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人民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刘颖颖)7月20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首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首届“青年思享会”青年先锋论坛活动在京举办。论坛以“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多家企业的青年先锋,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商业化落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力求“全景式”解锁大模型的真实面貌。“立体式”呈现大模型未来图景。百余家互联网企业及相关单位代表,近300人参加活动。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家正当其时。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

青春从来系家国。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在基层工作一线,在科技攻关岗位。在抢险救灾前线,在保卫祖国哨位广大青年自觉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青春才会闪光,青年才有力量。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进发。

(1)、材料一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
(2)、请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举一反三
班级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一)劳动教育在古人家书中被传承

①“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非常注重劳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智慧。

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崇尚劳动。A.《颜氏家训•涉务篇》中,颜之推尖锐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士大夫子弟养尊处优、脱离劳动的作风,告诫子孙:“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在颜之推看来,通过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农事的艰辛,可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他还列举了诸多稼穑种植中的农事,意在教导子弟要能守农桑本业,希望自己的儿孙要了解生产劳动。

③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著称于世。家庭成员辛勤劳作,不好吃懒做,不好逸恶劳,整个家族才会蒸蒸日上。清代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指出,曾家治家要义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强调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他以切身的体验劝勉曾家后辈子女,“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认为勤劳与个人生活、家庭兴衰息息相关。可见,勤则家兴人通,惰则家衰人穷。

(二)劳动教育在现代科技中被创新

④劳动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新的追求。

⑤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劳动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避免劳动教育变成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劳动平台,体验劳动情境,获得劳动知识,进而提高其在实践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融入了先进科技手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B.受到国家表彰的上海市奉贤区教院附小从学校创办之初就把“爱劳动、会劳动”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入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如开设校内农场,班班种植责任田、认养果树;设立“劳动节”。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劳动教育,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三)

⑥劳动教育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融合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与思维。

⑦从价值内涵的跨界融合来看,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包含诸多“勤俭尚劳”“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创造文明”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内容。虚拟现实、仿真、可视化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时、逼真的学习场景。这些新兴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应用,可以将历史中“劳动创造文明”的过程重现,能够通过VR场景再现将语文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的场景真实化。让学生耳、眼、鼻、手、脑并用,切实感受劳动带来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

⑧从思维方式的跨界融合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主要以训练学生思维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如抽象思维、设计思维、逻辑思维等。这些学科思维来源于生产劳动,反过来又能指导生产劳动,将这些思维方式“渗透”于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劳动。3D打印技术以“做中学”“体验学习”等理论为指导,与劳动教育的思想不谋而合。让学习者的想象更加容易变为现实,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实践得到更好的培养及鼓励,可以创设一种新型的劳动教育形态:首先是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劳动实践活动主题;其次是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提出解决劳动问题的创意方案;最后是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得到完善,劳动技能与素养也得到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创造性劳动的需求。

【补充材料】跨界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现代文阅读

夏末,《逃出大英博物馆》冲上热搜,掀起班级探讨热潮。

材料一

①今年8月,15分钟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爆火。正片上线一周,抖音的相关话题播放量就已经超过13亿,主创人员账号涨粉600万+,在微博、小红书、b站频频登上热搜,并被央视盛赞。

②该剧中女主扮演的文物小玉壶在伦敦街头偶遇男主,在他的帮助下踏上归家之路,并带回流失在外文物的家书。巧妙的拟人设计,让物品有了生命,把文物流落海外的情绪,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画面,一击即中我们心底的最柔软处。

③【A】第一集不到3分钟,却贡献了颇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哪来的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这些台词单看平平无奇,但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每一句话都能读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也是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B】

④相关评论区频繁出现的玉壶图片、大英博物馆的各类文物,还有相关知识的普及,促使我们更详细地了解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这样的文化共鸣,无疑又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C】

⑤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许多人并不喜欢短剧的简单直接、频繁反转。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层层铺垫,前后呼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都体现了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

⑥客观来讲,该剧也存在一些短视频的普遍问题,比如喜用背景音乐、慢镜头,但这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台前幕后的辛苦付出。

材料二

八月中旬,大英博物馆再传失窃丑闻,大量珍贵文物下落不明,世界为之哗然。与此同时,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上线正逢其时,完全是国人强烈期盼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心情外化。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就是回到故土。

