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语文期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会飞的黄精

①抽屉里躺着数百味中药,黄精位居其中,浑身黢黑,肉软松绵,流溢出甜甜的味道。

②我刚学中医时,看黄精貌似味道不错,便嘴馋地捏起一片,细细咀嚼,有股淡淡的药香。问师父,师父道:“是会飞的黄精。”

③我起初不懂师父的这句话,以为黄精真会飞。后来见师哥们也趁取药之时,拉开抽屉,偷偷捏一块咀嚼,才知晓师父说这句话的意思。他是戏谑地说我们在偷吃,让黄精不翼而飞了。

④黄精可药食两用,厨师拿来煲汤,味美而鲜。而师父拿来入药的,则是九蒸九晒的黄精。这时黄精不似鲜品皮粗肉白,入药的它粗皮已除,经炮制后泛有香墨一样的光泽。

⑤在师父的医馆里,来往的患者极多。有一天,来了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师父移了移脉枕,示意老人伸手过来,继而凝神静气把脉。末了,师父摸出一支笔,在处方笺上边写边吩咐我:“你去看看,药柜里还有黄精吗?”我跑去药房,拉出抽屉,竟空空如也,原来满抽屉的黄精已然“飞走”了。师哥们抿嘴笑,说:“最后那块是二师兄今早吃的。”师父嗔怪道:“还笑?快去街上买几斤回来。”这时,我才觉得惭愧,认为偷吃黄精太不应该。但师哥们还是照吃不误。

⑥一日,师父从街上扛回一麻袋新鲜的黄精,笑道:“你们这么喜欢吃,我又买了一麻袋。现在交给你们,把它们洗净泥土,去除粗皮,再九蒸九晒,炮制成药。”师哥们听罢,顿时兴奋了,只有师父在偷偷地浅笑。

天瓦蓝瓦蓝的,阳光从山巅上溜过来,晒得禾叶都耷拉着头。师哥们在阳光下洗呀洗,洗得满头大汗。然后坐在闷热的屋里慢慢刨粗皮。这可是个精细活,尤其皱褶里藏匿的细尘,要用牙签小心地剔,可磨砺了师哥们的性子。一麻袋生黄精收拾完了,师哥们捶着后背,疲惫地说:“不容易呀,这么难缠。”师父听了道:“辛苦的还在后头呢!”师哥们不信,去烧火了。左厢房热闹了起来,劈柴的劈柴,刷锅的刷锅。我在药房,听到他们在逐渐冒蒸气的左厢房嘀咕说:“这么难哩!下回不吃了。”我和师父相视而笑。经过九蒸九晒的黄精,表里黝黑,像被夜色洇染了。师父号完一个患者的脉,朝我们喊:“黄精三十克!”我们听了,从炮制中药的厢房鱼贯而出,捏着处方,叮当叮当地捣响了铁罐子。

⑧转眼到了这年的8月,山里的黄精壮硕了。这天师父起了个早,说:“带你们上山认野黄精。”一直朝阳光升起的地方走,层林越来越矮,山越来越高。在一处灌木丛旁边,师父驻足查看一番,惊喜道:“这就是野黄精。”我看着绿竹似的黄精秆儿,叶儿浅黄了,修长的身子在一缕风的摇曳下,把沾满的阳光摇碎了,坠落在青苔上。轻轻扒开青苔下的肥土,露出黄精小小的脊背。黄精长得不错,手指粗,弯弯曲曲地盘旋了不小的一块地方。我凑近它,细细地闻。一股若有若无的气息,仿佛是黄精在呼吸,有阵阵清香。师父一出手,一大块根茎就被师父掰出,丢进背篓,还剩下一小截在土里。我问师父为什么不全掰了,师父说:“这是祖师爷爷传下来的,取之七分,留之三分,以便繁衍。”

⑨在山中邂逅一味野黄精,靠缘。有本医书上说:医者,与病人有缘,千里来求,与药有缘,自然药到病除。现在,我们与这棵野黄精有缘,才在这丛灌木下与之相见。野黄精吮吸了大山的养料,身体里有了大山的魂魄和精华。而这一切会随着野黄精的入药,渗透到人的身体里,人便也如此朴质、康健。

