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鳌峰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歌舞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根据命题需要整理)

材料二: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特征,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一样。脸谱一般分为四种:生、旦、净、丑。

行当

表演人物

说明

男性人物

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

女性人物

又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

男性角色

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

喜剧角色

因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

(根据命题需要整理)

材料三:

在最近视听文化的生态版图中,《最美中国戏》通过“真人秀”的阐释方式“再现”经典曲艺,疏 通了国粹艺术的大众化传播脉络,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高度关注。

作为被视为“审美小众化”“观众老龄化”的视听类型,戏曲综艺节目的创作理念与传播路径正 在发生重要转变,即创作理念的着力点从“艺术表现”向“文化传承”变迁,传播路径从“单一视听” 转向“多元融合”,立体勾勒了戏曲艺术的蓬勃景象。

以“对话”为脉动,形塑戏曲传承的“年轻态”话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似乎 常常被限定在“老年人”的生活地界,与年轻人保持了一定距离。而文化艺术的赓续传承只有在年 轻人的广泛参与中方能绽放光彩。如今,戏曲综艺节目不断熔注“对话性”叙事语态,通过年轻人 “介入”戏曲传播过程,使他们与传统文化建构“对话”关系,促进国粹艺术更好地传承。

以“融合”打造戏曲艺术的“年轻化”传播。置身于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代社会,“融合发 展”已成为一种主流化趋势。 一方面,戏曲内容的跨界融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旨趣。如《最美中 国戏》中戏曲形式与真人秀的元素整合、戏曲故事与时代故事的相互串联……这些跨界内容的再 构,与当代年轻人审美趣味相契合。另一方面,传播形式的融合联动,契合年轻人的媒介习惯。

(选自赵红勋《戏曲很老也可以很“年轻”》,有删改)

材料四:

戏曲自古代起就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在如今,通过年轻化,戏曲依旧能够起到引导社会价值 观的作用,也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 件中,戏曲也被这样定义: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独具特色、风情与内涵的戏曲在当代年轻人中也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与感染力,催生了戏曲年 轻态。

(选自《戏曲“年轻态”,一直在路上》,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戏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 B、中国戏曲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形式各异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特点。 C、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脸谱,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征,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一样。 D、中国戏曲中,脸谱分为四种,“丑角”是喜剧角色,其面部化妆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
(2)、下列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唱、做、念、打的戏剧形式来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 B、戏曲综艺节目不断熔注“对话性”叙事语态,使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建构“对话”关系。 C、戏曲综艺节目的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视听”转变为“多元融合”。 D、材料三列举真实具体的事例,为传统戏曲走向“年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3)、推动经典戏曲“年轻化”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 完成小题。

【文本一】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华彩绽放

①从2300多年前屈原在《天问》中的思考,到神舟十六号成功飞天,中华民族对天地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步。这种上下求索、守正创新的精神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基因。

②守正、创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石与方向,二者不可顾此失彼,而应并重共进。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

③守正旨在“立心”。要守正,就要先弄懂传统文化的本质,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把握不好本质,文化就会变味。比如,近几年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为了赚取流量、博取眼球,出现低俗化、娱乐化倾向,偏离了民众的真正需求。因此,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及有效传播,不要让传统文化束之高阁,也不要一味求新求变,让传统文化“走样”。只有让民众真正明白传统文化的“正”是什么,才能知道如何去“守”。

④创新意在“铸魂”。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已成为文化创新发展的趋势,其中,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更具生机活力。如敦煌研究院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精美的画面、超拟真的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广大民众可以深度欣赏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妙;河南卫视精心打造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系列文旅项目,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⑤各地利用传统民间故事制作动漫或游戏,实现传统文化的多元跨界。如实景剧本体验游戏《寻楚记》,受到广大年轻人的追捧,成为传播古楚文化、挖掘端午内涵的一条全新路径、赋予了端午文化新的表达形式。

⑥总之,通过新技术将传统文化积极融入现代生活,为参与者打造沉浸式体验,增强参与者的文化认同,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具现代吸引力,让更多人既能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

⑦数字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通过保持传统,不断吸收、接纳、运用新事物断手段,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必将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06-26、有删改)

【文本二】

拓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①《长安三万里》以瑰丽光影再现千古诗情,《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戏剧演绎典籍“前世今生”,故宫、敦煌等国潮文创IP让生活更有“文艺范儿”……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握手”、与现代生活“拥抱”,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说明,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探骊得珠,通过艺术创作、技术创新,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审美趣味,可以在更高维度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

②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池春水”,离不开创新之力。创新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舞创作越来越多地与文物、古诗“梦幻联动”;借助灯光数字投影,就能让“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今天,时代赋予便利条件,呼唤更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大展作为。

③当然,传承不是唯古是从,创新也不是无本之木。要坚持“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始终涌动鲜活的生命力。(选自《人民日报》2023-10-10,作者:张凡。有删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中国教育报》2021 年2月1日讯为保护学生的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湎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给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手机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材料二:某社会调查小组在光明中学做了关于“初三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影响”的调查统计,其具体数据见图:

    材料三: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禁止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的国家,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一道全国禁令,一旦发现学生在校违规使用手机,校方可对学生处以没收手机或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等惩罚。2018 年7月,法国民议会通过法案,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课间休息,甚至在校外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禁止使用手机。

    材料四:某中学张校长认为,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序稳妥积极推进,防止机械地“一刀切”。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阅读《在阳光下看人》一文,完成题。

