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爸爸,谢谢你来捧场

巴人

①他告诉坐在旁边板凳上的妇人说,他的孩子们一个个正在长大。这倒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闻,孩子们都如此,这是自然现象。

②不过,他面对着棒球场说,他从前以为这种长大过程是一步一步来的。但事实上,他的孩子们却似乎突然从一个年龄阶段跳到另一个年龄阶段,就像他开汽车时转弯一样,换挡会发出令人胆战心惊的声音。

③他记得,他的老大还是3岁时,牵着他的手在街上行走,碰到一个人竟然会打招呼。这个儿子怎么会认识一个他父亲不认识的人呢?即使在那个时候,他对儿子的这种独立个性已经有点感到震惊了。

④现在,孩子们又在经历人生的一些必然里程了。老大在准备他的驾驶执照考试,最小的一个即将报考初中。

⑤现在,球场上轮到13岁的儿子上场博击了。在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里,这孩子就已经掌握了打球时如何运用眼睛、姿势、腕部动作等取胜的要诀。

⑥这位父亲看球的神情,只有父母望着自己孩子时的神情可以比拟。一会儿过分洋洋得意,一会儿又过分吹毛求疵。做一个称职的父亲或母亲,就是要能了解什么是过分。不过,今天这位父亲所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是介乎赞叹与哀愁、慈爱与失落的某种东西。

⑦他记起了历年来的一些小事。孩子们从学校带回来的作业一直在变。起初是一个粗糙的木制烛台,后来的是一张厚板桌子;开头是一幅蜡笔画,最后是一篇较长的论文。

⑧也许,他说,他自己正经历一种青春期。也许,所有父母都会跟他们的孩子一起度过第二个青春期,一方面看见他们长大而欣喜,一方面又要放手让他们离开而心痛。

⑨就在这男人和那妇人边谈边看球的时候,比赛两队互换攻守。那个13岁的孩子一阵风似的在他们旁边跑过,捡起一只手套后便跑向第三垒。有人击出一个平飞球正对着他飞过去,但男孩却接漏了。

这位父亲突然一跃而起,接着又坐了下来。他告诉那妇人说:两年以前,这男孩一定会流眼泪,可是现在,他很快就恢复常态了。妇人告诉他:两年前,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要去教导他,但现在你只是个观众。

⑪是的,他说,我们父子俩都在成长。这男人从前以为他对为父之道懂得很多。

⑫毕竟,他自己也做过孩子,也有过一个父亲。他以往把自己看作导师,引导他的子女避开他自己年轻时的陷阱。他把自己的一生视作子女们续往开来的发展基础,就像建造摩天大楼一样。

⑬可是,他的孩子们却更像他年轻时一样。

⑭因此,现在他已慢慢接受英国一位小说家在书中所写的话:“他的儿子也许要经历他自己和他同时代的人所经历过的同样途径,吸取教训就像以前从没有人得过这种教训似的。”现在,轮到他领会到他父亲在他之前所领会过的事情了:对自己子女的关注和期望虽然热切,但始终要放手让他们离开。

⑮球赛终于结束。男孩大步跑了过来,把一只手套和一个棒球交给他,然后跟队友一起走了。走到球场中央时,男孩喊道:“爸爸, 谢谢你来捧场!”他挥手目送男孩离开。没有关系,事情就是这样的,他们都长大了。

(有删改)

(1)、父亲对孩子成长的认识及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成下表。 

认识

心情

一步一步来

平静

年龄阶段跳跃

经历人生必然里程

释然

(2)、赏析文中第⑩段画横线的句子。

这位父亲突然一跃而起,接着又坐了下来。

(3)、文中第③⑦两段各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⑧段说“也许,所有父母都会跟他们的孩子一起度过第二个青春期”,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 题。

用“动商”诠释校园足球

王宗平

①国务院日前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把校园足球作为中国足球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什么会选择校园足球呢?动商,这个与智商、情商一并阐释健全人格的新理念,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选择校园足球的历史必然性。