⑩时光悠长。这一回,又有患者来看诊。师父号了脉,便开了几味药,黄精还是排在首位。只是,抽屉里的黄精不再“飞”了……

(1)、请你阅读全文,理清线索,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刚学中医,初识黄精,药香淡淡;

有一天,

一日,买回黄精,九蒸九晒;

这年8月,

这一回,黄精不再“飞”了。

(2)、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划线的句子。

②文章以“会飞的黄精”为题有什么妙处? 

(3)、文中的师父是一个很智慧的人,请说说他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请你谈谈对保护中草药以及传承中医文化的认识。

材料一: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气候温暖湿润,地理环境优越,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据统计,贵州所种植的中药种类多达6410种,有着“生态贵州无闲草,天然宝库蕴灵药”的美誉。

材料二:今年二月,当我们还沉浸在龙年元宵节的热闹中时,紧邻昭通的贵州地界,山火频发,万亩林区陷入危机,220多起火灾,全省一半面积受灾,大火不仅烧毁了大量树木,还烧毁了许多珍贵药材,令人痛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与植物一同生长

李晓

      ①当我躺在乡村的草丛中,长久地凝视一滴露珠的时候,我会在一瞬间变成一株植物,失去了对人类生活的记忆。在风中,我听见我的骨节都在响。

      ②而我真的对现实生活有过温存的记忆吗?走在回家的路上,远望那一节一节像火车车厢组成的楼房,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滑稽可怜。我这一具一百多斤重的肉体,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囚禁在这沉闷的车厢中,在那里排泄病毒和废气。我仿佛看见,一幢一幢楼房的顶端,林立着一座又一座虚拟的烟囱,把喘息的废气飘散到天空中去,形成一团又一团阴云,将我们彻底覆盖和笼罩,让我们的身躯不断萎缩,可怜如蚁地在大地上艰难蠕动。

      ③许多年前,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就着迷似的寻找我的瓦尔登湖。终于,在我老家的山梁上找到了一座群山环抱中的水库。我在烟波粼粼的水库旁边,相遇了几间废弃的农屋。夜里,躺在床上,听着稻花香里的蛙鸣、满山满坡昆虫的合唱,我的身体常常呈现一种羽毛的状态

      ④渴望在自然中生活,这只是让灵魂里穿着一双草鞋的我,于假寐之中的一次脱身。因为在人群中,我得常常紧抿厚厚的双唇,和哑巴一般的大地保持沉默的姿态。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其实已经没有了对大地表达感恩的方式。

      ⑤对大地表达感恩,其实,与对母乳表达感恩又何其相似啊。回归自然的最佳姿态,就是让我们做大地上的一株植物,不需借助任何想象,与大地肌肤保持最贴身的亲近。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⑥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周旋于人群中之时,我发现,我的身体总是呈没有规则的摆动,失去了最自然的生活,也失去了内心里最需要的生活。

      ⑦在创造着物质生活巨大繁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已经远离了最自然的生活?平时,我们总以为这棋盘式的建筑群就是生活的全部,在这狭隘的空间里为生计蚂蚁一般忙碌,蚂蚁一般无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天幕下的大地上,还有季节的流转,还有最原始最美感的生活。

      ⑧当我们把房屋建在郊外,独享最豪华的别墅,采取粗暴和自私的方式践踏、占有大地,我们把肉体暂时寄存在这个大地上,灵魂是否已经脱窍?

