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外公的新核桃(刘德)

①大约每年八九月份的时候,外公都会从很远的老家背上一麻袋现打的新核桃亲自送到我家里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今年外公来电话,说是不小心把腰给扭伤了,来不了了,只能叫我自己回老家去拿。

②放下电话,我真是又忧又喜。忧的是,外公伤得怎么样?是否严重。喜的是,好久没有和外公见面了,这下又有机会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外公,并和他促膝长谈了。因为,我是外公带大的。在这个家里,我和外公最亲近。

③安顿好家里的一切之后,带上家人的祝福和一大堆礼物,我独自一人开车去了趟老家。

④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三个小时后,就下道走机耕道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家了。远远的就看见村口那棵大黄葛树。多年不见,黄葛树已经长得高大,枝繁叶茂。它那巨大的树冠就像一把大伞,郁郁葱葱的样子,就像一位挺立在村头庄严而威武的哨兵一样,老远就能够看见,给人一种十足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俨然成了故乡的一道标志。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故乡。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家。我不禁在心里轻轻的呼唤着:外公,孙儿终于回来了。

⑤外公听说我要回家,竟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一大早就独自拄着个拐棍,一瘸一拐的来到了村口。当我第一眼见到外公的时候,眼泪禁不住扑簌簌的掉了下来。外公清瘦了很多,胡子拉碴的。虽然腰扭伤了,但人还是挺精神的。我见到外公额头上的皱纹又多了一些,脸上的肉也松弛了许多,心里就发酸。毕竟,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岁月不饶人啊。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他老人家有生之年里多抽时间回去看看他,陪陪他。

⑥见到外公的那一刻,我便心急火燎的迎上前去,一下子扑进了外公的怀里,就像小时候一样。因为,外公的怀抱永远是温暖的!

⑦那一刻,我的声音也哽咽了。而外公则不停地抚摸着我的后背,然后自言自语道:“孙孙啊,外公也想你喽!”话音未落,我的眼泪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稀里哗啦的掉了下来。

⑧外公拉着我的手急切的问道:“孙孙,家里一切都好吧?”得到了我的答复后,他放下了心来。

⑨外公拉着我的手,指着后山那一片郁郁葱葱的地方大声说道:“走,咱们打核桃去”我扶着外公,一颠一簸的慢慢的走向了后山。

⑩秋天的后山,亮丽、清新,山朗润、水清澈,一切在这个季节该成熟的都成熟了,把整个后山点缀得五彩斑斓的。桂花的香芬,老远就能闻到。不知名的小草茂密的生长着,微风一吹,摇摇摆摆的,就像欢迎我们祖孙俩的到来。

⑪顺着外公手指的地方,抬眼望去,一棵高大的核桃树矗立在那儿,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新核桃。那青青的滚圆的果实,很是诱人!一切都和童年时一样,让我心动。我家就在后山旁,那棵核桃树是外公多年前种下的,现在它都这么大了。它给了我童年的欢乐,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⑩带着从家里拿来的那根长竹竿,我欢天喜地的打起核桃来。长长的竹竿在我手中不停地飞舞,新鲜的核桃夹着翠绿的树叶应声落地。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呼朋引伴打核桃的快乐无忧的童年时代。

⑬不多一会儿,我们就打了满满一袋新核桃。祖孙俩高高兴兴的背着它回了家。

⑩幸福的时光总是去的那么快。晚饭后,我就准备驾车返城了。临行前,我从身上摸出一叠钱来递给外公,外公不要,他拉着我的手说:”孙孙啊,外公现在还动得了,还能自食其力,等外公哪天真的老了,做不动了,你那时来养外公,好吗?”一句话,说得我眼圈又发红了。

⑮我劝外公别送了,外公执意要送我到村口。临上车前,我拉着外公的手,带着近乎哭腔的声音对他说:“外公,你一定要保重哈!”外公笑呵呵的对我说道:“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⑯我启动了汽车,车子缓缓的驶出了村口。

