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以下材料, 完成各题。

班级进行“新质生产力”的主题学习,小越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关键词,政府工作任务第一项就明确“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可从“新”和“质”两个方面理解。从“新”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从而提供有利于其蓬勃发展的环境。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整理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图读懂“新质生产力”:

(整理自央视新闻网)

材料三: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下各地谋篇布局的高频词,一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深刻变革正在广州推进,新质生产力不断“上新”,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广州实施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近3年已支持4544名青年博士勇闯科技前沿。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广州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生态,深入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不仅如此, 市科技局发布的重点研发计划的申报指南,改变了过去请专家列明详细研发方向的方式,把“指挥棒”交给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今年1月20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广州发布。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徐涛看来,人才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早在2016年,徐涛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飞启动透射电镜有关研究,2020年,一支体系完整的透射电镜研制工程技术团队“集结”在广州,既有来自国内外学界的科研人才,也有在产业界深耕扫描电子显微镜多年的领军人物。此次成功,是科学家联手工程师、学界联合业界的“组队攻坚”。

(整理自《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材料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广州传统产业覆盖广泛, 门类齐全,积累深厚。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四化”(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赋能专项行动,推动100家企业“四化”改造升级,促进纺织服装、皮具箱包、 美妆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黄埔某日化工厂,AI、GPT等智能管理技术和智能质量管理设备,取代传统的人工抽样检测,成为了生产线上的“守门员”; 美妆产业方面,借助大数据对全球不同地区消费者消费习惯和肤质的精准测算,广州某化妆品公司每年能多吸引近500个新客户……广州传统产业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顺应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趋势, 用新技术、新模式, 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 推进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数智浪潮生生不息,在推动实现“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绿色降碳的趋势同样方兴未艾。

飞下村,塔吊将从工厂车间直接运来的房屋模块构件稳稳地放在农宅地基, 不用模板、不绑钢筋,只需灌浆锚固组装,一栋安全耐久的模块化新型农宅就建成了。 工期节约40%, 人工节省60%, 建筑垃圾排放减少70%。

这种新型农宅项目还融合采用 “光储直柔”新能源系统和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实现了建筑的超低能耗。一方面,在建筑屋顶铺设光伏,将屋顶变为发电设施,给电动汽车供电; 另一方面,将电动汽车电池作为储能系统, 用电动车的富余电能再向建筑供电。300平方米的新型农宅月均发电可达870千瓦时,光照充足时完全可以实现用电自给自足。

广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探索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之路。

(整理自《广州日报》)

(1)、 为介绍“新质生产力”,小越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内在驱动,实现技术突破、要素分配、产业升级的新型生产力。 B、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不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C、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D、传统生产力大多比较落后,成长性和增长速度受限,转型后也没法形成新质生产力。
(2)、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意味着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 B、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当下各地谋篇布局的高频词。 C、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认为,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D、美妆日化产业作为广州优势产业,顺应时代要求,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3)、聚焦广州“新质生产力”发展,小越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形成了成熟的人才成长生态,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B、广州的科技成果转换体系,政府不进行干预,由科创企业负责“唱主角”。 C、广州只要重视科技创新和绿色生产力两个发力点,就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D、下村新型农宅项目通过技术革命性的突破,降低成本,实现了节能环保。
(4)、通过此次主题学习,小越对广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充满信心。请根据材料,概括理由。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惊天一着

2012年11月23日上午9时,一架黄色涂装、编号552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成功着舰,并于当天顺利完成舰上滑跃起飞。这是人民海军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辽宁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一着惊海天”,当年蔡迟年、蒲海洋两位记者的通讯报道标题极其精妙的记录了这辉煌一刻,这“惊天一着”离不开它幕后的英雄——戴明盟、罗阳。(新闻导语,概括性强,引出下文。)

(一)我国航母战斗机成功着舰第一人——戴明盟

每当回想起2012年11月23日这一天。戴明盟总是会血脉张、激情满怀。

为了这“一着”,戴明盟和战友们开始了长达6年的试验试飞,仅他个人,就完成科研试飞400多架次,绕舰飞行100多架次。几千次的训练,终于迎来那一次的飞翔。

2012年11月23日,万众瞩目,歼-15飞机将要首次着舰。登上机舱的那一刻,他异常平静,几千个日日夜夜的严格训练在那一刻凝练成一句话,“我准备好了!”起飞、寻舰、绕舰、触舰、着舰、阻拦成功,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航母甲板上,随后又滑跃14°仰角冲上云霄,首次实现了中国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的成功起降。一时间,举国为之沸腾!有评论说:“一道完美的弧线,划出了中国海军的航母时代!”的确,这一天,戴明盟盼得太久。