      ⑨静静聆听大地之歌吧,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我们的心灵才会饱满多汁,心胸与天空一样开阔。

      ⑩在自然中生活,人的天性,与植物一样生长,找到最贴近幸福生活的状态,与自然友好相处,自然使一切存在于美丽之中。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

    我的少年时光很短,最起码我自己这样认为。

    我说它短,是因为本该去享受的少年时光,被我自己掐断了。

    因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因为我的倔强和高傲,中考的时候只报了唯一的一个志愿,那就是重点高中。我对所有人说,重点高中是我的囊中之物。结果老天弄人,差三分而败北。那一刻,仿佛看见所有人眼里都有一把嘲弄的匕首,纷纷刺向我,让我无处可逃。

    老师来劝我重读,父母也劝,可是我哪里还有脸回到学校,除非让我戴上一个大大的面具,用来遮羞。

    我没有选择重读,而是走了另外一条坎坷的路——自学。

    那时候的我经历着“最落魄”的青春。我的语文老师刘季夫知道后,让我加入他的文学社,鼓励我进行文学创作,那是我最早接触文学,一篇篇小文章经过他的修改,在当地的小报上发表,从此,我的文学之路开始了,虽然艰辛,却无比欣慰。在最苦的时日里,在那个冷冷的西屋里,我的手,因为长时间拿笔,被冻成了馒头的形状。

    总是母亲起床做饭的时候,我睡下。像路遥一样,我的早晨,也永远都是从中午开始。

    可是后来季夫老师生了病,文学社解散,我的世界一下子又暗了下去。

    母亲倒是支持我,她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坚持走下去吧。坚持,这是母亲最本真的鼓励吧,没有一点煽情的意味。“不过,”母亲接着说,“买稿纸和邮票的钱要你自己去挣来。”

    是啊,不工作,一直这么靠父母养活,我心里也愧疚,一咬牙去了父亲的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白天工作,夜里写诗,靠着一种青春的激情,竟不觉得累。

    只是,我投出的稿子总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让我不禁有些动摇了。

    还是母亲,还是不带半点煽情味道的鼓励:“哪有那么容易成功的事儿,坚持住,总会有成果的。”

    我便选择继续坚持写下去。那个时候,喜欢看书,可是家里那几本书都已经读得稀烂,做梦都是关于偷书的梦,梦见自己偷偷地潜入书店,把书店里的好书装了满满几麻袋偷走,睡梦中露出贪婪的微笑。

    和母亲说起我的梦,母亲笑笑没说什么,周末的时候,领我去书店,让我挑喜欢的书。我不敢相信,吝啬的母亲为了鼓励我写作,竟然可以给我买那么多的书。《悲惨世界》、《复活》、《约翰·克利斯多夫》等等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与我抱了满怀的,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忘我地走进小说的世界里。从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我知道了原来人间还有那么巨大的苦难和不幸,人如果要作恶,可以恶到什么地步,而人如果决心行善,又可能产生多么伟大的精神力量;从托尔斯泰的《复活》中,我学会了用解剖刀一般锋利的目光审视周围人们的道德,同时也用严格的尺度审视自己的心灵;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中,我感受到友谊的温馨、爱情的迷人和牵魂动魄、艺术的价值和力量……

    我的文学之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坚实了许多。

    又一次收到退稿的时候,我耷拉着脑袋,不敢面对母亲热切期望的眼神。正是年底的时候,母亲在灶台上给我们炒花生果,一边炒,一边对我说,不急,你看这花生果,要多翻几个个儿才能熟呢!人不也一样吗?受些煎熬和苦楚,有啥大不了的!

    我深有感触,是啊,有啥大不了的,我还不信,我的文字变不了铅字呢!

    终于,一年后的某一天,我的文章终于发表了,而且还是《散文》这样的大杂志。母亲向我表示祝贺的方式一样没有半点煽情意味,只是递给我一把炒好的花生果。我剥了皮,吃了一个,真香,炒得恰到好处。

    这一次母亲没有说话,但我永远记住了母亲关于炒花生果的那一段妙语: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

    是啊,迷茫、困惑……什么都不要怕,要成长,要成熟,就得在生活的热锅里多翻几个个儿呢!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那着书本。终日终夜,不离开牌桌的人,我曾见到过,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人,却尚未遇到。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杀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既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也就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外公的新核桃(刘德)

①大约每年八九月份的时候,外公都会从很远的老家背上一麻袋现打的新核桃亲自送到我家里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今年外公来电话,说是不小心把腰给扭伤了,来不了了,只能叫我自己回老家去拿。

