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文本一】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华彩绽放
①从2300多年前屈原在《天问》中的思考,到神舟十六号成功飞天,中华民族对天地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步。这种上下求索、守正创新的精神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基因。
②守正、创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石与方向,二者不可顾此失彼,而应并重共进。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
③守正旨在“立心”。要守正,就要先弄懂传统文化的本质,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把握不好本质,文化就会变味。比如,近几年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为了赚取流量、博取眼球,出现低俗化、娱乐化倾向,偏离了民众的真正需求。因此,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及有效传播,不要让传统文化束之高阁,也不要一味求新求变,让传统文化“走样”。只有让民众真正明白传统文化的“正”是什么,才能知道如何去“守”。
④创新意在“铸魂”。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已成为文化创新发展的趋势,其中,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更具生机活力。如敦煌研究院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精美的画面、超拟真的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广大民众可以深度欣赏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妙;河南卫视精心打造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系列文旅项目,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⑤各地利用传统民间故事制作动漫或游戏,实现传统文化的多元跨界。如实景剧本体验游戏《寻楚记》,受到广大年轻人的追捧,成为传播古楚文化、挖掘端午内涵的一条全新路径、赋予了端午文化新的表达形式。
⑥总之,通过新技术将传统文化积极融入现代生活,为参与者打造沉浸式体验,增强参与者的文化认同,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具现代吸引力,让更多人既能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
⑦数字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通过保持传统,不断吸收、接纳、运用新事物断手段,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必将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06-26、有删改)
【文本二】
拓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①《长安三万里》以瑰丽光影再现千古诗情,《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戏剧演绎典籍“前世今生”,故宫、敦煌等国潮文创IP让生活更有“文艺范儿”……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握手”、与现代生活“拥抱”,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说明,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探骊得珠,通过艺术创作、技术创新,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审美趣味,可以在更高维度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
②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池春水”,离不开创新之力。创新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舞创作越来越多地与文物、古诗“梦幻联动”;借助灯光数字投影,就能让“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今天,时代赋予便利条件,呼唤更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大展作为。
③当然,传承不是唯古是从,创新也不是无本之木。要坚持“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始终涌动鲜活的生命力。(选自《人民日报》2023-10-10,作者:张凡。有删改)
【材料】民俗学专家刘魁立先生曾提出“活鱼须在水中看”,强调传统文化应在民众生活中传承。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除了举办高规格、高标准的专业龙舟赛之外,还举办了各种民间龙舟比赛,组织起多支以各部门、各乡镇为主体的龙舟队,延续了汨罗民间龙舟赛传统,提高了龙舟赛的全民参与度,从而使汨罗江上每年端午都精彩非凡。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