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新疆喀什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一)故乡(选段)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 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
(2)、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3)、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对待自己的生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气的父亲

刘清山

       ①父亲的小气,在我曾经度过童年、少年时光的村庄是小有名气的。

       ②一枚咸鸭蛋,就是他最好的下饭菜了。他一大早把咸鸭蛋在缸沿边磕开个口子后,早晨吃,中午吃,晚上还吃;一根筷子在鸭蛋里轻盈地拨拉着,既可以下酒,也可以下饭,可谓一举两得。吃完咸鸭蛋后,他又举起手中的空蛋壳,对着阳光仔细地看,确定里面空空如也后,才恋恋不舍地扔掉。

       ③虽然父亲朴实能干,但他的小气还是让我和母亲受到许多乡邻的奚落。母亲倒是毫不在意,但我却感觉在一些同村的伙伴中抬不起头来。

       ④“您平时就不能大方一些,您感觉不到别人都在笑话我们一家?”上了中学的我,忍不住向父亲发牢骚。

       ⑤父亲并不以为然,他淡定地说:“做人呐,该小气时就得小气,该大方时才能大方。”

       ⑥其实,我心里也很清楚,父亲的小气情有可原。那时我们村是个穷村,而我母亲的身体又不好,这让他肩上的负担更加沉重。但我仍然不能容忍他夏天穿着一件满是窟窿的汗衫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我已经是大人了,把面子和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

       ⑦大学毕业后,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了一名中学教师。结婚的那一天,父亲在腰间摸索了好一会儿,把紧握的手放在我的手中。他抽手后,我低头一看:是两百块钱。他羞愧地说:“孩子,你别嫌少,家里只有这么多钱了!”他的话,我信!

       ⑧在城里安家的我,日子慢慢好了起来。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回一趟乡下看望双亲。父母在一点一点地变老,就像秋天的树叶在寒风中颤抖。唯一不变的是父亲的小气:他依旧穿着破旧的衣服,我给他的钱不舍得花一分,送给他的衣物,他都让母亲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箱子里。

       ⑨我的孩子感冒,电话中无意间告诉了母亲。第二天,一大早有人敲门。我打开房门,没想到竟然是父亲。秋季的早晨,寒风萧瑟,他竟然满头大汗。

       ⑩“您是怎么来的?”我赶紧把父亲拉进屋,递了一块毛巾给他。“我,我是骑着人力三轮车来的!”他气喘吁吁地说。

       ⑪父亲居住的村庄离我的住处足有八十多里路。他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竟然是一脚一脚蹬着三轮车来的。

       ⑫我心疼地说道:“孩子只是感冒,您用不着大老远来看他。再说了,您就是来,也要坐汽车啊!您这么大年纪了,这近百里的路,累着您不说,要是路上出什么意外,可如何是好呢!”

       ⑬“不累,不累,我干了一辈子农活,骑车走百十来里路,就像玩儿似的!”

       ⑭“是心疼那二三十元的车票钱吧?!”我一下戳中了他的软肋,“您先坐着,我给您做早饭去。”

       ⑮“你不用做饭,我已经吃过了。”他拉住了我的手说,“我凌晨三点起的床,吃了一张煎饼,然后就赶过来了。”

       ⑯我抬头看了一下挂钟,来一趟城里,他整整骑了三个多小时的路。我可敬可亲又可怜的父亲啊!我不顾他的反对,下了一碗鸡蛋面,逼着让他吃了下去。临走,舍不得一张汽车票钱的父亲竟然强行留下了五百元钱,让我给孩子买点吃的。

       ⑰再回家的时候,我忍不住对母亲说:“现在日子都好过了,您就别让爸那么小气了!”

       ⑱母亲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谁都能笑话你爸小气,你却不能笑话他!在我们村里,你是第一个大学生,你好好想想,当时乡邻都不舍得把钱投到孩子的学业上,和你同龄的孩子最多只能上到初中就不继续上了。只有你爸,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路把你供到了中学、大学……你见过这样小气的父亲吗?”

