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小白鸥-情境题】语文五上“万物之妙”第一单元自测卷

[乡音乡情]游览完妙彩植物园后,聪聪向大家分享了下列文章,请你赏读。

醉忆桂花香

戴菽曙

  ①开着电视,偶然间看到一档节目,正说着一对父女做桂花饼的传家手艺。这不由让我想起家乡那一树树的桂花。

②家乡那桂花,树都不成片。长在房前屋后,一棵棵独株的桂花树,茎都很高,树冠散得老开。【1】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浓郁的香气,把山里其他各种味道都压下去了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正值秋收农忙。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伴着婆娑的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这时候,初秋微热的风撩过桂树,吹来一阵接一阵扑鼻的桂花儿香。闻着那淡淡的果酒似的醇香,一天的疲倦和劳乏,顿时就消散了。就像浅醉中一种飘飞的感觉,好不舒适与惬意!

④生在乡下、长在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和欣赏桂花的。

⑤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是没人拿桂花去做茶、做饼、泡酒啊什么的。倒是在花生炒米糖里,偶尔撒上些干桂花。【2】嘣的一声,咬碎混合橘皮、花生的炒米糖,桂花那甘洌的香味儿伴着橘香与炒米糖的甜,瞬时气体自腹间往上冒,沁入心脾的香,令人由微醺而心生喜悦

⑥年少时,我还自个儿上山去挖过一株桂花树,背了好几里地,栽在自家旁边的竹林里。几十年过去,没人打理它,也长得挺高挺大、绿荫如盖。只是,常年奔波在外,没赶上开花的季节回去看看,也没听家里的人谈起过。

⑦年纪大了,其他嗜好丢弃了不少,但每年得寻几两干桂花,用纱布包了悬在陶罐里熏酒。这熏酒有讲究,密闭的陶罐里,可不能让桂花泡进酒中,沾了水汽。

⑧古人以桂花为室树,象征吉祥与幸福降临,“桂”谐音“贵”,暗喻荣华富贵。 中外各地的体育竞赛,要为获奖运动员戴上以桂枝编制的桂冠,取其清香高洁的意蕴。在乡间,亲友为结婚新嫁娘佩戴桂花,用绣有桂花图案的各式贺礼,祈愿其早生贵子。当代花语中,桂花象征谦逊、奉献与和平,代表丰收、佳人永伴,寄托人们期待、喜悦和友好的情愫。

⑨桂花,树不算名贵,花不甚娇艳,香也够不上多诱人。但,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

(选文有删改)

(1)、本文围绕桂花写了哪些内容? 请简要梳理并将下列导图补充完整。

(2)、聪聪找到了两个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请你与他一起完成批注赏析。

句子【1】批注:“压”这一(动词 名词),在句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句子【2】批注:运用了(嗅觉 触觉 味觉)两种感官描写,将炒米糖的味道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表达了作者之情。

(3)、聪聪认为本文蕴含丰富的情感,于是请同学们一起探究,请你参与。

《醉忆桂花香》情感探究

语句

情感

生在乡下、长在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和欣赏桂花的。

表达了作者

只是,常年奔波在外,没赶上开花的季节回去看看,也没听家里的人谈起过。

表达了作者

但,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

表达了作者

(4)、赏读完本篇文章,你打算将其推荐给校广播站,在推荐前请你为本文选择合适的配乐风格,并阐明原因。

A.轻柔舒缓         B.慷慨激昂        C.低沉哀婉

你选择的配乐风格是:(填选项)

原因:

举一反三
走进革命岁月,感受战火中的深情。阅读短文,完成下面阅读任务。

ㅤㅤ黄昏的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跳进了我们的防炮洞,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

ㅤㅤ我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半路上捡到的。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ㅤㅤ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但我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

ㅤㅤ“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1500米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ㅤㅤ“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

ㅤㅤ“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递给了他。

ㅤㅤ小李接过苹果,向周围一看,转手递给了伤员小蓝。

ㅤㅤ小蓝嘴唇干得发紫,他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ㅤㅤ“连长,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ㅤㅤ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圆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ㅤㅤ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说:“同志们,为了胜利,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小口,把苹果传给小李。小李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小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ㅤㅤ“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ㅤㅤ我刚想命令大家把苹果吃掉,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泪。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所打动,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停顿十秒

①一位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准备给观众带来一场没有保险带保护的走钢丝表演,而且钢丝的高度提高到十六米。海报贴出后,立即引来了大批观众。他们都想知道这位演员如何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从容自若地在细细的钢丝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②演出那天,观众黑压压坐满了整个表演现场。他一出场,就引来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他慢慢爬上了云梯,助手在钢丝尽头的吊篮中把平衡木交给他。他站在十六米的高空中,微笑着对观众挥挥手。观众再次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③他开始走向钢丝,钢丝微微抖着,但他的身体像一块磁石一样粘在钢丝上,一米、两米……抬脚、转身、倒走……一切动作都如行云流水。助手站在钢丝的一端充满信心地看着他,暗暗为他加油。

④突然,他停止了表演,停止了所有动作。刚才还兴奋的观众马上被他的动作吸引住了,认为他有更为惊险的动作,整个表演场地马上平静下来。但是,助手马上意识到他可能遇上了麻烦。他背向着助手,助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感觉到钢丝越来越抖,他在竭力平衡自己的身体。经验丰富的助手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他知道此刻不能向他问话,否则会让他分心,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⑤助手全身微微抖着,紧张地看着空中的他。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突然他开始向钢丝另一头走了一步,动作又恢复了正常。助手长长松了一口气。