在阳光下看人

韩志金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②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一个有着明显长处和强项的人,也常有明显的短处和弱点。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④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能看出部属长处的人是非常幸福的。光自己一个人能干,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个卓越超群的人,也无法胜任所有的事情。唯有知人善任的管理者,才能完成超出一己之力的事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还要容其所短,特别是人的某些失误或过错。接受任务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任务完成得不够好,或偶尔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对于一些方法上的过失,要用宽容心来包容,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一出现失误就任意指责,简单处罚,接受任务者就会变得谨小慎微。畏葸不前,甚至会激化矛盾,影响工作。

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筷子趣谈

李贤武

①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用餐工具。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中国的劳动人民吃饭时偶尔用两根树枝夹着吃,发现树枝比用手方便了许多,于是,这种夹食物的工具——筷子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起来,上自君王,下至农夫,无一不会使用筷子。筷子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其装潢之多样,更是不胜枚举。

②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仍用此音。后来,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夹提”,意思是夹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筷子的使用功能。

③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为止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牛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境一双“金箸”,说: “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于广西平乐府一带, “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实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④中国人做事一向是很讲究的,就拿筷子来说。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使用时一般是两根,代表好事成双。所有的这些设计都很人性化。开宴前,筷子总是被整齐地摆放桌面上,显得温馨而从容。无论长的面,圆的丸子,大到腿骨,小到蚕豆,凉拌黄瓜,精细发菜,还有入口即化的藕粉,甚至连羊脚巴里的骨髓,它都可以手到擒来。

⑤筷子简单易制,温润柔美,体现了东方人的性情。它发明于中国,流行于东南亚,逐渐向全世界传播开来。现在使用筷子的人占全球一半以上,这就是它简易好用的最有力证明。

⑥现在有的人聚餐时,“公款”改成了“公筷”,既环保又卫生。但这只限于小宴。婚丧嫁娶的大宴,一般均在午餐时进行。宾客满座,菜品满桌。繁文缛节之后,大家早已腹鸣如鼓,一双公筷便显得力不从心了,须给每位配备“双枪”方可满足。

(选自《河西文艺》2020年第233期, 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市疾控中心的11位专家,专门去餐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就近选择了一家餐馆,一共点了6道菜,他们把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另外,还特意点了一道菜,作为空白对照。吃前,采集了饭菜样本。饭后,又进行了一次取样。餐前餐后一共取了19份食物样本。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如下:

餐前

结果(cfu/g)

餐后结果(cfu/g)

公筷

非公筷

未食用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

盐水虾

160

150

220

干锅茶树菇

1100

4600

79000

炒芦笋

30

30

530

咸菜八爪鱼

60

20

5000

-

香辣牛蛙

60

150

560

130

注:cfu/g表示每公克样品中含有的细菌菌落总数。

【材料三】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l 新推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使用了 GPT3.5架构。这是一种用于处理序列数据的模型,拥有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尤其是它会通过连接大量的语料库来训练模型,这些语料库包含了真实世界中的对话,使得 ChatGPT 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的能力,做到与真正人类几乎无异地聊天、交流。ChatGPT 不单是聊天机器人,还能完成撰写邮件、制作视频脚本、撰写文案、写代码、翻译、作画等任务。

    材料二:

    据OpenAl 研究团队负责人预测,有30%的机会在2030年借助Al实现50%的人类工作自动化。而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至少1.18亿人的岗位被机器人取代,其中700-1200万人需要转换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传统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大规模替代。

    英国剑桥大学分析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率”

职业

电话推销员

打字员

保险业务员

艺术家

音乐家

科学家

建筑师

教师

淘汰率

99.0

98.5%

97.19%

3.8%

4.5%

6.2%

1.89

0.4%

材料三:

    面对 ChatGPT,人类不需要恐慌,但需要警惕,在ChatGPT触及以及未触及的领域,人类需要更多发挥自身优势。那么人类的优势是什么?第一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人类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创新、发明新技术和解决问题,这是人工智能和 ChatGPT所无法取代的。例如,人类通过创新发动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二是____。虽然 ChatGPT 可以处理自然语言并与人类进行交互,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理解和表达情感。例如在教育领域,学生需要学会与人交往,需要学习处理情绪,而这恰恰是ChatGPT 无法实现的。第三是____。社会中每个岗位不仅有工作内容,还有与之相匹配的责任感。而 ChatGPT 无法对其所完成的工作负责,相反,它的工作责任会落在人的身上。第四是____。ChatGPT基于训练和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但人类有时会依赖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或者考虑道德和伦理原则,这是 ChatGPT 无法实现的。在纠纷案件中,道德与法律常是两难问题,有经验的法官通常会做出既符合人性,又不违反法律的判决。ChatGPT本身是依托于一定规则与算法训练而来,导致其回答缺乏直觉和道德判断这些超脱于规则与算法之外的元素。

    材料四:

    在高阶认知层级上,如在语言、思维和文化等方面,人工智能相比人类智能还相差很远。人工智能本身不具有道德意识与伦理责任,也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与创新创造,人类教师的“育人”职能不能被 Al教师所替代。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伦理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唤醒学生的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健康成长。教育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人的价值观、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理互动和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

    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对于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教师的帮助进行自主学习。未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学习一般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人类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使教师从繁重而纷杂的理论、实践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而有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