②什么是动商?为什么提出动商理念?动商,就是一个人的运动商数。动商的提出与国人对体育的偏见不无关系:在许多国人心目中,体育就是竞技体育,就是金牌。竞技体育本来是精英体育,金牌本应是荣耀。然而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脱离了教育体系的正轨,运动员只注重训练而忽视文化教育。运动员除了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外,几乎一无所长,一旦退役则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③其实,竞技体育只是体育最小的一个范畴,体育更广泛的外延是校园体育、社会体育,也就是全民健身。动商就是要把体育本来就包含的校园体育、社会体育与竞技有机融合在内,改变人们对体育片面的认识和偏见。

④校园足球,本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很多校长、老师、家长的眼里,踢足球的都是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因而千方百计阻止学生踢球。校园里没有了足球,足球人口就没有了依托,竞技足球就失去了根基。校园足球要发展,必须改变人们对足球的偏见。

⑤动商的提出进而重振校园足球,这个过程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让体育回归教育,让校园足球发挥教育功能。如今,中国体育正面临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人们对体育充满了偏见,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质却连续下降;增强体质必须靠体育锻炼,而对体育的偏见却阻碍着体育锻炼。提出动商的概念,就是要打破这种怪圈。人们总是担心孩子在踢足球中容易受伤,不可否认,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并不能阻止人们对体育的追求与向往。相反,正是因为这种危险的存在,人们在运动中培养了冒险的精神,培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⑥踢足球同样使动商、智商、情商相互促进。在踢球时,球员要综合运用观察、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动作,这就是对智商的培养与锻炼。玩转足球需要球员间的默契配合,而这正是情商培养的有效载体。同样,在踢足球过程中,难免踢别人一脚,或者被别人踹一脚,在碰撞中可以学会说“对不起”和宽容别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商,进而带动智商、情商,就会有益于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减)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寂寞是一种乐趣   姬有文
①记得上学时,一位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搞学问就得甘于寂寞。当时对这句话很不理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己成为一名党的宣传干部后,对这句话也就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②屈指数来,自己从事业余写作己30多年。从起初在当地报刊《汤峪温泉》上的文章的发表,到现在频频见诸全国、省、市报刊杂志的“豆腐块”“千字文”,笔耕不辍的过程虽说有难以名状的寂寞,但我仍感到生活的乐观充实,因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从写作中找寻乐趣。
③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沉浸在寂寞之中,那么他(她)便是一个拥有无穷力量的人。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能与寂寞为伴,身处寂寞而不觉孤独,那么他(她)经过一番潜心努力之后,一定是能干出些成绩的。
④古今中外,大凡真正钻研学问的人,很少有难耐寂寞的。社交圈内不会产生科学家,麻将桌旁成就不了大文豪,嘈杂环境中出不了有所建树的优秀者。就我所闻,有所成就的科学家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而文人墨客,则与文房四宝为伴,在翰墨天地里挥洒人生;在当今信息时代,也可在网络世界里指点江山,尽情畅游。
⑤寂寞是一轮柔和平静的明月,看上去别有一番情趣;[甲]寂寞是一池光洁如镜的清水,谁也不忍打破它的平静;[乙]寂寞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如钢铁般坚强;[丙]寂寞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只有心存理想乐于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品味出其中独特的韵味。
⑥说是寂寞,其实并不寂寞,寂寞是一种乐趣。报刊上众多作者的名字个个耳熟能详,看到他们富有个性魅力的文字,就如同听到朋友们的耳语。征文竞赛颁奖会上登台领奖,通讯员表彰会上与笔友握手相见,彼此间推心置腹的相互交流,在谈笑风生中取长补短。这些不都是人生中幸福快乐的一景吗?
⑦学问之树扎根时虽然苦,可它开放的花朵芳香,结下的果实甜美。如果不能承受寂寞之苦,就难以尝到学问之果的甘甜。如此观之,忍受寂寞是苦中有乐,寂寞中有美丽,寂寞中有幸福,寂寞中有乐趣。写作,是心灵的倾诉,寂寞会变成快乐;读书,是生命的体验,会让你走出寂寞。在寂寞中伴随快乐边读边写,边写边读,谁说这不是人生的幸福呢?