⑰我从车窗伸出手来向外公挥手道别,外公也向我挥着手。

⑱车子开出老远之后,从后视镜里,我看见外公还站在那里,向着车子驶离的方向挥手。

⑲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文章有改动)

(1)、你打算向班刊推荐这篇散文,你在撰写推荐语时,请首先从文中“我 ”的角度,简要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你要在推荐语中加入文章的亮点介绍,于是你选择了文段④中的画线句子,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它那巨大的树冠就像一把大伞,郁郁葱葱的样子,就像一位挺立在村头庄严而威武的哨兵一样,老远就能够看见,给人一种十足的亲切感和安全感。
(3)、最后,你要在推荐语中剖析文章结尾处“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之谜,你理解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两个原因)
(4)、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本文,你的语文学习伙伴小文还对文章的相关方面做了一些补充说明,请你指出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题目叫《外公的新核桃》,但实际上文中写新核桃的相关内容非常少,表面看来文不对题,但实际上正因为有新核桃我才回乡,打核桃是我和外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所以并没有文不对题。 B、“我独自一人开车去了趟老家”表明全家只有我一个人关心外公,从而表达呼吁人们要关心留守老人的主旨。 C、“秋天的后山,亮丽、清新,山朗润、水清澈,一切在这个季节该成熟的都成熟了,把整个后山点缀得五彩斑斓的”这句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故乡后山秋天的美丽,还表现了“我”与外公见面后愉悦的心情。 D、文中“我”的几次落泪,第一次是因为看到外公年迈的样子心疼而落泪;第二次是因为被外公慈爱的安抚和话语感动而落泪。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了。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A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阅读下面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庆发

       ①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色。等,是诗一般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②等是一种态度。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③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④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词语忸怩,不因其声名鹊起而逻辑狷介,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⑤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 “等一等”吧!

       ⑥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24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木瓜树的主人

黎衍俊

    节日的晚上,远处天空烟花万重,城里高楼霓虹闪烁,公园里花灯耀眼,游人如织……我走在公园的大道上。

    “来散步啦?”环卫阿姨向我打招呼。

    “是呀,你没放假呀?”我说。

    “是的,每年这个时候最忙。凡是大家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最忙。"她笑着。

    “明天再扫吧,你该回去了,今天过节,家人在等着呢。”

    “不急,今天活多,要晚一点,家人都习惯了。

    我几乎每晚都和她相遇。是啊,都习惯了,连逢年过节都习惯了。

    都习惯了,天天一个样,土黄色的工作服,头戴帽子,脸庞围着纱巾,戴着口罩,身后一辆垃圾车“陪伴”着,不离不弃,手上扫帚有节奏地舞蹈,地上的树叶沙沙地响。她带着黄昏走向深处,街灯又把她从街角中拉出来,身影亮亮长……

    一天,台风将至,我参与检查街道安全工作。在一棵大树底下,我又遇见她,捧着一盅白粥,美美地喝着。她跟我打招呼,我感到愕然,以为她认错了人。看到她身边的坪把扫帚和那辆垃圾车时。我才醒悟:“是你呀,认不出来了啊,刚吃午饭?”

    “是的。”她笑得很甜,吃得很香。也许是习惯了,一点不矜持。

    这是我第一次见她的真容。此时的她已脱下工作服,摘下帽子、纱巾和口罩,露出盘着的长发,那贴着汗水的刘海下是一张端庄的脸孔。

    我笑着说:“原来你还这么年轻?好漂亮啊!”

    “哄我开心哆!还年轻,快五十了,成老大婆啰!”她哈哈笑起来。

    “这个时候吃的算哪餐?”

