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用“小球”载起“大国梦”

①严开祺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他和团队研制出能抵挡万米深海压力的新型浮力材料,为深海征程贡献青春力量。这个国庆假期,严开祺和团队对刚刚取样回的深海浮力材料进行结构分析和数据采集。深潜器在水中上下自如,浮力材料功不可没,“奋斗者”号结构中七成为浮力材料。一瓶看上去像是牛奶的物体其实是由100亿颗固体的空心玻璃微球组成,它们的直径和人的头发丝直径差不多,空心玻璃微球和聚合物基材组合在一起便成为耐高压的浮力材料。

②服务大国重器,严开祺要保证每一颗微如发丝直径的玻璃微球都稳定可靠,他要挑战的是让“奋斗者”号顶得住万米深海的压力,这个压力相当于2000多头大象压在人的身体上。历经数千个调整参数,从头再来。为了检验实验室结果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差异,严开祺还三次前往海南,在海上漂了40多天,收集到实验关键数据。为了国家需求敢于扛下难题,是求学时期的严开祺就在心中埋下的“种子”。日夜的奋战,其间,面对玻璃微球抗压实验两年的停滞期,严开祺和团队没有放弃。

③从参与“深海勇士”号的浮力材料的研发,到担当“奋斗者”号结构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严开祺一次次接受挑战。在他看来,新时代给了青年更广阔的舞台,面对科研挑战,青年人要勇当先锋、不负众望。

(选材自人民网,有删减)

【材料二】

唐胜杰:圆梦“天宫”最年轻的航天员

①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此次任务的分别是:重返太空间隔时间最短的指令长汤洪波、实现飞天梦想最年轻的航天员唐胜杰、既会开坦克也能驾飞机的航天员江新林。

②1989年12月,唐胜杰出生在陇中黄土高原的一个贫困小村庄。母亲除了照顾孩子们外,还一年四季在农田里忙碌。只有到了农忙时节,在县城工作的父亲才能请假回家帮忙收割庄稼。目睹母亲的辛劳,年幼的唐胜杰放学回家总是先干农活,个头还没有毛驴高的时候,他就已经会扶犁耕地了。

③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离家很远。6岁的唐胜杰挎着帆布书包,走在蜿蜒崎岖的盘山路上,书包里除了书和作业本之外,还有几块高粱馍,那是他的午餐。唐胜杰的家乡一直就有从军报国的传统。从小受两个当兵的堂兄影响,参军入伍一直是唐胜杰的梦想。

④高三那年,空军飞行员招录,他毫不犹豫报了名,经过上百项严格体检和层层筛选后,如愿拿到了空军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⑤2020年9月,经历过几次选拔失利后唐胜杰再次报名,这次终于成功入选第三批航天员,实现了从天空到太空的梦想升级。

⑥专业技能训练是唐胜杰的强项。打小,他的动手能力就很强,家里买来一个新电器,他都要拆开捣鼓一遍,以至于后来村里谁家电器坏了都找他修理。因此,每每遇到操作性的课程,唐胜杰都很兴奋。就拿失重水槽训练来说,虽然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进行模拟失重训练五六个小时,上肢要进行大量操作,训练结束后累得手握不住筷子,他也乐此不疲。

⑦两年的刻苦训练使他拿到了通向太空的入场券。2022年6月,唐胜杰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新时代给了青年更广阔的舞台,面对国家召唤,青年人要勇当先锋、不负众望。

(选材自央视网,有删减)

材料三】

亚运中的青春风采

①杭州亚运会开幕以来,除了激烈的比赛,各个场馆的现场音乐秀频频出圈引发关注,被网友们评为“没有一首曲子是白放的”。而音乐背后的体育展示团队还被亚组委官方点赞:年轻人更懂年轻人!10月1日夜晚,杭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子团体决赛在滨江体育馆举行。当中国男团大比分0比2落后印度时,赛场响起了一首鼓励逆流而上、不放弃的歌曲《逆战》。关键时刻,中国运动员李诗沣顽强拼搏,在一度落后的局面下奋起直追,为中国男团扳回一分。最终,中国男团以总比分3比2逆转战局,战胜印度队,夺得金牌。男团拿下决胜局的瞬间,一首《我爱你中国》,将赛场气氛推向高潮。

②为了呈现精彩的场馆音乐秀,体育展示团队不只紧扣竞赛本身,也围绕参赛的各代表团和出场选手的特点做足了功课。在亚运会男篮B组中国香港队对中国台北队的比赛中,体育展示团队在中场休息时间播放了《我的中国心》等歌曲,动人的旋律立即引起全场共鸣,现场观众能够齐声合唱的这些。