阅读下文,回答第下列各题。

心中盛开的向日葵

张晴

       记忆中,有一个很大的菜园子,园子的周围,密密地盛开着一圈金黄色的向日葵。

       明亮、灿烂的向日葵,对着太阳,不知疲倦地微笑;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坐在土埂上,仰着小脸,对着向日葵如痴如醉地微笑。当时,如果梵高看到那个画面,相信一定会画下来的。

       那个画面,就是我的童年。

       我童年中最美最暖的花朵,就是向日葵。

       向日葵执著而暖人的微笑,映刻在我幼小的心中,即使冰天雪地的冬天到来之时,也仿佛能感受那灿然的温暖。

       秋天,向日葵相继成熟,我差不多总是忘记了吃饭,每天坐在土埂上,怀抱一个对我来说有点巨大的向日葵,一颗一颗剥着,吃着,那湿润而清香的丝丝甜味,萦绕在唇边,渗透到心里。长大后十分喜欢嗑葵花籽的嗜好,就是从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年岁渐长,向日葵盛开的模样在我心中慢慢淡出,那是因为我有机会认识了更多更美的花朵,而嗑瓜子的喜好却一直被保持了下来。每年,我嗑的葵花籽,数量是惊人的,但再也没有嗑那种新鲜的湿湿的葵花籽的机会了。

念大学时的生活费比较拮据,到了月底,那怕哪一天不吃饭都行,葵花籽却万万不能少,每天晚自习时,我一边看书,一边嗑瓜子,或一边嗑瓜子一边做作业,两三个小时过去,常常是作业做完了,瓜子也嗑尽了。起初,我嗑瓜子的声音引起了同宿舍姐妹们的不满,说影响了她们的思维,无法静心学习。我说我要是不嗑瓜子,所有作业都完不成,所有书也看不进去。为了不激化矛盾,更为了我继续顺利的嗑瓜子,我开始在其它方面拼命节俭,用省下的钱,买了更多的瓜子。晚自习前,我就在每位室友的学习桌上,放上一堆瓜子,女孩子嗑瓜子是天性,于是她们不自觉就伸手拿了瓜子嗑,半个多月下来,我发现,她们全都不用我再给她们放瓜子了,因为她们都跟我一样嗑上了瘾,且绝不比我逊色,她们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出去买瓜子。每天早晨从我们宿舍扫出去的大量的瓜子壳,常常让邻舍的女生们惊叹不已。

       天底下的事,凡事都要付出代价的,那怕仅仅是一种嗜好。许多年过去,因为嗑瓜子,我自认为很漂亮的两颗门牙,不幸都变成了半颗,看了多次牙医,修了又修,补了又补,钱花出去不少,漂亮的门牙再也没能在我唇边光彩重现。

       一天,一位作家死于癌症,留下许多精彩文章在身后,网上因此而展开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很多很多美丽的花朵,我不假思索,献上去的,竟是梵高的《向日葵》。

       我长时间注视着电脑屏幕上那一望无尽的向日葵,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我的思绪锁定在童年时的那个大菜园子里,我仿佛看见,密密地盛开着的那一圈金黄色的向日葵,在我眼前热烈绽放﹣﹣向日葵,对着太阳,不知疲倦地微笑;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坐在土埂上,仰着小脸,对着向日葵如痴如醉地微笑……

       哦,向日葵!

       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种花朵,对太阳的爱,如此痴迷,如此执著,如此沉默而专一,从绽放的开始到结束,一直都顽强的积极向上的保持着对光明的追求。

       如今很有幸的是,我卧室的窗前有块小花园,我毫不犹豫种下去的是密密的向日葵。花开季节,我长时间坐在宽阔的飘窗前凝望,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那一片明黄热烈的花朵,那激动人心的画面,让人忘记生活中许多的郁闷与烦忧。

       那一刻,我深深明白了,向日葵在梵高心中的意义,虽然我不认识梵高,我只知道,他生性善良,同情穷人,他是一个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而执著一生的画家,他生前十分潦倒,去逝留在他身后的《向日葵》,却是价值连城。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7年,可他那激情喷薄的《向日葵》,让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颤,在我看来,他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对光明、希望和自由,充满了积极而永恒的向往与追求。

