。”

    “苦瓜汤菜?”

    “喔。”

    每一道,母亲都答“喔”,并没点头。

    “好的,妈,我知道你选的了,来服务员,点菜!”

    “阿姨,我们这里是先付款的,您总共消费245。”

    只见她从褐色小包里摸出一张钱,又在侧兜里寻见两张,把钱递给服务员,“记得做软和点。”接着,她突然警觉,拧过头来说,“饭前吃药,妈。”又翻起了小包找药,那小包的边沿皆已磨得发白变烂了。

    “妈,张嘴巴,啊,啊,啊”,吃药,吃饭,从始至终,她都没舍得把那海参和瘦肉放在自己嘴巴里,一口口喂在了妈妈的口中,并挂着祥和的微笑,像极了在喂婴孩,吃几口便要用自己带的手绢擦擦妈妈的嘴角。

    我想起了孩儿时妈妈喂我饭的情景。小时候我总爱剩饭,妈妈就用勺子把饭压成团状,“看,这是你爱吃的圆饭饭,来,张嘴巴,啊,啊,啊。”一口一口的饭,想方设法让最爱的人吃下,是一种对最朴素的道理的坚持,然而很多时候,子女受起父母的爱总是特别心安理得,反过来回报却总是做不来面面俱到,心意深挚。

    我不敢抬头,滚烫的面汤熏着眼睛,喉管抽着涩水,酸胀暗涌。

    “来,张大嘴巴,啊,啊,啊……”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9年3月11日,中国植树节设立40周年暨首枚植树节纪念邮票在京发布。首枚植树节纪念邮票,画面由双手、绿叶、城镇乡村、河流山川和飞鸟白云等构成。

【材料二】我国古代就有在清明节插柳植树的传统。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确定每年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如今,我国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21.66%,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中国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植树节逐渐成为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首枚中国植树节纪念邮票发布》)

【材料三】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文学恩师

王信厚

①原《宁波文艺》副主编赵林泉的不幸病逝勾起我绵绵的追思,脑海中反反复复萦回着赵老师的形象,耳畔仿佛又响起了他那不紧不慢带着浓厚山东口音的宁波话……赵老师是改变我命运的人,如果没有他,我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老师是文联唯一的专职干部。当初受赵老师指导的业余作者有干部、工人、农民,还有就是像我这样的待业青年。那年代政治运动不断,文艺是重灾区,然而我们这个文学小圈子,由于赵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家却和谐相处,犹如世外桃源。赵老师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又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南下干部,在他身上有山东人的厚道耿直,又有南方人的细腻善感。他对作者的关心不仅仅是在创作上,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在做人上,他本人不仅仅是言传,更多的是身教。

③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风暴来了。我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认识赵老师的。那时我初中毕业,因出身不好待业在家,喜欢文艺的我在文化馆办的油印刊物上投稿,得到了赵老师的帮助。其中一个小戏,他帮我修改并向当时唯一的省级文学刊物《东海》推荐(此小戏也得到苏立声老师的帮助),结果居然发表了,这使我创作信心大增。后来他又推荐我到市戏曲训练班当编剧,从此我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面对这张在赵林泉名字上打上大红叉的大字报,我又惊又怕。处事谨慎的赵老师难道不知道我的家庭出身?不可能,那时连发表一篇豆腐干文章也要填个人履历,可赵老师在我面前从来不提不问,当大字报上街后他见到我也绕道而走闭口不谈。更令人感动的是,文革后期他从“牛棚”里解放出来,我向他为我的出身而遭受牵累表示歉意时,他竟连连摆手,说是他的问题牵累了我,他要我相信党的政策,写出更多好作品。他自己打了多次入党报告,党组织也终于在1983年为他敞开了大门。

④其实,受赵老师帮助的远远不止我一个。去年,一位从外系统调入文化部门的领导,上任不久就约我去拜访赵老师,其实赵老师仅仅在他年轻时帮他修改发表过两篇作品,为什么时隔几十年还记得一位早已退休在家的老人?他说当初自己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赵老师热情待人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很想去看看他。文革前,市郊有个姓励的青年因“言论不当”冒犯领导失学在家,是赵老师发现了他的文艺才能,帮助他编写演唱作品下乡演出,使他重新拾起希望。两年后他参军入伍,在部队从搞俱乐部开始,进步很快,如今已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军队高级干部。

⑤在与同事相处中,赵老师总是见利就让。在《宁波文艺》工作期间,他两次主动将工资提升名额让给同事。后来领导要将他从副主编提为主编,他考虑到可能要挫伤另一个副主编的积极性,又主动向领导要求取消对自己的任命。难怪当我将赵老师病逝的噩耗告诉如今已在外地成为著名学者的那位同事时,他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说,像赵老师这样的好人,世上真不多啊!

⑥赵老师有大学文化程度,解放初曾任市机关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完全有条件自己创作,可他却把全部精力扑在辅导培养业余作者身上,对大家的作品总是热情鼓励,悉心指导。在当时形势下,他将文艺思想与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巧妙结合,使一些业余作者既学到了写作本领,又免受了那时的极左思潮伤害。这些特殊的创作经历是当今一些文学青年所无法理解的。

⑦赵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业余作者,不论你地位高低、作品发表多少,他都能记得住你的名字及概况,即使是在他晚年记忆力严重衰退的时候,也念念不忘。但他却希望大家忘了他,他是一个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不愿麻烦人的人,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他甚至谢绝亲友去探望他。在他心脏停止跳动的前几分钟,我赶到医院去与他告别,他儿子凑在他耳边说:“爸爸,王叔叔来看你了,你知道的话眨一下眼。”然而他竟眨不动了……

(选自《宁波日报》2021年09月09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