③而除了传递青春力量的音乐,体育展示团队中还包括评论员、中英文播报、导演、啦啦宝贝等各类分工,观众在现场听到的比赛信息播报、比赛解说、现场互动,包括开赛前的灯光秀,都来自这个团队。这些年轻人们用富有创意的行动,让观众在观赛中与亚运心心相融,也得到了亚田联主席达兰的高度肯定。首先就是灯光秀令人震撼,其次对于全场观众的鼓舞,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大家的欢呼不仅针对中国运动员,更是在支持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新时代给了青年更广阔的舞台,面对科研挑战,青年人要勇当先锋、不负众望。新时代给了青年更多的展现机会,面对国家需要,青年人要勇于担当,不负时代。

(选材自央视网晚间新闻,有删减)

(1)、下列选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个场馆的现场音乐秀频频出圈引发关注,被网友们评为“没有一首曲子是白放的”。本次亚运的主题口号是“心心相融,爱达未来”,亚运中的年轻人们用富有创意的行动,让观众、运动员之间心心相融。 B、为了呈现精彩的场馆音乐秀,体育展示团队在中国香港队对中国台北队比赛的中场休息时间播放了《我的中国心》等歌曲,鼓舞了士气也表现了两岸一家亲的思想。 C、虽然唐胜杰需要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进行模拟失重训练五六个小时,但他也乐此不疲。两年模拟失重练习使他拿到了通向太空的入场券。 D、严开祺让“奋斗者”号顶得住万米深海的压力,为了检验实验室结果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差异,严开祺三次前往海南,在海上漂了40多天,终于收集到实验关键数据。
(2)、有人认为材料二划线部分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3)、将三则材料组成一篇公众号推文,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大标题。请从备选的大标题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并阐述理由。

(备选: A.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B.梦想的力量)

(4)、“秋意品读”主题系列活动已进入尾声,小淳同学写一首小诗总结自己的收获,请你补充完整。

秋之感悟

品秋意,悟生活

秋天的魅力尽在其中。

你不仅有簌簌的落叶,金色的稻田;

还有

李清照的桂花,

欧阳修的

更有年轻一代的成长硕果。

所以

我懂得了,秋天也不只有肃杀和凄凉,

我懂得了,

四时之景皆美,秋则韵味更甚。

举一反三
阅读完成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答案。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 “茶”发端于神农氏,最早出现在西南地区,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文明和智慧,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 《茶经》第一次系统性地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以前茶叶生产的技术与经验,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被后世奉为茶文化的经典。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南方地区便有了饮茶风俗,到了唐朝时期,饮茶之风日盛。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需要,陆羽在定居浙江湖州期间,将积累的有关茶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来,著成《茶经》。书中内容涵盖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茶叶从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品饮艺术等,让茶文化上升到一个全新阶段。

嘉木一叶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也蕴藏着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具有保健养生的功能。陆羽《茶经》对茶的药理作用的阐述是: “茶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疼、 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陆羽还指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的功能从药用、使用、饮用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让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大众网”2023年3月5日)

材料二:

隋唐以后,茶饮更为普及,上至王室、下至百姓,无不爱茶,品茶、论茶也成为一时风尚。

A唐代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多不用泡,而是煎煮。饮茶时,先将茶饼碾碎成茶末,起锅煮水并时刻留意水沸的程度,一沸时“调之以盐味”,二沸时盛出一碗水,将茶末投放到锅中煎煮,再沸时将之前盛出的水倒回锅内“育其华”。

B宋元时期延续了有唐一代以茶末制茶的传统,茶臼等形象在宋元诗歌、壁画中屡见不鲜。待明清煮茶之法兴起后,茶叶不再需要研磨饮用,茶臼便慢慢退场。不过,今天很多地方还保留了擂茶的传统,在擂茶的工具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茶臼的身影。更为常见的研茶工具当属茶碾。《茶经·四之器》中说“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做。”近来考古还发现了不少陶瓷质茶碾,可见有唐一代茶道兴起,以陶瓷、木石为材质的茶碾更便于使用和传播。

C中国人爱茶,爱其清雅甘醇的品性,爱其余韵悠长的回味,还有埋藏心底念念不忘的家的味道,正如林语堂先生曾经写道: “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 2023 年3月 3日)

材料三:

2024年, “中药茶饮”、 “围炉煮茶”等频频出圈,在传统茶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饮品消费趋势和消费者需求而推出的新茶饮不仅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宠,更是深受青睐的社交方式。随着新式茶饮的消费茶饮多元化、品类细分化、产品创新化,消费者对新式茶饮的热情持续高涨。

与此同时,商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例如,茶饮一般现做现卖,但如今也逐步推出适应快节奏的、更划算便携的瓶装饮品;针对年轻化的消费人群,与跨行业品牌、热门国风动漫IP 等联动推出联名产品;探索新茶饮的社交属性,给消费者提供聊天休憩的场所……