飞行并不是想象中的自由翱翔、诗意浪漫,而是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时时可能面对各种危险,甚至死亡。有人分析,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一般战斗机飞行员的20倍。美国刚刚发展航母时,平均每2天摔1架飞机,死伤飞行员1000多名。从事飞行28年,戴明盟先后飞过16种机型,处置过数十次重大险情。两次死里逃生,至今让他刻骨铭心。(具体的数据呈现,表明每一次特殊的经历,无不体现   A   。)

1996年的一天,25岁的戴明盟驾驶歼-6战机进行飞行训练。升空不久,飞机突发故障起火,必须尽快跳伞,但飞机下方是人口密集区,为避开地面重要设施,避免伤及群众,他操纵着随时可能爆炸的飞机,在上空盘旋着寻找更合适的弹射点,直到高度仅为500米时,才弹射出舱。飞机坠毁在市郊的一块农田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4年10月下旬,在一次跨昼夜空中对抗训练中,戴明盟和战友驾驶的苏-30飞机一台发动机出现重大故障。情况万分危急!类似的情况已多次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绝不能让事故再次发生!”处在特情处置条件下的他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在指挥员的引导下,他们果断关闭右发动机,实行单发飞行,尽力保持飞行状态和平衡,直至飞机降落在跑道上,实现了苏-30飞机首次单发安全着陆,保住了国家价值数亿元的财产。

两次险情,每一次都是命悬一线。一般来讲,飞行员经历过这样的险情后,心理上会有阴影,甚至不愿再从事飞行职业。但戴明盟认为,飞行是他的人生选择,也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既然选择了,就要经得起生死考验,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

(二)歼15首次着舰后殉职,中国舰载机之父——罗阳

在我国自行研制的航母舰载机歼-15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试验仅十几个小时后,指挥员罗阳由于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多方抢救无效,因公殉职,英年51岁。(使用令人悲痛的消息作为文本的开头,目的是   B   。)

同事们经常说,身为歼-15舰载机总指挥的罗阳,连一点“总指挥”的样子都没有: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数据,罗阳常常亲自奔赴研究现场,与飞行员和机械工程师们交流心得体会;由于航母上的作训习惯不同于研究所,罗阳便以部队的作息时间要求自己,以便尽快熟悉航母上的各项工作,有时候甚至把研究团队甩在一边,自己去收集数据。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你太拼了”,这是罗阳的同事们对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歼-15研究项目的总指挥,全国上下恐怕没有比他更了解歼-15了,自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罗阳的一生就与沈飞连接在了一起,甚至有人曾说,罗阳就是为了歼-15而生的。

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他用全部的精力带领着中航工业沈飞冲上了事业的巅峰,用无悔的信念诠释着“航空报国”的真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在用生命托举起了歼-15!他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为了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不顾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地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直到做到最好。

2012年11月25日,歼-15成功在辽宁舰上进行起降,向全世界昭告,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距离打击能力,自此,中国海军彻底摆脱了“黄水海军”的头街,走向远洋,走向深蓝。但作为一个爱国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这光辉背后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甚至有些人和罗阳一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铭记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改编自网络)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材料二

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 , 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琨觉,曰:“此非恶声也!”起舞。

——《晋书•祖逖传》

范仲淹断

(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备数十茎,醋汁半盂,入少盐,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彭乘《墨客挥犀》卷三

【注释】

①绸缪(chóu móu):交情深切。②断:断开。③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④画:同“划”,划分,计划。⑤啖:吃。

材料三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张岱年

 ①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③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④《易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教”。《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弟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千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⑤“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半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而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⑥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⑦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单集时长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视听艺术形态,当前正处在从粗放式发展的高产量阶段迈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因内容新颖、节奏快、成本低等特点,视频平台纷纷入局,不断为网络微短剧的创作加码。研究报告显示,重点网络微短剧2021年上线量为58部,2022年则增长至172部。全面认知和科学把握其内在的创作特点,是推动网络微短剧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

网络微短剧结合了网络短视频与网络剧的典型属性,既需要满足观众对于小体量叙事的要求,也需要呈现出富有吸引力的剧情。好的网络微短剧需要挖掘出网络用户观剧时的心理需求,兼具审美与情感的满足。

    材料二:

    微短剧,不但具有短视频的时间消耗成本低、娱乐性强的特点,还具有长视频在剧情方面的优势,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有人说,观看一集微短剧,只需要用点个外卖或者坐几站地铁的时间。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看完一段完整的故事,这样的形式很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特点,所以能够迅速占领不少年轻人的生活间隙。

