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真题圈】成都市小学调考真题三步练语文三上 2.拓展阅读真题提升测试卷

对比阅读。

【甲】原来奶奶不会魔法(节选)

①小时候,看着奶奶把面团放到蒸笼里,不一会儿,就蒸出了又大又白的馒头,觉得好神奇,便天真地问:“奶奶,这面团怎么变成香喷喷的大馒头了呢?”奶奶似乎挺把这当回事儿,望望四周,悄悄地对我说:“奶奶会魔法。”这时,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 魔法?就是小人书里那种拿着魔法棒一点,石头就变成了活蹦乱跳的兔子的那种魔法? 噢,太棒了! 我拥有一个会魔法的奶奶,我比谁都幸福!

②以后,奶奶经常为我表演小魔法。

③她可以把碎布片和棉花变成布娃娃。

④她可以把我蓬乱的头发变成几条美丽的小辫子。

⑤更厉害的是,她可以用肉馅儿和面团,再加上花椒粉、香油、酱油、味精、芝麻酱、碘盐……做成肉包子!

⑥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⑦一天,奶奶说要表演大魔法,说有肉包子吃。我就把小伙伴都叫来。于是,奶奶开始表演大魔法了。

⑧她先乒乒乓乓把肉剁成肉馅儿,再把葱、姜剁成末儿,掺入剁好的肉馅儿里,又把香油、盐等调料放进去搅和……之后舀了几瓢面粉放进盆里,一边加水一边不停地搅拌,不一会儿,一个大大的面团揉好了。最后,奶奶一边擀面皮,一边包包子,不大一会儿,一屉包子便包好了。

⑨点火,放水,蒸包子,起包子……啊,真香啊!

⑩咦,奶奶的魔法呢? 噢,原来奶奶不会魔法,一切神奇都靠勤劳的双手创造!

【乙】会拔牙的鞋

①哎呀,哎呀,真难受啊! 我的门牙松了,但是还没有掉下来。在学校里一吃饭就疼,我只好随便吃几口就收工。

②晚上回到家,妈妈听说后就对我说:“不行,得赶紧去拔掉!”我听了直摇头,要知道拔牙是很痛苦的事情,上次我陪奶奶去拔牙,穿白大褂的牙医拿着拔牙的大钳子,把奶奶吓得脸色苍白,我也吓得一愣一愣的。

③一想到这儿,我浑身冒冷汗,一边摇头一边对妈妈说:“我不要去拔牙! 我不要去拔牙!”妈妈见我这个样子,只好作罢。可那牙就像一根长在我嘴里的刺,难受死了。

④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晚饭后,弟弟拿着爸爸的球鞋跳舞,一不留神,鞋子像长了眼睛一样向我飞来,啪的一下,不偏不倚地打在我的脸上,正中门牙。爸爸闻声而来,紧张地说:“宝贝,你有没有伤到啊?”可是我却坐在沙发上哈哈大笑。爸爸先是一怔,但见到我掉了的大门牙后,扑哧一声笑起来,说道:“原来是‘鞋医生’帮你拔牙了啊!”弟弟听了,也笑得合不拢嘴。满屋子的笑声久久不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福(xìng)  乱(pén) B、(jiào) 球(xié) C、子(qián)  料(tiáo) D、拌(jué) 造(chuàng)
(2)、短文【甲】讲的是“我”观察用灵巧的双手做事的故事。短文【乙】讲的是“我”因害怕拔牙而不敢看牙医,结果门牙被砸掉的故事。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

①短文【甲】中的奶奶其实是会魔法的,但是不能在孩子们面前展示。

②短文【甲】中描写奶奶包包子的过程运用了动作描写,突出了奶奶的勤劳能干。 

③短文【乙】中“我”哈哈大笑的原因是牙被砸掉了,不用去拔牙了。

(4)、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不但有趣,而且题目也都很吸引人。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顶碗少年

    ①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ㅤㅤ    ②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ㅤㅤ③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ㅤㅤ④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ㅤㅤ    ⑤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ㅤㅤ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ㅤㅤ⑦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每当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记叙文阅读

大江保卫战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 武汉告急! 九江告急!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 暴雨为我们助威! 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 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奔腾不息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手下动作那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

⑤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谁料苏大夫当没听见,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⑥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偷偷给了他。然后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⑦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⑧今儿的牌各有输赢,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⑨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阅读理解

①“有谁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庆祝过生日? 请举手!”教室里的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每张小脸上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②“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请举手!”

③a.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 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默地举起了手。

④“向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 , 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b.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⑤c.他们感到了我的期待,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 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在这一片沉默下面涌动着什么? 萌生着什么? 他们又似乎在忍受着什么:不安? 歉疚(jiū jiù)?懊悔? 我不知道……然而,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

⑥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愣了一下,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又美丽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我的语气缓和下来,轻轻地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像获得(shè  hè)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先是怯怯的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看爸爸妈妈的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但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⑦结束这堂课时,我给孩子们提了个建议:“为了给父母一份特别的惊喜,你最好用一种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日,而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点,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父亲的车后座(节选)

①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那时候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

②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渣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③后来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我总是骄傲地咬上一大口,鼓着腮帮子对着父亲傻笑。

④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成袋的嫩玉米……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和父亲一起回家……

⑤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留下那辆破自行车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⑥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自行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