在业内人士看来, “围炉煮茶”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与时下流行的“打卡文化”不无关系。 “围炉”营造出的“仪式感” “氛围感”,让年轻人更愿意去“晒”。但打卡容易,回购难。重庆社会科学院财政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康庄认为: “商家在满足消费者情感交流和社会往来的需要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产品与消费场景,增加附加值,常变常新地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不少中式茶馆负责人表示: “围炉煮茶”新体验推出以来,营业额增长显著,很多客人因为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的推荐前来消费。不过,在享受“围炉煮茶”的温馨惬意时,也要注意安全。2023年12月25 日,家住杭州城西的一家三口在“围炉煮茶”时因关闭门窗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经过及时治疗,三人情况均已稳定,但仍需进行后续治疗。

(摘编自网络相关资料)

材料一 “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

(摘编自《“小城故事多”宝藏小城旅游为经济增长添活力》,人民网2024年5月7日)

材料二

(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大作为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

材料三 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

(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

材料四 “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

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

(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

阅读下面两则新闻,回答问题。

【甲】深度10909米!奋斗者号潜水艇破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央广网2020年11月10日讯北京时间11月10日4时50分左右,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被布放至马里亚纳海沟,向“挑战者深渊”的万米海深冲击。A7时42分,“奋斗者号”突破万米海深:8时12分左右.“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14时8分左右,“奋斗者号”结束在万米深海6个小时的巡航作业,开始抛载上浮。最终,在连续工作12个小时后,“奋斗者号”顺利回到母船“怀抱”,完成今天的海试任务。

【乙】万米海底,妙不可言

①下潜,下潜!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

②北京时间2020年11月10日下午5点半,重新踏回母船甲板那一刻,中国船舶七○二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高工张伟兜头被泼了桶冷水——这是载人深潜团队的传统庆祝仪式,祝贺海试队员突破自己的纪录。作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主驾,张伟说:“这辈子都难忘那份痛快。”

③这不仅是个人的新纪录,也是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8天后,“奋斗者”号完成海试胜利返航。一个多月中,它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④B“万米海底,妙不可言!”张伟说,第一次抵达万米深海,巨大的岩石,陡峭的悬崖,长着触角的海参,外形奇特的钩虾,像花朵一样的白色海绵,还有连生物学家都很难辨别的蝴蝶状新物种,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

⑤5000米、7000米、8000米深度每天下潜,9000米深度隔天下潜,万米深度隔两天下潜,“奋斗者”号的节奏控制得很稳,许多设备保持着零故障纪录。“奋斗者”号总建造师、中国船舶七○二所高工刘帅介绍,这主要缘于潜水器2020年年初就进行了陆上联调和水池测试,前者发现并解决了40多项问题,后者排除问题20多类。

⑥但水池测试无法模拟深度等真实环境,海试也并非一帆风顺。

⑦就在航行途中,“探索一号”母船遭遇两个台风、多个低气压,用于海底通信的吊阵被打坏。一到马里亚纳,队员们就紧急维修吊阵,随即开展第一次下潜。生物抓取、开展原位实验、完成布放回收……这一系列科考作业都离不开灵敏的机械手,可低温高压极端环境下,机械手有时无法灵活开合。团队及时“对症治疗”,后几次海试中,机械手成功抓取大批沉积物、岩石和海底生物样品,为深渊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⑧“奋斗者”号每次下潜海底作业时间长达6个小时,作业效率大为提升,这得益于潜水器的“快上快下”——下潜和上浮均在3个小时左右。张伟说,潜水器通过自重无动力下潜,但坐底的瞬间几乎没有感觉。

⑨这种“没感觉”的感觉有多重要?

⑩如果“硬着陆”,不仅会撞击潜水器底部的支架、声呐和灯,还将对海底环境造成破坏,激起的沉积物会令狭窄的观察窗视线模糊。张伟告诉记者,通过先进材料工艺及精准控制速度,“奋斗者”号顺利“软着陆”,如同一片羽毛般缓慢轻柔地落在平坦绵软的沙地上。

⑪“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七○二所副所长叶聪介绍,这是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汇集了国内百余家单位、近千名科研人员5年的心血,是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载员人数最多、海底作业时间最长、作业能力最强的装备。

⑫而最强装备的最大挑战,来自高压。马里亚纳海沟压强为标准大气压的1100多倍,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地方要扛住一辆小轿车的重量。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能够抵抗深海的高压冲击;“半球焊接”工艺,保证了载人舱焊缝可靠、安全性强:载人潜水器既要潜得深,还要上得来,一款满足万米深海超高压条件下高强度、低密度的固体浮力材料,再加上优化配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在海底浮力与重力基本平衡……

⑬“这段万米之路,我们走了20年!”叶聪说, 2002年立项的“蛟龙”号实现了从无到有,历时8年研制的“深海勇士”号实现了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帮助科学家去探索未知深海、揭示人类家园的终极奥秘,“老中青三代深潜人接力奋斗、厚积薄发,才迎来了行稳致远、收获满满的2020年。”

(选自2021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