⑥他很快表演完了,从云梯上回到地面。人们发现他的眼睛血红,好像还有泪痕。演员们全都围了过来。他到处找他的助手,见助手从人群外跑来,他一把抱住了助手说:“兄弟,谢谢你。”助手见他安然无恙十分高兴,说:“天哪,我不知道你在空中发生了什么?”他说:“亲爱的兄弟,这是上天的恶作剧——一阵微风吹下了屋顶的灰尘,掉入了我的眼睛,我在十六米的高空中‘失明’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命该如此,但我又不甘心,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坚持,我在心中一秒一秒地数着。就在刹那间,我感觉到泪水来了,这是救命的圣水。它很快把灰尘冲了出来。____你那时叫我一声,我____会分心或者依赖你来救助,但这样做谁都知道后果是什么。”他刚说完,所有人都为他和他的助手鼓起掌来。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母都在乡下住

一群鸡在路边的竹子栅栏里闭目养神,我咳嗽一声,它们都没动,像见过大世面似的。“谁家的鸡啊?”我回家问母亲。母亲说:“咱家养的啊。”

父亲挖地。它们就分成两群,父亲面前一群,身后一群,都想找虫子吃。结果,父亲扬不起锄头。父亲说:“你们到一边玩儿去,我要挖地嘛。”它们不听他的,依然在那里细心地啄,弄得尖嘴上都是泥。

父亲索性放下锄头,坐下来点一支烟。那群鸡也好奇,偏着脑袋看,一只鸡朝卷烟啄了一下,烟丝全撒在地上。父亲生气了,大声喊母亲,要她把鸡唤回家。

在屋檐下,母亲喊一声,这群鸡拔腿就跑,慌里慌张地跑到屋檐下的台阶旁。它们左顾右盼一点儿也不整齐,这是等吃的呢。母亲会抓一把玉米撒出去,那个样子,非常像我们小的时候,她从怀里掏糖果给我们。

这群鸡买来时刚出壳,天又冷。母亲说:“我当了一阵子老母鸡呢。白天把它们捉出去晒太阳,晚上捉回来,放在有棉花的纸箱子里。再大点儿会跑了,我走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

它们看着我们吃饭,忽然有一只冲父亲跑过去,想跳起来,母亲立刻阻止了它,原来,父亲衣服上有粒饭。

父亲笑着说:“要是它会拿筷子,我得给它准备板凳了。”

母亲也笑:“坐一大桌子多热闹。”

原来,父亲母亲是冷清的,他们有儿有女,可没有一个在身边。

我帮着母亲从树上摘柿子,母亲在下面接,那群鸡在树下玩儿。

母亲跟我说:“别都摘完了,留几个柿子看树。”我问:“为啥要留呢?”

母亲说:“给树留着嘛。一个柿子都没有,树也难过啊。”母亲是说树,好像也是说自己。

我在老家的那几天,时常默默地看着这群鸡,看父母给它们喂食,看它们带给父母欢笑。我想,它们就像是父母的一群孩子。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我们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二十公里。敌人的两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七点钟,离泸定桥还有五十五公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淋透了。战胜敌人心使他们忘记了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忽然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多公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两三米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第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田螺姑娘

陶 潜

①古时候,有个忠厚老实的年轻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在邻居的帮助下,在山坡边搭建了一间小屋子。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耕种,经常吃凉饭、剩菜。

②有一天,年轻人干完活儿回家,看见路边有一只很大的田螺,出于好奇,他将这只田螺带回家,把它养在了水缸里。

③第二天,年轻人照旧到地里去干活儿,可是当他回到家准备做饭时,却发现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在桌上摆好了。年轻人以为这是好心的邻居们帮他做的。没想到,接连几天,年轻人回到家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于是,年轻人向邻居们道谢,可是邻居们都说不是他们做的。年轻人很纳闷儿,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④这天,年轻人又下地干活了,他没有等到傍晚,就早早回到家里暗中观察。年轻人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了出来。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开始烧火煮饭。年轻人轻轻地推门进屋,直奔水缸,看见那只大田螺只剩下一个空壳静静地躺在水缸里。他捡起那只田螺壳,藏在自己的衣袋里。他走向正在做饭的姑娘,姑娘见小伙子突然闯进来,就想回到水缸里,但是来不及了,只得说出实情。

⑤原来,田螺姑娘是天上的神女。天帝知道年轻人心地善良、勤俭节约,就派她下凡帮助年轻人料理家务,想让年轻人尽快富裕起来。等到年轻人成家立业时,她再回到天庭去复命。可是现在却被年轻人知道了天机。她不能再待在这里了,必须回到天庭去。

⑥年轻人听完田螺姑娘的一番话后万分感激,同时也为自己知道了天机感到后悔,再三挽留田螺姑娘。田螺姑娘主意已定,临走前,她对年轻人说:“我走以后,你的日子会艰苦些,但你只要辛勤劳动,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我把田螺壳留给你,你可以用它贮藏粮食,随你吃多少,壳里的粮食都不会被吃完。”

⑦说完,田螺姑娘变成一团青云,闪电般向西南方飞去了。年轻人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田螺姑娘的帮助,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几年后,年轻人娶了妻子,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