       ⑲我听得面红耳赤。是啊,父亲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该小气时小气,该大方时大方。他把小气留给了自己,把大方给予了孩子。他用小气撑起了这个曾经一贫如洗的家,却大方无私地把父爱像雨露般洒到我的身上。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

    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你的微笑》)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丝路丝语”

    (丝路之源)

    丝绸之路,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它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是一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丝路交流)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物品传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上,丝绸与瓷器成为当时东方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技术文化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深刻而久远地影响着世界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文化等。同时,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有稀有动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和葡萄、核桃、黄瓜、石榴等农作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这些新输入的经济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和药材的种类,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造纸术、印刷术、凿井灌溉技术、冶炼技术等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明。我国的造纸术首先在阿拉伯的撒马尔罕形成了造纸中心,后来进一步西传至欧洲、美洲。西方各国都受惠于这项技术发明。在造纸术传入该地域之前,印度的佛经写在树叶上称为贝叶经。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亚的医药、天文学、数学等传入中国,使得中国医学、天文历法、古代数学都取得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的书箱,尤其小说传入欧洲以后,曾对欧洲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强大影响。如莱布尼茨受过《周易》的影响,歌德受过《好逮传》的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沿线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如敦煌的莫高窟很多都融入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丝路文学)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馅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深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来了,那就认了罢,为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选自余秋雨《沙原隐泉》)

阅读庞余亮的《稻捆与稻捆相依为命》,完成各题。

①平原上的秋收到了总决战的时候。

②总决战的标志是父亲磨刀,他俯身在磨刀砖上磨镰刀。

③磨刀砖是块砌城墙的砖--是父亲去县城护城河里罱①泥罱到的。父亲一边磨着,一边往镰刀的刃口洒了几滴水。不一会,磨出的泥浆慢慢爬到了置放磨刀砖的凳子上。

④磨刀的父亲非常专注,有只苍蝇盯在他的后脖子上,他也没空理睬,每磨一会儿,他就用大拇指试着镰刀的刃口。父亲的手上也粘了泥浆。

⑤砌城墙的砖头质量太好了,磨了好多年了,城墙砖仅仅磨出了一道好看的凹面。

一把□两把□三把,父亲会一口气磨好三把镰刀。这三把镰刀并不代表明天有三个人割刀,其中有一把是父亲的备用镰刀。

⑦磨好了镰刀,父亲嘱咐全家人早点睡。父亲的口头禅是:没钱打肉吃,睡觉养精神。多睡点,就有力气干活了。

⑧睡觉之前,我又看了搁在院子里的镰刀,镰刀很亮,更亮的是头顶上的月亮。秋天越深,月亮越白,天庭上的月亮比大队部的汽油灯还亮。

⑨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但醒来的时候,月亮还在西天上,还是很亮。我怀疑父亲都没有睡觉。我再看母亲,母亲煮了两大锅饭,一锅饭早上吃,一锅饭带到田里,充当午饭和晚饭。

⑩早上吃饭是很少见的,我吃得太快,竟然噎住了。父亲有经验,用筷子猛然抽打我的头。我丢下碗筷,双手护头,竟好了。

⑪吃了早饭就上船去田里割稻,离开村庄的时候,整个村庄还没醒来,有雄鸡在长啼,但我们已快到我们家稻田了。

⑫2月亮是在我们上了岸不见的。天暗了下来,但东边已有了鱼肚白。田埂上全是露水,冰凉冰凉的,打了几个冷战,上牙磕打着下巴,由于肚子里饱饭,一点也不冷。

⑬父亲的镰刀到处,待在稻田里的蚂蚱们到处乱跳,有的撞到了父亲的脸上,有的还逃到了我的嘴巴里。父亲顾不上它们,我也顾不上它们。父亲母亲割稻,我要负责捡他们割漏下的稻呢。

⑭东边的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我们家的稻田已割掉了一小部分。隔不远处,也有人家来割稻了。

⑮整天田野里,弥漫着好闻的青草味--这是稻根被割后的味道,是天下最好闻的味道。

⑯捆稻的腰是父亲割的稗子棵,一分为二,两头打个结。那些稗子长得很高,也很有韧劲。父亲用镰刀搂起一群稻子,像哄孩子那样,把它们聚拢在一起,然后用稗子腰将稻子们快速扎起。

⑰多少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起父亲捆稻的样子,还有父亲挑稻捆上船的样子,先用木权叉住两捆稻,接着就用柄一头插到前面的一捆稻的腰中,一次三捆,虎虎生风地向我们家船上走去。

⑱稻捆一捆又一捆地上了船,船的吃水线一再下埋。

⑲在我们家木船的吃水线快要到极限时,一天的总决战结束了。

⑳此时,一天早过去了,月亮又升起来了。因为稻捆堆得很高,母亲在船头导航,父亲使用一根长长的竹篙。

㉑咚--哗啦--咚--哗啦--

㉒“咚”是竹篙下水的声音。“哗啦”是竹篙出水的声音。

㉓河水已很凉了,月光也很凉,我的光脚丫更凉,我决定把自己的脚伸到稻捆中间。

㉔--那稻捆里,很暖和很暖和。

(选自《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2021年第5期《草原》)

【注】①罱(lǎn):打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