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攻略】小语六上阅读力 专题二 记事文章

阅读理解

____

张 炜

①人这一辈子需要不时地被犒赏,为了多些欢乐,就得好好过节。

② 我家没有比外祖母更懂这个道理的人了,所以她最重视节日,只要是节日就不肯放过,一定要把它过得像模像样。

③好东西吃也吃不完。外祖母说:“吃不完就是一年不挨饿,日子再苦,中秋节也要好好过。”她对这一天的重视,超过了任何一天,到了晚上,大家都要高兴,都不能讲生气的话。

④ 这天晚上不能提爸爸。

⑤ 我一直忍着,尽管特别想念他。我相信她们也是一样。如果提到爸爸,大家就没法高兴了。

⑥ 他们那一伙工友要不停地凿山,再好的月亮也顾不得看一眼。可怜的爸爸。

⑦ 一年中秋节,已经到了半夜,大月亮看着我们,还不打算离开。我们更舍不得离开这么好的月亮,还有这么好的夜晚。但不管怎样,最后还是要睡觉。我们躺在炕上,透过窗户看着月亮想心事,想啊,想啊,一直到瞌睡上来,就睡着了。

⑧ 正睡着,有人来敲我们的门,“咚咚、咚咚”,越敲越响。 外祖母“呼”的一下坐起。

⑨ 我终于听清了,这不是做梦,而是真的有人敲门。我和外祖母从炕上跳下来时,妈妈已经起来了,先一步打开了屋门。一个细高个儿进来了。我一眼认出是爸爸。

⑩“啊,爸爸!”我跳起来,两脚还没有落地,他就把我接住了。

爸爸的头发上落满了月光,雪一样白灿灿的,我忍不住伸出手摸了一下,又用力搓了两下。那“丝丝月光”竟然还留在他的头发上。我不禁鼻子一酸。

⑫爸爸回来得太突然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都惊呆了。妈妈和外祖母过了三四分钟才醒过神,齐声问:“你怎么回来了?”爸爸语气十分平静地回答:“回家过节。”我看到妈妈脸上流下了两行泪水。外祖母没说什么,转身到黑暗里忙起了什么。

⑬ 我心里一阵难过:我们如果早一点知道爸爸会赶回来多好! 可怜的爸爸,没能和我们一起过节。太可惜了,今晚的事会让我们难过一辈子。

⑭ 正这样想着,外祖母已经点亮了灯,走过来说:“来,咱们重新过节。”妈妈一下醒悟过来,赶紧和外祖母一起忙活:大圆木桌被再次抬到院子里,一个个碟子、钵子全端出来了,特别是酒瓶和杯子,它们一样不少地全被摆在了桌上。

⑮现在已经过了半夜,月亮已经歪到西边。不过月色还是很亮,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满世界都亮堂堂的,一只小鸟在不远处叫了一声,有什么动物在附近的树上跳跃。

⑯啊,我们要接着过节。

⑰在我们这里,除了春节,就数中秋节最隆重了,一般出远门的人都要在这两个节日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可是爸爸一年里只有两个假期,每次不超过三天。

⑱爸爸说,他是一路跑回来的,只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走完了两天的路程。他一路上叮嘱自己的只有一句话:“只要月亮还在天上,就不算晚!”

⑲ 外祖母听到这话,背过身去。妈妈也在抹眼泪。我抬头看着天空:啊,月亮还在,爸爸真的追上了它。

(选自《意林》2021年第7期,有删改)

(1)、(概括文章内容)请仿照示例,以文中“我”的视角,简要概括文章情节。

中秋月圆,思念爸爸→→重新过节,内心感动→

(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一词可以体会到“我”对爸爸的心疼。朗读这几句话要用(A. 缓慢深情 B. 轻快活泼)的语气。
(3)、(分析句段作用)文中第⑧—⑫自然段写了爸爸回来时全家人的反应,请抓住一处细节描写,说说你的体会。
(4)、(分析人称的作用)两位同学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它”展开了讨论,请补全。

小语:我知道“它”指的是

小文:这是第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

(5)、(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下列对第⑮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通过对月色、小鸟等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清、孤寂的氛围。 C、写出了爸爸为与家人团圆连夜赶路的艰辛,升华了主旨。 D、抓住月夜景物进行描写,烘托了一家人团聚过节的快乐、幸福的心情。
(6)、(拟写或选用标题)读了文章后,小语和小文给文章取了不同的标题,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 说说理由。

小语:我给这篇文章取的标题是“那个难忘的中秋夜”。

小文:我认为“只要月亮还在天上”这个标题更合适。

我:我觉得“”更好些,因为

举一反三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柔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着可爱的形状和清爽的气味,奶奶将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裹挟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含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慵懒地倚着,沉甸甸的,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上红白的馅儿,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的我深深迷恋。

    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取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取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儿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角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的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着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晾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只”来作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角粽子煮得透亮,微微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

    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有着最纯粹的清香的粽子;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的三层粽叶的粽子。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地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选自《中学时代》2023年第5期,有删改)

读课外小说:阅读短文(节选)作答。

ㅤㅤ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ㅤㅤ“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ㅤㅤ“你要看点什么?”姑娘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ㅤㅤ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姑娘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ㅤㅤ“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一共是二十美元。”姑娘一边写,一边说。

ㅤㅤ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ㅤㅤ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ㅤㅤ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被扶起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能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每天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静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些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他为自己有这些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愈加强烈,让他夜不能寐。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靠窗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但是,不靠窗的病人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痛苦的咳嗽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不靠窗的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发现靠窗的那个病人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

过了几天,剩下的这位病人提出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选自《作文新天地》2023年第8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