材料三

《逃出大英博物馆》由90后UP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创作。拍摄的缘起很简单: 2023年初,有人在网上跟帖时发了段评论:“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拟人化复苏逃回国的故事”,“煎饼果仔”看到后留了两个字“等我”。原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一个随口说说的脑洞,没想到一群热血年轻人一拍即合。他们翻阅资料、前后筹备半年,两位UP主为此还停更三个月,推掉商务合作,最后远赴英国,创作出了这个流失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故事。年轻的UP主“煎饼果仔”说:

“这次创作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来自视频号:煎饼果仔)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超级高铁即将到来

①近日,中国工程院和有关铁路部门确定了上海——杭州线路作为中国第一条超级高铁列车线路。这条长150千米的真空隧道预计将在2035年投入运营。超级高铁采用更先进的磁悬浮技术,全程在真空管道中离地“飞行”,时速可达到1000千米。乘坐超级高铁从上海到杭州只需15分钟,比目前最快的高铁列车节省45分钟。那么,为何超级高铁速度如此之快?

②“超级高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提出,其背后的原理是利用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让列车在几乎没有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情况下,以极高的速度行驶。磁悬浮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的作用力让列车悬浮在轨道上的技术,这样可以消除轮轨摩擦力,降低噪声和能耗。真空管道是一种将管道内的空气抽走,形成真空状态的装置。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此外,超级高铁列车头是新研制的低阻力车头,具有流线型的鸭嘴形态,可以极大地降低行驶中产生的空气阻力。

③目前,除中国外,一些国家也在研发和测试超级高铁技术,试图抢占这一未来交通市场的先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美国超级高铁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美国内华达州建立了一条1.6千米长的真空管道测试场,用于测试超级高铁的各种组件和原型。美国超级高铁公司则在美国内华达州和阿联酋迪拜建立了两条超级高铁试验线路,分别长500米和10千米。除了美国外,欧洲以及印度、日本、韩国等国也在积极探索超级高铁技术。印度计划在孟买和浦那之间建造一条312千米长的超级高铁线路,预计将在2029年完成。日本和韩国也在研发各自的超级高铁技术,并已进行了多次成功的试运行。

④中国科学家自2017年起就开始研究超级高铁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将超声速飞行技术和轨道交通技术相结合,即通过超导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技术的应用,实现超声速的近地飞行。这项技术研发了6年,直到2023年才真正迎来了重大突破。我国目前的超级高铁技术已经实现了在低真空环境运行,空气阻力比传统高铁的空气阻力低3%,再加上磁悬浮技术,真正实现了贴地飞行。与美国、日本等国打造的产品相比,我国的磁悬浮技术在成本上更加具有优势。普通超导体需要使用温度达到-269℃的液氨来冷却,才能保持超导特性,而我国研制的“高温超导体”只需要使用-190℃左右的液氮即可达到同样效果。由于液氮比液氮贵50倍,所以我国的磁悬浮列车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材料二】

超级高铁有哪些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速度快。超级高铁时速可以达到1000千米以上,甚至可以超过飞机的速度。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更远的地方,从而提高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安全性高。超级高铁的设计十分安全,不会脱轨,更不会翻车。超级高铁运行在真空管道内,不受天气、地形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不会发生与其他交通工具的碰撞事故。由于采用磁悬浮技术,列车不会与轨道接触,不会产生火花、烟雾等安全隐患。

节能环保。超级高铁减少了空气阻力和摩擦力,能够大幅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它采用电力驱动,不会排放任何有害气体和废弃物,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舒适性好。超级高铁运行平稳、噪声低、震动小、加速度小等特点,能够给乘客带来舒适的乘坐体验。由于运行时间短,乘客不会感到疲劳。

运营成本低。传统高铁车轮每运行120万千米就需要返厂检修,每运行240万千米就要强制报废。而超级高铁没有车轮,没有摩擦损耗,所以投入运营之后维修量少,运营成本显著下降。

