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短文【一】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 , 每年在春夏之交时,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漂浮 飘拂),溢满鼻端。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谷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常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真好看啊!这真是奇迹!”

④“什么奇迹啊?”

⑤“你们这样的花树。”

⑥“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⑦“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⑧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⑨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感叹 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yān)红如朝阳,灿烂似彩霞。我不禁大为(感叹 惊诧):“真好看啊!简直神奇极了!”

⑩“什么神奇?”

⑪“这木棉花。”

⑫“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

⑬当时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瞪大眼睛了。

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最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⑮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 置之不理),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像在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文有改动)

注:①朗润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是北大“九大园林”之一。

②氤氲:yīnyūn 烟云弥漫的样子。

(1)、选择词语:结合语境,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2)、梳理内容:阅读短文,填写下列表格。

①作者回忆了两件事,来体现“这样一个经验”。

事件

经验

②作者三次看到“槐花”,看花的情形不同,态度也各不相同。

次序

看花的情形

对花的态度

第一次

在开花的季节,看到了常见的槐花。

从未认真注意过

第二次

第三次

(3)、品读句子。

①短文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描写花开的样子,请找出一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②读第⑮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想一想: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获得启示:读了短文,我获得了这样的启示:
(5)、对比阅读:读了短文,我回想起课文《匆匆》和《那个星期天》。

这几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匆匆》

《那个星期天》

《槐花》

举一反三
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各题。

叶圣陶

①蚕卵是蚕蛾生的,黏在纸上,密密地铺排着,不留空隙。初生的时候卵是黄色的,渐渐转绿,后来变成黑色;它比针尖大不了多少,分量很轻,一万颗才只有一公钱重。每一只雌蛾能生卵七百多颗,卵生完它就死了。雄蛾交尾以后就被丢掉。雌蛾也有不生卵的。

②蚕才孵化,细小得很,像黑丝的断屑,其时桑叶要切碎了喂的。渐渐长大起来,大约十天工夫,眠期到了。同在一起的蚕,眠期有早有晚,并不齐一。眠的时候不吃桑叶,也不行动,经过四十八点钟,便脱去了一层皮,重又活动起来,这是“头眠”。“头眠”以后十天,眠期又到了,这是“二眠”。顺次到了“四眠”,那就快要吐丝结茧了。“四眠”的时候蚕身最长;过了“四眠”,反而缩短了,通体显得透明。蚕从初生到结茧,除了眠期,不停地吃着桑叶。

③蚕将要结茧的时候,养蚕的人把它放到稻秆束上,这叫做“上山”。蚕就在那里吐丝结茧;结成了茧便化蛹,自己耽在茧中。吐丝的当儿,蚕昂起了头上下摇动,丝就从它的嘴里出来,围绕着蚕身,渐积渐厚,结果成了椭圆形的一件东西,稍微有点儿弹力,这就是茧。茧白色的居多,间或有黄色的。也有两条蚕合结一个茧,比寻常的茧大得多,中间有两个蛹。蚕丝丝质极细极轻,一千个茧的丝合并起来,才有四公两多一点的生丝。

(选文有删改)

【注】①一公钱相当于十克;②四公两相当于四百克。

阅读短文《依然是雨》,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小时候,好喜欢下雨。喜欢听那种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喜欢那哗啦哗啦的宣泄声,喜欢水将大地洗了个澡之后的那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感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片白茫茫的积水。好棒哟!小雄!小辉!阿美!阿珠!来啊!快来啊!我们来打水仗、放小船吧!乐哟!从嘴角只笑到眼睛里,又从脸上扩散到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跳啊!蹦啊!跑啊!追啊!什么都不欠缺了。

    ②渐渐地,因为妈妈和老师都说:"下雨天,可别忘了带雨具!淋了雨,会感冒,会生病的!"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不下也好,免得带雨具又烦又重的。但是如果出门时毫无征候,快放学时才突然地下起雨来,要突然才好,让妈妈和爸爸都来不及送雨具,我们就可以好好表现一下自己了。冲啊!雨丝从脸上滑到脖子里,凉凉的、冰冰的,从头直到脚,好痛快、好舒服。一边跑,一边张着嘴,让雨点像小弹珠似的投入口中,清清爽爽的,有一种似有似无的甜味。管他“落汤鸡”是副什么模样!一伙人嘻嘻哈哈地在雨丝中穿梭,实在好玩,一切都可以不管,反正嘛,又不是我的错。天上的事,我哪儿知道!回家也不会挨骂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啊!反倒是乐得玩一回,又不会挨骂,蛮划算的呢!

