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苍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一:
全红婵再次闪耀杭州亚运会,展现惊人才华
在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的比赛后,年仅16岁的中国跳水选手全红婵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她在女子单人十米台和女子双人十米台项目上分别夺得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荣誉。
全红婵在本次亚运会上,凭借稳定的发挥和精湛的技艺,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其他选手,成功摘得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全红婵在比赛中还完成了两次满分跳水动作,展示了她在跳水领域的非凡才能。她的出色表现不仅为中国队赢得了荣誉,也为亚洲跳水运动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然而,就在全红婵在亚运会上大放异彩之际,关于她更换教练的消息也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据爆料,原国家队教练陈若琳可能不再担任全红婵的教练,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央视体育频道对此事进行了回应,表示目前尚无确切消息证实此传闻。
中国跳水协会主席周继红对于全红婵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继续支持她的事业发展。周继红表示:“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全红婵在亚运会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她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将继续关注她的成长,为她提供最好的训练条件和支持。”
总之,全红婵在杭州亚运会上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为中国跳水队赢得了荣誉。让我们期待她在未来的比赛中能够继续创造辉煌,为国争光!
(搜狐网2023.10.14)
材料二:
全红婵惊艳亚洲跳水赛,勇夺金牌!
冠军的金光,并非一夜炼成。记者注意到,每次起跳前,她总是先在台上练习一遍动作,不做任何沟通,紧接着迈开步子走到台边。别看她年纪小,赛场上的大赛经验颇丰,人气和“含金量”更是无法用数字算清。
征战过奥运会、世锦赛,却唯独少一块亚运会的金牌,这是全红婵的亚运会首秀。两年前,14岁的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一跳成名,以5跳3次满分的创纪录高分夺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金牌,成为最年轻的奥运冠军。这位新秀“黑马”的横空出世,再加上其朴实可爱的采访,一夜之间收获了空前的关注,就连“跳水皇后”郭晶晶都羡慕她,直言:“我跳20年都没这么多满分,小全一场比赛就能做到。”
然而,全红婵成功的背后也有着坚韧和付出。她的职业生涯并不一帆风顺,曾经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挫折锻炼出了她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全红婵的跳水生涯充满了辛勤付出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她的成功不仅仅源自出色的技术和天赋,还有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严谨和自律。她始终保持着专注和毅力,这种职业态度不仅对她自己的成绩有所裨益,也激励着整个队伍。
全红婵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希望和机遇,我们期待看到她在跳水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功,为中国体育再添辉煌。
材料三:
____
比赛的高潮出现在第二轮。
在波澜不惊的第一轮过后,全红婵第二跳407C的动作表现十分完美,从空中姿态到入水,完美展示了何为“水花消失术”,现场7名裁判一致打出了10分的满分。
她站在十米跳台的前沿,凝视前方,淡定自若,脸上写满了专注和决心。四周安静下来,时间仿佛静止了,所有人屏息凝神地等待全红婵的精彩一跳。
屈膝,高举双臂,全红婵离开十米跳台,向天空飞去她带着强大的力量,精准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翻转,每一个旋转,都是那么的完美无瑕。全红婵宛如一只展翅的凤凰,动作优雅而流畅,随后,她笔直地扎进水中,水花微微溅起,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观众们的喝彩响彻整个杭州城,材判给出了7个10分,让全红婵锁定金牌。荣光的背后,是她无数的训练,努力。
“也没想很多,想好自己动作和要领。”谈到失误后的及时调整,赛后全红婵说。
这位16岁的跳水姑娘,一跳夺魁,为中国取得了荣誉。
新闻标题可简明扼要地介绍新闻内容,吸引读者,还能代表编辑部评价新闻内容 |
①据爆料,原国家队教练陈若琳可能不再担任全红婵的教练,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②别看他年纪小,赛场上的大赛经验颇丰,人气和“含金量”更是无法用数字算清。
班级开展“科学家精神”专题学习活动,小文整理了如下材料,并进行了分享。
材料一:
2023年7月24日,中国科协、教育部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行动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
2023年8月18日,记者采访了参与“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院士,了解到自2002年12月起,活动已在全国开展科普讲座2000余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把科普讲座比作“播种”,他说:“我们是在给孩子们播撇科学种子,激发他们的兴趣,推动他们去探寻。”
2024年5月14日至5月17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为广州中小学校·送来43场科普盛宴。据悉,此类“院士专家校园行”已成为广州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品牌项目,今年计划举办百场活动。
(整理自《光明日报》《广州日报》等报刊)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记录了19世纪以前236位中国籍科学家,其学科分布情况如下表:
学科 | 地理学 | 工程 | 技术 | 化学 | 农学 | 生物学 | 数学 | 天文学 | 物理学 | 医学 | 合计 |
一门 | 30 | 21 | 19 | 5 | 18 | 12 | 27 | 41 | 4 | 59 | 236 |
多门 | 12 | 7 | 18 | 4 | 2 | 9 | 10 | 13 | 4 | 2 | 81 |
[注]“多门”所在一行的数字是指对两门及以上学科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人数、即除了对该门学科有贡献之外还对其他学科有贡献的科学家人数。
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对两门及以上学科有贡献的科学家人数达到81人。如陶弘景在医药学、化学甚至天文、地理等领域都取得较大成就,张衡的成就涉及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家往往学识广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富有创新精神。
(整理自《中国古代科学家整体状况统计研究》等)
材料三:
“邓稼先在‘抢时间’完成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他要和于敏联名上书中央,建议加快我国核试验进程。”……许鹿希至今记得,病床上的邓稼先手握密封的信件,对她说:“这份建议书比你我的命都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与数学家周毓麟院士的书信来往记忆深刻——周毓麟不仅对杜祥琬寄给他的论文内容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还在来信中提出“另起一行的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的问题。“这位比我大十几岁的老先生对我的影响很深。”杜祥琬说。
袁隆平在写给母亲的书信《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中说:“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整理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优秀基因,“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兼收并蓄”,在历史上和当今时代都发挥了独特作用,是孕育科学家精神的沃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统一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干事创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破解发展难题,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也孕育形成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整理自《党建》《人民日报》等报刊)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