②放下电话,我真是又忧又喜。忧的是,外公伤得怎么样?是否严重。喜的是,好久没有和外公见面了,这下又有机会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外公,并和他促膝长谈了。因为,我是外公带大的。在这个家里,我和外公最亲近。

③安顿好家里的一切之后,带上家人的祝福和一大堆礼物,我独自一人开车去了趟老家。

④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三个小时后,就下道走机耕道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家了。远远的就看见村口那棵大黄葛树。多年不见,黄葛树已经长得高大,枝繁叶茂。它那巨大的树冠就像一把大伞,郁郁葱葱的样子,就像一位挺立在村头庄严而威武的哨兵一样,老远就能够看见,给人一种十足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俨然成了故乡的一道标志。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故乡。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家。我不禁在心里轻轻的呼唤着:外公,孙儿终于回来了。

⑤外公听说我要回家,竟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一大早就独自拄着个拐棍,一瘸一拐的来到了村口。当我第一眼见到外公的时候,眼泪禁不住扑簌簌的掉了下来。外公清瘦了很多,胡子拉碴的。虽然腰扭伤了,但人还是挺精神的。我见到外公额头上的皱纹又多了一些,脸上的肉也松弛了许多,心里就发酸。毕竟,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岁月不饶人啊。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他老人家有生之年里多抽时间回去看看他,陪陪他。

⑥见到外公的那一刻,我便心急火燎的迎上前去,一下子扑进了外公的怀里,就像小时候一样。因为,外公的怀抱永远是温暖的!

⑦那一刻,我的声音也哽咽了。而外公则不停地抚摸着我的后背,然后自言自语道:“孙孙啊,外公也想你喽!”话音未落,我的眼泪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稀里哗啦的掉了下来。

⑧外公拉着我的手急切的问道:“孙孙,家里一切都好吧?”得到了我的答复后,他放下了心来。

⑨外公拉着我的手,指着后山那一片郁郁葱葱的地方大声说道:“走,咱们打核桃去”我扶着外公,一颠一簸的慢慢的走向了后山。

⑩秋天的后山,亮丽、清新,山朗润、水清澈,一切在这个季节该成熟的都成熟了,把整个后山点缀得五彩斑斓的。桂花的香芬,老远就能闻到。不知名的小草茂密的生长着,微风一吹,摇摇摆摆的,就像欢迎我们祖孙俩的到来。

⑪顺着外公手指的地方,抬眼望去,一棵高大的核桃树矗立在那儿,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新核桃。那青青的滚圆的果实,很是诱人!一切都和童年时一样,让我心动。我家就在后山旁,那棵核桃树是外公多年前种下的,现在它都这么大了。它给了我童年的欢乐,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⑩带着从家里拿来的那根长竹竿,我欢天喜地的打起核桃来。长长的竹竿在我手中不停地飞舞,新鲜的核桃夹着翠绿的树叶应声落地。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呼朋引伴打核桃的快乐无忧的童年时代。

⑬不多一会儿,我们就打了满满一袋新核桃。祖孙俩高高兴兴的背着它回了家。

⑩幸福的时光总是去的那么快。晚饭后,我就准备驾车返城了。临行前,我从身上摸出一叠钱来递给外公,外公不要,他拉着我的手说:”孙孙啊,外公现在还动得了,还能自食其力,等外公哪天真的老了,做不动了,你那时来养外公,好吗?”一句话,说得我眼圈又发红了。

⑮我劝外公别送了,外公执意要送我到村口。临上车前,我拉着外公的手,带着近乎哭腔的声音对他说:“外公,你一定要保重哈!”外公笑呵呵的对我说道:“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⑯我启动了汽车,车子缓缓的驶出了村口。

⑰我从车窗伸出手来向外公挥手道别,外公也向我挥着手。

⑱车子开出老远之后,从后视镜里,我看见外公还站在那里,向着车子驶离的方向挥手。

⑲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文章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