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

惊天一着

2012年11月23日上午9时,一架黄色涂装、编号552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成功着舰,并于当天顺利完成舰上滑跃起飞。这是人民海军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辽宁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一着惊海天”,当年蔡迟年、蒲海洋两位记者的通讯报道标题极其精妙的记录了这辉煌一刻,这“惊天一着”离不开它幕后的英雄——戴明盟、罗阳。(新闻导语,概括性强,引出下文。)

(一)我国航母战斗机成功着舰第一人——戴明盟

每当回想起2012年11月23日这一天。戴明盟总是会血脉张、激情满怀。

为了这“一着”,戴明盟和战友们开始了长达6年的试验试飞,仅他个人,就完成科研试飞400多架次,绕舰飞行100多架次。几千次的训练,终于迎来那一次的飞翔。

2012年11月23日,万众瞩目,歼-15飞机将要首次着舰。登上机舱的那一刻,他异常平静,几千个日日夜夜的严格训练在那一刻凝练成一句话,“我准备好了!”起飞、寻舰、绕舰、触舰、着舰、阻拦成功,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航母甲板上,随后又滑跃14°仰角冲上云霄,首次实现了中国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的成功起降。一时间,举国为之沸腾!有评论说:“一道完美的弧线,划出了中国海军的航母时代!”的确,这一天,戴明盟盼得太久。

飞行并不是想象中的自由翱翔、诗意浪漫,而是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时时可能面对各种危险,甚至死亡。有人分析,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一般战斗机飞行员的20倍。美国刚刚发展航母时,平均每2天摔1架飞机,死伤飞行员1000多名。从事飞行28年,戴明盟先后飞过16种机型,处置过数十次重大险情。两次死里逃生,至今让他刻骨铭心。(具体的数据呈现,表明每一次特殊的经历,无不体现   A   。)

1996年的一天,25岁的戴明盟驾驶歼-6战机进行飞行训练。升空不久,飞机突发故障起火,必须尽快跳伞,但飞机下方是人口密集区,为避开地面重要设施,避免伤及群众,他操纵着随时可能爆炸的飞机,在上空盘旋着寻找更合适的弹射点,直到高度仅为500米时,才弹射出舱。飞机坠毁在市郊的一块农田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4年10月下旬,在一次跨昼夜空中对抗训练中,戴明盟和战友驾驶的苏-30飞机一台发动机出现重大故障。情况万分危急!类似的情况已多次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绝不能让事故再次发生!”处在特情处置条件下的他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在指挥员的引导下,他们果断关闭右发动机,实行单发飞行,尽力保持飞行状态和平衡,直至飞机降落在跑道上,实现了苏-30飞机首次单发安全着陆,保住了国家价值数亿元的财产。

两次险情,每一次都是命悬一线。一般来讲,飞行员经历过这样的险情后,心理上会有阴影,甚至不愿再从事飞行职业。但戴明盟认为,飞行是他的人生选择,也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既然选择了,就要经得起生死考验,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

(二)歼15首次着舰后殉职,中国舰载机之父——罗阳

在我国自行研制的航母舰载机歼-15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试验仅十几个小时后,指挥员罗阳由于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多方抢救无效,因公殉职,英年51岁。(使用令人悲痛的消息作为文本的开头,目的是   B   。)

同事们经常说,身为歼-15舰载机总指挥的罗阳,连一点“总指挥”的样子都没有: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数据,罗阳常常亲自奔赴研究现场,与飞行员和机械工程师们交流心得体会;由于航母上的作训习惯不同于研究所,罗阳便以部队的作息时间要求自己,以便尽快熟悉航母上的各项工作,有时候甚至把研究团队甩在一边,自己去收集数据。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你太拼了”,这是罗阳的同事们对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歼-15研究项目的总指挥,全国上下恐怕没有比他更了解歼-15了,自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罗阳的一生就与沈飞连接在了一起,甚至有人曾说,罗阳就是为了歼-15而生的。

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他用全部的精力带领着中航工业沈飞冲上了事业的巅峰,用无悔的信念诠释着“航空报国”的真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在用生命托举起了歼-15!他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为了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不顾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地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直到做到最好。

2012年11月25日,歼-15成功在辽宁舰上进行起降,向全世界昭告,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距离打击能力,自此,中国海军彻底摆脱了“黄水海军”的头街,走向远洋,走向深蓝。但作为一个爱国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这光辉背后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甚至有些人和罗阳一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铭记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改编自网络)

(1)、从戴明盟的相关报道中,我们无法得知的信息是(    )
A、戴明盟并不是此次任务的唯一人选,他是众多飞行员中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 B、美国刚刚发展航母时的两组数据表明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十分的高。 C、戴明盟在距离地面仅500米时才跳伞表明500米是从飞机上跳伞的最佳距离。 D、戴明盟最后的决心中可以看出即使命悬一线他也不会轻易放弃飞行这一职业。
(2)、为了使新闻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完整性,下列选项中,不必作为补充材料加入本则新闻的是(    )
A、2018年12月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戴明盟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B、2018年5月“航母着舰”第一人戴明盟离任兵部队长,新就任航空兵副司令。 C、从2014年起,在北航校区里,《罗阳》已成为每届新生入学教育的必备环节。 D、2017年北航艺术馆“精神的传承”人物事迹绘本展,罗阳英雄事迹仍旧在列。
(3)、仔细阅读文本,筛选文章信息,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本(一)