       现代人活得太沉重太压抑了,实在有必要给自己的心灵花园,也种上一片向日葵,当金色的花朵在心中明亮开放时,生命的脆弱与暗淡,也许会折射出挺拔而美丽的光辉。

       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能盛开一片黄灿灿暖洋洋的向日葵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妙夏日,最喜蝉鸣

    生如夏花一样灿烂,死如秋叶一样静美,它完全拥有了生命里的这两种别样的美丽。——题记

    ①在成长的岁月里感受着人间冷暖,四季轮回,一年之中我偏爱夏日因为在这个生机繁茂,热闹的时节里可以自由自在地倾听美妙的蝉鸣,我也一直认为蝉是一种颇有恒心和毅力的昆虫,而对于炎炎夏日里的蝉鸣来说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情歌唱。

    ②它们似乎是想要吵醒乡村的耳朵,告知人们自己转瞬即逝的青春和生命。夏日,明丽、清新的早晨,昨夜的天使留下的露珠,每一颗在暖阳下都饱满晶莹,似璀璨夺目的珍珠,闪现着彩色的荧光,安详地睡在绿叶上。听!不知是谁的一声清脆的悠长低吟,拉开了又一天忙碌演唱的序幕!在阳光细细碎碎铺满地枝头上,一蝉鸣,百家争鸣!恰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们唱响的每一首夏曲当之无愧都是天籁之声!

    ③每至午后,日影移走,蝉总会朝着最亮最热的方向唱得更欢喜了。美妙动听的蝉声总会不间断地回荡在人们耳边,宛如一场气势磅礴并且正在火热演奏的交响乐,我也常常喜欢在这样的午后,躺在树阴下舒适的竹席上,观蝉听声,声声蝉鸣,或低沉悲切,或雄伟嘹亮,或轻柔婉转。每每细听都令我百感交集,时而感觉欢快顺舒心,时而伤感愁闷,时而又令人斗志昂扬,它就是这样用不同的歌声和旋律拨动着我心深处的弦,而田野里正逢瓜果丰收,飘香的时节!

    ④渐渐地日薄西山了,黄昏已至,暮色加浓,听这可爱的精灵还在晚风里低吟浅唱,突然想到了一句诗“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身临雅静,深幽的暮色中,的确令人感触颇多。这时的声音忽远忽近,忽有忽无,忽小忽大,虽然少了原有的嘹亮激越,但比亮丽的早晨更添了几分玄妙与诗意。

    ⑤你或许会问,为何我对它情有独钟,其实缘于我对蝉的认识,那时很小对蝉了解甚微,也曾一度认为它的蝉声是冗长,刺耳的所以有些厌恶它,后来由恶转爱缘于一段电视视频,通过我最爱的节目《人与自然》它在里面曾述说道:“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一生的写照。“蝉的一生是艰难的历程,它们生命极其短暂,但就是短短这一个月的幸福时光,它们需要在暗无天日的底下压抑几年,等到破土而出,能在繁花绿叶间引吭高歌的时候,它们的生命也快到了尽头。每每想到这,我也总为这种甘于寂寞,锲而不舍,热爱生命的态度而感动,从此对它有了一丝敬爱。

    ⑥千年沧桑,蝉就一直这样知了,知了地唱着不变的歌,歌唱美妙夏日,仿佛向人们诉说它们早已知晓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它们珍爱自己的生命,虽短暂却从不悲伤,在岁月不多的日子里,它们尽力,尽情地高歌着,酣畅淋漓的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以火热,孜孜不倦的生活热情将自己微小的生命完美地转化成一曲壮美的千古绝唱,也同时把它献给了美妙夏日。

    ⑦正如泰格尔所说的,生如夏花一样灿烂,死如秋叶一样静美,它完全拥有了生命里的这两种别样的美丽。秋叶离开了枝头,就像生命告别了人世,但它们卑微的躯体后面却隐藏着清晰而丰富的脉络,那些曾经奔腾着对生命最真的热爱的鲜明的血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戒指”

黄健

    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④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⑦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着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吗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其实,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选自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星月菩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