    ③后来,长大了,很惊奇地发现,还有“调调”这种叫人如痴如醉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风雅与脱俗。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声,海边观雨景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的“调调”吗?令人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一篱蔷薇(节选)

罗瑞花

    ①春天的头茬阳光洒遍了村庄。我家屋后,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

    ②我来到屋后,发现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我欣喜地折了,把皮一剥就往嘴里放,有点酸,有点甜,还有点涩,但青嫩得很,入口嚼几下就化了,这实在是大自然对嘴馋的孩子的一丝慰藉。

    ③初夏时节,当蜜蜂从窗格子飞进来时,我睁开眼,一股浓郁而甜腻的香味直扑鼻子。我知道,蔷薇开了!我翻身起床,趿拉着布鞋往屋后跑。

    ④呀!一篱笆的蔷薇都约好了,都约在昨天晚上一齐开放,谁也不赶早,谁也不甘晚。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长长的绿篱上,仿佛哪位仙女遗落了一件云裳。饱满润泽的花瓣中,一簇簇的黄蕊在风中招摇,引得蜂嗡蝶舞。我再也忍不住了,摘了一朵又一朵,直到满手满襟。我把一朵朵蔷薇轻轻地放在一个竹筛里,就像把熟睡的白雪公主放入摇篮一样。从菜园边割来一些竹枝,我开始做游戏。

    ⑤我忙着跟伙伴们用蔷薇和竹枝做花环,戴在头上扮公主,做新娘。

    ⑥等我们玩够了,蔷薇花也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过不了多久,透过蔷薇枝,你会看到金樱子已经挂在枝头。当白露为霜,秋风渐起,浑身是刺的金樱子就由青转黄转红了,味道也会从涩变甜。为了这点甜味,我们不怕衣服被扯烂,手臂被划伤,一只只小手在蔷薇的茎刺旁试探、找寻,摘下后就用鞋底磨掉金樱子身上的刺,咬开它的肚皮,挖出它一肚子长满毛刺的籽,终于剩下薄薄黄黄的果皮,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享受一点点酸甜。

    ⑦雪花飘飞,屋前屋后的树木干枯空荡,只有那一篱蔷薇依然青翠稠密,虫儿、雀儿躲进蔷薇枝叶之间,在“蔷薇山庄”等待春姑娘的到来。

(选自《衔泥带得落花归》,有删改)

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春天的楠竹林

   ①江南三月,青青的楠竹林里,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爆笋时节。

   ②竹林爆笋,那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景象!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的顽石。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生命力的爆发。在春天的楠竹林里看爆笋,同样也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蔚为壮观。

   ③在八百里洞庭湖边,我见过有着紫褐色斑点的斑竹,即传说中的“湘妃竹”。在四川广安乡村,云遮雾罩的川西坝子一带农家院落里,我见过一丛丛的慈竹。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我见过美丽的凤尾竹,又叫观音竹。在赣南井冈山地区,我也见过满山满岭的毛竹……然而,众多品种的竹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要数遍布鄂南大地的楠竹。

   ④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竹椅、竹床、竹席和竹毯,农民头上的竹笠、肩上的扁担、手上的竹篮、建筑工地上的竹板、脚手架、江河里的竹排、新农村建设中的屋舍栋梁,还有集贸市场上的竹筷、竹帘、竹杖、竹扇,甚至我们书桌上的竹纸、笔杆、笔筒和各种竹器工艺……哪一样不是楠竹的奉献呢!

   ⑤一片片楠竹林,在那幽深而多雾的山岗和山谷间,以群体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心,向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间,呈现着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呈现着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

   ⑥春天的楠竹林,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无可阻挡的自然力与生命的启迪,而且蕴含着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诗人郭小川在《楠竹歌》中赞誉道:“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样活跃不息。”在鄂南,透过阳春三月楠竹林里爆笋的奇观,你还会发现一个来自泥土和自然的生命秘密:成熟的笋与竹,都是金色的。

短文阅读。

无花果

小时候院子里有一株无花果,只记得叶片挺大,别的没有印象。倒是它的名称——无花而有果——叫人一下记住了。

新疆阿图什一带,以盛产无花果而著名。那里的无花果,成熟到金黄色,由一位姑娘来摘下,吃以前放在手心里啪地一拍,然后再敬给你。这种吃法好诱人。新疆还出产无花果酱,甜得很。

新疆已经阔别,无花果也只保存在回忆里。

大前年在门口买了一盆无花果,已经结了许多果,煞是玲珑可爱。大叶历历,显得高贵。果不甜,孩子们也不爱吃,给他们讲新疆的吃法他们也不感兴趣,他们又没去过南疆。北京的无花果不甜,可能是由于北京没新疆那么强烈的日照与温差。

无花果在花盆里养着,但结的果愈来愈少,叶子颜色也惨淡起来。“花盆太小了,该换盆了。”“该施肥了,不然它拿哪儿的养料坐果呢?”想的说的都清楚,就是没有行动,延宕着。

今年春天,无花果又发芽了,一切充满希望。几天过去,突然发现已发出的芽又枯死了。是不是忘了浇水?于是连忙浇水,还用些土法施肥,把打过的鸡蛋壳里的残余的鸡蛋清、淘米的水加在无花果盆里。

枯萎了的芽愈发枯萎下去,便决心给它换花盆。这才发现了它枯萎的原因:它的一株主根,竟然不堪小小花盆的桎梏,从盆底的洞中钻了出来,沿着盆底与水泥地生长。五月的阳光已经很强烈,水泥地被照得灼热炽人,把它的根给烫死了。

精心地给它换了大花盆。终于没有挽救过来。

看着它挣脱出来却又成为它的死因的那一截根,我有一种失落感。

后来朋友告诉我说:“你何必换花盆?你就把它栽到院里的土地上就可以了。其实无花果很老实,很好活,很容易过冬。”我后悔不及。

(作者:王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