近一两年,《虚颜》《念念无明》《逃出大英博物馆》《东兰雪》《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等微短剧有良好的表现。比如短短三集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引得观众集体“破防”。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激发了无数中国人对泱泱华夏文明的自豪感,也触动了民众对于那段晦暗、屈辱历史的悲怆记忆,可谓笑中有泪,悲欣交集。该剧由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三集总时长不过20多分钟。

    材料三

    近年来,科幻微短剧创作快速发展。然而,科幻微短剧在数量提高的同时,质量却有待进一步提升,口碑好、有影响力的出围之作少之又少。有的作品偷换概念,披着科幻题材的外衣,讲述奇幻、架空、穿越的故事,剧情经不起推敲,设定不符合常理。有的作品想象力匮乏,又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的创作态度,只是将科幻当成吸引眼球的背景或元素。有的作品为了炫技,在短小篇幅中架构平行世界、虫洞等过于庞大复杂的世界观,使剧情信息量过载,出现故事时间与空间错乱,现实与虚拟杂糅等问题。有的作品过分强调强情节、大反转,导致叙事混乱,思维跳跃,逻辑不通,使观者不知所云。还有的作品特效和道具粗糙劣质,使科幻场景充满塑料质感,让观众很难进入故事情境之中。凡此种种,遭到观众诟病,导致科幻微短剧很难突破固有圈层,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引发受众关注。

    材料四

    2022年11月下旬开始,广电总局集中利用3个月时间,组织开展了“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3年2月28日,共下线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25300多部、计1365004集,下架含有违规内容的“小程序”2420个,形成了震慑效应,有力遏制了网络微短剧野蛮生长的态势。

    在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后,广电总局对网络搬短剧治理工作转入常态化,建立双周报送处置数据机制和定期发布公告机制。2023年3月至今,督导抖音、快手、腾讯、B站、小红书、好看视频等平台累计对外发布公告40余期,清理低俗有害网络微短剧35万余集(条)、2055万余分钟;分级处置传播低俗有害网络微短剧的“小程序”429个、账号2988个。此外,还建立网络微短剧“黑名单”机制。要求网络视听平台切实担好主体责任,对发现的违规网络微短剧及时上报,汇总纳入“黑名单”,并向全行业通报,督导全网平台及时下架,推动共同参与治理,切实防止防范违规网络微短剧转移阵地、转换马甲播出。

增长智慧,书海泛舟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学习。如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下面介绍一些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

    ②激发内部驱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改善和提升自我的意愿等内部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③给予积极期望:教师和家长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积极期望,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一个被寄予低期望的学生,可能降低自我期望,放松自我要求。教师和家长的期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必须要贯注真诚与爱心,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前提之上。

    ④激活崇高动机:如果将学习动机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等联系在一起,能够持续且稳定地激励学习行为。

    ⑤进行目标激励:可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设置应合理,要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需要相符合,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从而保证学生对成功机会的预期处于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状态。

    ⑥创设激趣环境:教师创设特定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家长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益于学生逐步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

    ⑦发挥榜样作用: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学习取得成功时,可能会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相反,当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失败时,则可能降低自信心,降低自己对成功的预期。

    ⑧学会正确归因:积极归因可提高学习动机,产生自尊和自豪等情绪;而消极归因可能降低学习动机,产生无能、压抑等情绪。认知心理学家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一般将成败归因于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况、工作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

材料二

3月23日,“天宫课堂”以天地对话的形式再次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天宫”给地面学生授课。他们凭借得天独厚的太空环境,更加直观、可信且有趣地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了间科学设施,展示了在空间站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形,并设置了天地互动环节。这些经过"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精心选择的实验,既神奇又非常接地气,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击着他们的好奇心,感知到了天地间的差异,心中形成探索宇宙奥秘的原动力。中国航天人从太空“访客”变“房客”,将“天宫课堂”打造成特别能够承载青少年梦想的载体,从而引导他们拥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理想,激发其强国心、报国志。

(摘选自《“天宫课堂”缘何圈粉无数青少年?》)

材料三 

    老师发现陈华同学最近上课经常走神,打瞌睡,于是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以下

是老师整理的谈话记录。

姓名:陈华   主要问题:有厌学倾向

问题描述:该生曾经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渴望考上重点中学,但最近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他无视班上的进步榜样,觉得自己不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考上重点中学。父母也因此对他考取重点中学不抱希望,他于是自暴自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