文本(二)

重点时间

2012年11月23日

2012年11月25日

事件

首次实现了中国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的成功起降

   ②

人物

戴明盟

罗阳

意义

   ①

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距离打击能力

(4)、根据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将AB两处的批注补充完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树枝与名片

[日]西村寿行

       ①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②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③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④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⑤小船摇荡于波涛中,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⑥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⑦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⑧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装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印象。

       ⑨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⑩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⑪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⑫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⑬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了下来,我当上了作家。

       ⑭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⑮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⑯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⑰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⑱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第5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微

    ①小学二年纪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的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的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看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的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的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佩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标准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迹要工整。

    ⑧有一回上课,他故意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叫喊:“写检讨!写检讨!写检讨!”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淹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把写检讨的标准落实到平时的日记中,日记不许胡乱应付“差事”,如果我们能保证质量,可以变“日记”为“周记”。算算,虽要求高了,但作业少了,我们欣然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同学们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字练笔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周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更好的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间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每到动情处,他的里中闪出一种是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注】①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椴树花开

    ①在长白山区,每当仲夏时节,碧绿如海的天然混交林间,会飘来一团团洁白的“云朵”。那“云朵”形态各异,连绵成片。从空中望去,宛如绿海中涌起的一簇簇浪花。

     ②“椴树花开哟一片片白/养蜂的哥哥进山来/肩挑蜂箱颤悠悠/踏香寻蜜云天外……”歌声从远方山巅一座瞭望塔中飞出,携着缕缕芬芳,在浩瀚林海中悠悠飞翔。唱歌的人是护林员老逢(páng)。几十年了,每到此时他就唱这首歌,像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告诉人们:椴树花开了。

    ③老逢学会唱这首歌时才二十岁出头。当年林业局文工团来林场演出,有位女演员演唱了这首歌,他听着好听,就跟人家要了词曲。再请学校的音乐老师教他,只用三个晚上就学会了。

    ④老逢的工作岗位就在山巅上那座高高的防火瞭望塔上。一副望远镜,一部报话机,一本工作日志。几十年斗转星移,他就在这里默默守望。每当他站在塔上,俯瞰脚下碧波荡漾的万顷林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曲。歌声让他排遣孤独寂寞,那些记忆随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⑤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在林场小工队,是一名采伐油锯手。一天,场长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当防火护林员。说老护林员要退休了,得找个接替他的人。这个工作有三点必须做到:一要责任心强;二要耐得住寂寞;三是每天上下班得走二十多公里山路。他听了,一口答应,很快就到了新岗位。

    ⑥起初,他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意思。每天站在瞭望塔上,朝迎旭日,晚送夕阳,近观草木青翠,远望山峦叠嶂,时见瘴狍出没,偶闻鹿鸣呦呦。可时间一久,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枯燥寂寞渐渐袭来,让人难忍。这时他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不简单,才明白,场里那些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来这个岗位。

    ⑦就在老逢来当护林员的第二年,也是在椴树花开的时候,一天下班往家走的路上,他看见一对夫妻在小火车道旁忙着搬运放置蜂箱。一个人在山上寂寞久了,见着人就想主动搭讪。

    ⑧“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⑨“江苏。”

    ⑩“为了赶椴树花季?”

    ⑪“可不是吗?就这么二十多天,一耽误就是一年。”

    ⑫老逢上下班都从这里路过,从此每天都跟他们聊上几句。日子久了,便成了朋友。得知那男的姓佟,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在老家让奶奶带着。

    ⑬老逢常从家里带点自产的蔬菜送给他们。他们也会把舍不得吃的家乡土特产送给老逢。一来二去,彼此的交往越来越深。

    ⑭老逢问老佟:“南方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有花开,你为啥非要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赶这茬椴树花呢?”

    ⑮老佟说:“因为长白山的椴树蜜稀少,珍贵,营养价值高,值钱。”

    ⑯“可江苏到这几千公里,火车汽车倒来倒去,收入够得上折腾吗?”

    ⑰“够得上。不然,我们就不来了。”

    ⑱那些年,老佟夫妇像候鸟一样如期而来。来时给老逢捎些稀罕的土特产:返时老逢送他们些自己采的蘑菇、松子。

    ⑲可是,随着天然林的不断砍伐减少,老佟夫妇有些年没来了。问其原因,说是椴树少了。树少花就少,花少蜜就少,不够折腾了。这让老逢很难过。不只是因为老朋友不能如期见面,更为椴树的逐年减少而焦虑。他清楚,椴树是稀有树种,在森林生态中价值独特。

    ⑳后来,有好消息传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次生林迅速成长,椴树渐渐又繁茂起来。每逢仲夏,盛开的椴树花又如同朵朵白云,在苍翠的绿海间随风飘荡。

    ㉑在老逢临退休的前三年,还是在椴树花开的时节,老佟回来了。这次他没带媳妇,是儿子开着拉蜂箱的卡车陪他来的。老逢问,椴树蜜市场行情怎么样?老佟说,好着呢。最纯的椴树蜜出口一斤能卖五十多元,真正的好货供不应求。

    ㉒老逢退休了,他在防火护林员的岗位上干了三十四年,所分管的片区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片他心爱的山林。

    ㉓老逢退休时,老佟对他说,只要有椴树开花,我就会再来。来看你,看你曾经保护过的这片山林,咱老哥俩一同去采集最纯最好的椴树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