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安徽省宿州市鹏程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填空

①消息的特点:

②消息的结构:

③新闻特写是以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举一反三
请根据下面的一则新闻材料,拟写新闻的标题。(不超过20字)

    中新网9月11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港铁于9月10日早上8点正式开售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车票,吸引大批香港市民购买。港铁10日表示,首班由香港出发前往深圳北的车票已于中午前售器,截止至晚上8点已售出6457张车票,当中包括3571张车票在西九龙站内售出,其余则透过网上或电话途径售出。

    在排队市民中,排头位的姓梁老人成功购得首发车票,他表示十分高兴,但购票流程比想象中慢,但他相信是由于职员未熟习环境及系统操作,可以理解。他表示,与家人到深圳后会逛一逛,喝喝茶,并在同日下午1点回程返港。梁先生还指出,提早几天到场登记并在10日大清早到场购票,全因认为高铁工程太宏伟,一定要“见识见识”及“拿头彩”。

    另一位“铁路迷”赵先生则认为售票安排有很大改善空间。他解释,自己经常在内地搭高铁,内地高铁站内的显示屏会显示每一车次的剩余票数,供乘客估计成功购票的机率,但香港高铁站仅以圆点显示相关车次是否售罄。

    港铁车务总监刘天成10日先后在上午11点半及下午5点半会见媒体,称整体票务系统运作良好,但承认西地系统仍有待磨合,同事也有做得不足之处,需再熟悉票务事宜,希望未来能提供更好服务。他表示,截止至下午5点30分,由西九龙站往深圳北的头班车车票已售罄,而由西九龙站往上海虹桥及广州南站的车票,则已分别售出60%及超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对于大熊猫而言,它居无竹不要紧,食无竹却不得了。它成为“竹林隐士”并非因为喜欢竹林的清雅,而是为了以竹为食。

在大众眼里,大熊猫只以竹子为食,其实倒也不然。从能量供应角度来说,竹子是一种极为低效的食物,因此大熊猫一遇到机会,还是要“开开荤”的。曾经,人们多次在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发现有大熊猫进入村落羊圈捕食山羊和绵羊。这样一来,在“大熊猫以竹子为食”这句话前,就必须加上“一般”这样的限制词。此外,在生物分类上,大熊猫毕竟是食肉目的一员,且不说它的远古祖先是名副其实的食肉类动物,就算从现在大熊猫的身体构造上来看,其进化过程中仍保留祖先的一些特点。譬如,大熊猫有着锋利的犬齿和裂齿,这是大熊猫撕食肉类所必备的牙齿,跟狮子的牙齿类似,而与食草动物牛羊的牙齿明显不同。而且,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强壮的角质爪,与黑熊类似。

【注释】①食肉目,是哺乳纲下的一目,食肉目动物俗称猛兽或者食肉兽。

(摘编自郭晔旻《“竹林隐士”的饮食生活》)

【材料二】

人们喜欢大熊猫,不仅因为它们外形、动作可爱,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因素。譬如在动物园观赏大熊猫时,就能发现它们只要醒着就总在玩耍,一会儿在木梯、树木上爬上去趴下来,一会儿抱着轮胎滚来滚去。事实上喜欢玩耍是大熊猫的自然天性,野生大熊猫在吃饱喝足后就会进行各种游戏,甚至有时会下山跑到村子里拿当地农户的水桶器皿当玩具玩。

在可爱憨厚的外表之下,大熊猫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因为自身各种特化生态特性以及疾病困扰,野生大熊猫生存艰难。20世纪80年代初,在四川曾出现因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而导致大熊猫的食物大量减少的情况,这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大熊猫一天要吃掉大量竹子,但以竹子为主食的习性其实给它们的肠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竹子纤维多,不太容易消化;另一方面由于竹子营养成分相对较低,大熊猫需要大量进食才能维持生存,因而又加重肠胃负担,使得肠胃疾病成为它们的常见疾病之一,特别是肠扭转、痉挛等疾病成为青壮大熊猫高发病之一。而呼吸道疾病也是大熊猫幼龄和老龄时的常见病,每当春秋气候突变季节,它们就容易感染。

寄生虫感染也是困扰大熊猫的疾病之一。野生大熊猫蛔虫感染几率几乎达到100%,这种感染对它们的危害最大。相关专家调研发现,野生大熊猫寄生蛔虫的数目在100条以下属于轻度感染,重度感染的大熊猫体内虫体数量可达300条以上,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除蛔虫外,蜱类寄生虫也是野生大熊猫身上常见的寄生虫,其中血蜱危害较大,感染率达到100%,会导致大熊猫消瘦、营养不良。

(摘编自李思达《“国宝”大熊猫的动物习性和特点》)

【材料三】

(改编自李思达《“国宝”大熊猫的动物习性和特点》)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成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序言》

【材料二】重回经典阅读的Z世代,“阅读社交”氛围渐浓。他们喜欢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等,阅读兴趣更是成为他们日常社交的谈资,也渐渐成为Z世代社交的一种行为方式。在各大网络平台都能看到,不少用户都选择用余华、鲁迅、余秀华、村上春树等作家的名字当作自己的引力签,以此吸引同好,共同分享阅读带来的感悟和收获。

事实上,一部经典的产生是阅读风尚、社会需求、文化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好的作品都具有一种力量,能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面前散发光彩。文学经典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提升了我们的品位,铸就了我们的情感模式,具有恒久的价值。正如余华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选自《大众日报》2023年12月18日(有删减) 

【材料三】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选自叶圣陶《读<经典常谈>》(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