【材料三】

超级高铁系统所需要的真空管道技术和磁悬浮技术,目前已经有了一些突破性研究进展,但仍需要攻克很多难点。首先,如何以低成本实现、维持一个大体积的低真空空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如何建造站台,使它既能方便乘客上下车,又能维持管道的真空状态。另外,超级高铁需要采用直线牵引技术,但目前这一技术的功效尚不能满足其动力需要,仍有待改进。还有,对于超级高铁而言,目前的磁悬浮技术也不够稳定。

(以上材料均选自《百科知识》2023年第15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材料一:

挥洒青春力量  展现鲜活自我

——中国“00后”闪耀巴黎奥运会

北京时间2024年8月12日凌晨,随着圣火缓缓熄灭,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这个夏天,中国的“00后”闪耀世界。

16天里,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40金27银24铜,创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最佳战绩。这其中,“00后”运动员在赛场上以不断刷新的优异成绩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惊艳世界; 赛场外,他们用朝气蓬勃的精神、自信从容的姿态和真实鲜活的表达,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青春风采。

自古英雄出少年。赛场上,“小孩哥”“小孩姐”们在各自项目上勇于拼搏,用实力说话,扛起中国体育的大旗。在射击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金牌赛中,17岁的黄雨婷和19岁的盛李豪“小将扛大任”,凭借超越年龄的冷静与从容,将巴黎奥运会首枚金牌稳稳“射入囊中”。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大战中,19岁的潘展乐将新的世界纪录定格在46秒40。20岁生日那天,他还以45秒92的成绩,在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中夺冠,打破美国队在该项目长达40年的垄断。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杨思琪,年仅15岁,却在奥运会赛场上劈风斩浪,成功晋级女子组16强,创造了中国队在奥运冲浪项目上的最好成绩。21岁的郑钦文,连续3天3场鏖战,强势突破欧美统治,为中国网球夺得首枚奥运会单打金牌。17岁“天才少女”全红婵,更是技惊四座,在10米跳台决赛中,获得七个10分,成功卫冕。

奥运会是关于青春与拼搏的故事。在巴黎,中国运动员将青春的力量、速度与激情在赛场上尽情挥洒,创造着无限可能。这一届中国“00后”小将们把爱国写在脸上,把自信融进骨血,为世界注入一股生机勃勃的少年意气。

他们面对输赢十分坦然,他们用率性且友好、张扬又可爱的方式,坚定而自信地平视世界,笑看输赢。他们鲜活自在,直面赛场,他们不卑不亢,勇敢表达。24岁的举重运动员李雯雯轻松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拿到第四十块金牌时,开心大喊“下班了,下班了”; 乒乓球混双决赛颁奖仪式上,23岁的孙颖莎组织中朝韩选手自拍合影,超越国籍的友谊感动了世界; 女子跳水双人3米板比赛的颁奖仪式上,22岁的昌雅妮与搭档陈艺文上演“公主抱”,引发他国选手争相模仿……这些中国“00后”创造的生动画面,让激烈的赛场变得温情起来,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在巴黎奥运赛场上,“00后”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彰显了中国年轻一代对待生活、比赛和世界的精神底色,他们就是最好的青春中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雅婷)

材料二:

“吉林一号”SAR01A星, 成功发射!

北京时间2024年9月25 日 7时3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力箭一号遥四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SAR01A 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吉林一号”SAR01A 星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颗微波遥感卫星,该星配置了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有效载荷,轨道运行高度为515公里,可获取高分辨率雷达影像数据。

此次任务是“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的第29次发射。“吉林一号”SAR01A星的成功研制标志着长光卫星在整星设计制造领域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卫星入轨后将有效提升“吉林一号”星座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能力,对于扩展遥感数据应用场景、保证数据获取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

外交部:“中国游”升温显示中国吸引力和开放姿态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冯歆然 刘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8日表示,“中国游”的升温,显示了中国的吸引力和开放姿态。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华旅行,欣赏美丽山河,感知魅力中国。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十一”假期期间,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六成左右,许多城市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我们也注意到,近期外交部等相关部门持续出台外国人入境便利化措施。“中国游”的升温,显示了中国的吸引力和开放姿态。中国已同24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16个国家实行免签入境政策,对54个国家实行72小时或144小时过境免签,外国游客来华流程不断简化,在华体验不断优化。

毛宁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出入境便利化水平会不断提升。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华旅行,欣赏美丽山河,感知魅力中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