    “是午餐。早餐五点,午餐一点,晚餐八点。”

    “现在几点,知道吗?快三点啦。”

    “前段路垃圾多,刚扫到这里。”

    大树下好乘凉。这棵树树龄已长,绿叶婆婆,树上鸟儿翻飞,叽叽喳喳地闹着,树下一群阿姨在聊天……

    几天后,我胃不舒服,老中医说野木瓜花对肠胃好,城边村有,吩咐我去找。我在村里转来转去,天色迷蒙时才在村边一座偏僻的平房前找到.木瓜树生机勃勃,花很美,躲在深处,之前的台风对它影响不大。

    我走到屋前,正想敲门,村路上一位阿姨拉着垃圾车乒乒乓乓地向屋前走来。阿姨开口:“你好,你找谁呀?”

    “想找木瓜树的主人。"我笑着回答。

    “找这树主人于吗?我就是。她回到门前,安放好车,解下头上的帽子、纱巾,走近我:“哇,是你啊,什么风把你吹到这里来了?”

    “哎呀,阿姨,你家在这?”

    “租的房子。进去坐坐吧,我爱人在。”

    她随手推开门,打开厅里的灯。我难挡她的热情,也跟了进去:

    我说明来意,并告诉她,晚饭早就吃过了。阿姨说,你坐下吧,她爱人也很好客。盛情难却,我坐下来打量这房子。一这是三间红砖瓦房,旁边厨房是另建的,瓦面陈旧,但墙壁亮白,地板光洁;家具简单,整齐大方,整屋给人宽敞明亮的感觉。

    此时,她爱人开始上菜,三菜一汤:肉片汤,一个青菜,一个煎蛋,一盘炒花生。阿姨从房间里端出两杯酒,笑着说:“这是药酒,我爱人每天都要喝上一杯,你也尝尝。”“对对,好酒好酒,我们一起喝。”她爱人勤劳,敦厚热情,耿直语快,看得出来他是家里的“主厨”。

    席间,阿姨边吃边说。他们家在乡下,夫妻俩已年近五十了,都是高中毕业,他们一起做环卫工人是为了儿子读书。儿子懂事、勤奋、成绩好,初中考上城里的一中。夫妻俩担心孩子生活难以自理,决定放弃农耕,进城来打工陪读。还好孩子如愿以偿,前年考上国家重点大学,大人功夫没白费,好开心。爱人负责另外一个单元,力气大点,完成工作早些,做晚饭他就全包了。

    我问工作状况,她说:“每天早晨六点吃完早饭后开工,晚上七点多收工,习惯了,不觉得累。比起大老板大演员那上百上千万是低了点,但我们本事到这儿了,工资够生活就行了,不求太多……”她摸摸爱人的肩膀加上一句:“老公比我辛苦,他还是家里的‘火头军’,里里外外他管着。”说完又哈哈笑起来,笑声穿过瓦缝,在夜空下飘荡。

    屋外静悄悄,偶尔传来夜鹤声声;屋里暖融融,酒香、菜香和笑声交糅着,我的心也醉了。

    我告辞。阿姨说:“台风刚过,路面垃圾多,还要加班,我们一块送你出去。”

    到街上有几里路,我捧着美丽的木瓜花,跟着他们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岔路处,我向他们轻轻地招手,他们也向我挥挥手告别。我站在原地,目送着他们走向街灯的深处。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6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桥的事

    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条指向小学,一条指向中学。

    “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南圩、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

    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的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

    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歌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

    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

    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泂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东边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

    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水里也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那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这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

    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方式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城里人

    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人类自命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凡,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出庄稼。这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吐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产值和效益。

    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26日有删改作者路明)

阅读《一根拐杖》,回答下题

一 根 拐 杖

朱成玉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裹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跟着。那天很热,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④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⑤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向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真心。

⑦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⑧“谢谢,那你怎么办?”

