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的4到5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B、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C、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D、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高强度新型碳纳米管纤维研制成功
        ①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阿兰•魏德尔与美国陆军士兵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碳纳米管纤维。该碳纳米管纤维上最脆弱的地方也需要1吉帕斯卡的应力才能折断,强度足以与钢铁相媲美。
        ②碳纳米管是一种棉线状的碳分子,带有仅一个原子厚度的壁。虽然它们具有非常强的导电性能,但可靠性难以保证。为了制作这种超强纤维,魏德尔在热炉中将碳汽化,然后吹出一股碳纳米管流。当这些碳纳米管在空中被捕获并围绕一个轴旋转时,就会形成一根由数十亿个分子组成的纤维,而这些分子沿着碳纳米管紧密排列在一起。
        ③研究人员认为,强度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缠绕速度,以便将碳纳米管更好地排列成线以及更紧密地包裹起来。研究人员通过调节炉温和调整缠绕速度优化制作工艺,制作出的纤维强度较其他小组制作的要高出0.3倍。为了使制作的纤维密度更大,他们还在制作工艺中增加了一个步骤,让纤维通过丙酮气体。丙酮气体可在纤维上凝结成一层液体,由于表面张力效应将纳米管拉在一起,从而增强纤维强度。
        ④新碳纳米纤维一般要在施以大约6吉帕斯卡的应力时才发生断裂,强度要高于制造防弹背心的常用材料芳纶,而且可与两种最高强度的商业材料——基纶和迪尼玛相抗衡。目前,研究人员已制作出一根单独的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可承受9吉帕斯卡的应力,表现出具有无与伦比的超强性能,而用别的方法制作的碳纳米管纤维最多可承受3吉帕斯卡的应力。
        ⑤魏德尔目前能制作出的最好纤维长度仅为1毫米,这主要是因为纤维越长,包含的细微碳颗粒和其他缺陷就越有可能削弱它的强度。即便调节制作工艺,如调整缠绕速度和利用丙酮方法,都不能改变这些碳素颗粒,因此必须回到化学合成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研究人员称,这种纤维最具前景的应用也许是制作防弹衣和开采油气钻头。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茼  蒿
                                                                                                    徐晓杭
        ①秋天来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②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③问谁,问上帝吗?
        ④蒿菜,学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菊花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曰晒,撒在哪里都发芽。
        ⑤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⑥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⑦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⑧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⑨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
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⑩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
        ⑪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⑫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绽放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⑬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种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选自《扬子晚报》)

比较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现代文阅读

____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已经被他硬实实踩出一条路。其实,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都是蓬蓬勃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经过父辈的实践,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上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老党走得气喘吁吁,拄着馒头休息了一下。咳,老了,过去哪有途中歇息的?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想到儿子老党心里就一沉。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死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龟孙,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

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就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馒头换到了右肩。不去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橙黄,虽然比鹌鹑蛋还小,不到成熟的季节,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您的子女,我们都是这个乡的子民。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衣服都没穿。

老党像吃了根冰棍,心里凉爽极了。他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儿子,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乡长,谁说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乡长,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之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点点头,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除此之外,乡长,还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龟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抱住了儿子,眼里的泪欢快地流了出来。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