⑨“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⑩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来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⑪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站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是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⑫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⑬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⑭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有删改)

文学作品阅读(14分)

那些年,我为自己建了座城

晏予

幼儿园到大学,近二十年的校园时光里,我为自己建了座城,将自己困在了里面。

②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家乡的乡镇学校就读。21世纪初,我的家乡盛产像我一样的留守儿童。

③5岁,我被送进学校。学了什么,我已记不得,唯一有点印象的是迈进教室后的紧张感。

④那些同龄孩子的父母每天都来接送。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他们来上摆着我从没见过的文具盒。他们,跟我是不同的——我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了差距。

四年级时,我的同桌是一个留着短发、眼睛大大的女孩。很快,我俩便熟悉起来。我知道她家里很有钱。于是,我便开始留意她的衣着、用县,心中浅浅地漫着一股酸意。

⑥拼不过家境,就只能拼成绩。我暗中跟她较劲,立志每次考试都要超过她。这期间我不仅跟她较劲,还跟许多中途出现的,如她一般,家境比我优渥的人较了无数次劲。而这一切,结束于我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

我终于从乡镇学校解脱,升入县里最好的高中。九月,夏末,背带裤加白T恤,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我迈入了新的学校。

⑧办完入学登记后,是为期半个月的军训,大家都穿着一样的军训服。我想:这下我不用担心自己的穿着了。可当我坐在床上,听着女孩儿们大聊特聊穿军训服应该配什么鞋、穿哪种鞋子好看且不累脚时,我的胸腔好似敲起了鼓,咚咚咚震个不停,激得我一阵惊慌。

⑨不过,在高中,我已不再揪着比我家境好的人较劲了。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但我仍把成绩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三年来,我拼了命地想做一个靠努力变得优秀的人。

⑩可命运依然跟我开了个大玩笑。我最终只能怀揣着进入名校的梦想,踏入一所普通的大学。

⑪又一个九月,拖着沉重的行李,怀着沉重的心情,我来到大学校园。宿舍门被推开,一个女孩儿与我撞了个满怀,我抬眼望去,一张清丽的脸,犹如六月清晨含露待放的玫瑰――这是我未来四年的舍友。

作为北方女孩,她性格定快,在宿含向来不拘小节:她的来上总是乱的,她的腿经常挡在过道上,她与家人每次都在宿舍煲电话粥……

⑬她在我眼中有挑不完的毛病,可她好像毫无察觉。

⑭有一天晚上,我肠胃炎发作,疼得坐卧难安。她被我弄出的动静吵醒,得知我疼得睡不着,硬要拉着我去医院。她搀着我的手臂,我凑近仔细瞧了瞧她的脸:原来她是个实打实的漂亮女生。

⑮此后,她的桌上依旧一片凌乱,但我发现她从来不会乱扔垃圾;她的腿还是挡在过道上,但我每次经过时她都会立马挪开,随后致以歉意的一笑;她还是会在宿舍煲电话粥,但只要看到我的灯熄了,便会立马转成发信息……

⑯原来,毛病多的不是她,而是我。

⑰大二时,我拿了国家奖学金,参加了英语口语大赛,不断获得的奖励充实了我的钱包,量少但质高的荣誉鼓舞了我的信心。我渐渐明白:我的自卑,少不了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我画地为牢式的自困。我亲手建了一座城,把自己的心囚在那窄窄的方寸间,既不让外面的人窥探分毫,也不愿主动放它自由。于是,它只能透过针眼儿大的小孔来看自我、看他人、看世界。

⑱这个夏天,我24岁,我选择成为一名翻译,做着烦琐却热爱的工作。我依然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我不再自困。

⑲何其有幸,24岁时,我走出了那座城,见到了如我一样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人。虽平凡,却不负生活。

(选自《读者》,有删改)

批注

【批注1】开头就提到“我为自己建了座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批注2】“浅浅地”,这个词用得真贴切,写出了小孩子小小的羡慕和浅浅的嫉妒。

【批注3】这里为什么要描写“我迈入新的学校”的着装打扮?

 

 

 

 

 

 

 

【批注4】“向来”“总是”“经常”“每次”这几个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批注5】读完这篇文章,我联想到了“通透”这个词,我希望自己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通透”。

阅读提示:

阅读时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或质疑,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评价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