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材料一】
在关于《水浒传》的阅读交流会上,九年级1班同学各抒己见:
小唐:《水浒传》全是糟粕,就比如武松血溅鸳鸯楼,连丫鬟都杀,算什么好汉?
阿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敢作敢当,怎么不是好汉?独臂擒方腊,怎么不是好汉?
小唐:可原著中明明是鲁智深擒的方腊!
阿豆: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都是“武松独臂擒方腊”,权威认证,准没错。
兰兰:小时候听评书和看各个版本的民间故事,都说是“武松独臂擒方腊”,武松那么威猛,老百姓都那么喜欢,那方腊肯定就是他擒的。
小芳:反正我是武松粉丝,他是我心中的神,独臂擒方腊,这才是最完美的设定。杀丫鬟?怎么可能!
小唐:要真是武松擒的方腊,那原著中智真长老为鲁智深作的偈语“遇腊而执”作何解释?
兰兰:历史上的方腊和武松就不是同时代的人,施耐庵和其他作者不都在虚构改编吗?只要改编得好,我照样喜欢。
阿豆:我看一湾浅蓝的《戒刀》就改编得挺好。
小唐:什么?武松居然和方腊是师兄弟?拜托,改编可不是乱编!
小语:我赞同小唐的说法,《水浒传》尽是糟粕。此书恶毒污蔑丑化女性,108将仅有3位女性,毫不重视。且女好汉个个相貌丑陋,绰号母夜叉、母大虫、一丈青更是粗俗不堪。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其主要内涵是:以一种保持怀疑的、无偏见地、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论证的思维技能。批判性阅读是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的应用,是一种我们阅读文本时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和作者进行内在对话的阅读方式。我们作为读者,与作者是平等的。当我们阅读作者叙述的观点时,也在同时进行思考:作者表述的观点是否正确?该观点是否有充分的依据来支撑?作者由理由到结论的推理是否符合逻辑?我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
在上述情形下阅读时,我们就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思考者,与作者进行着观点的交流。批判性阅读一般要经历理解和批判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处在理解阶段时,我们的阅读目的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站在和作者对话的立场与作者进行观点的交流,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发掘作者所表达的论证过程。从理解阶段进入批判阶段,我们的阅读目的变成了对先前发掘的论证的质量评估,此时以自主思考作者论证的观点为主,阅读的任务就成了对先前论证过程的拷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证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逐步积累批判性阅读经验,少走弯路。
不要迷信权威,即使是权威专家的话和权威教科书上的知识也有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很多读者在看到作者身份、出版物来源之后,往往潜意识或者下意识地将里面的阅读内容视为金科玉律。
对于各种资讯、信息、知识需要区分事实表述和观点表述。
在阅读的时候不要预设立场,不要先被情绪所困扰。预设立场和充满情绪是内心存在偏见的表现,容易禁锢读者的思维和视野,影响读者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从偏见和情绪的土壤之中只能盛开非理性的花朵。
如果产生质疑,那就去寻找一手资料,并且通过严密论证去证实或者证伪自己的判断。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于已有知识的理解,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并且强化了读者的批判性经验。(改编自“知乎”网站)
【材料三】
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网站对此进行了答复,认为《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主要考虑到“《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且“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以下为部分回复内容:
《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是否必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退一步来说,如今阅读的渠道太多,单靠“堵”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唯有理性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让学生个体“偷摸着自由阅读”相比,将《水浒》内容选入教材并进行有效引导,又何尝不是更优举措?正如华南师范大学张敏强教授认为:“《水浒》内容很有价值,应在中小学课本中保留,但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授课老师有必要进行引导。”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完全忽略对学生困惑的引导,也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废食,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
(改编自浙江省政府网站)
批判性阅读两阶段 | 理解 | 批判 |
目的 |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 ③ |
① | ② | 自主思考 |
任务 | 发掘论证过程 | ④ |
材料一
传统图书馆在新时代环境下面临的问题
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最为基础和传统的服务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图书馆逐渐受到了诸多挑战,比如出版商以及书店能够提供更好更舒适的阅读环境,而一些传统图书馆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久远,无论是基础设施设备还是阅读环境等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不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且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多数读者在寻找自己所需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首先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而不是直接借助传统的百科全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还实现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共享,这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挑战。
(节选自《关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有改动)
材料二
经过两年闭馆改造,于上月开放的徐州图书馆,在二楼开设了最美阅读区,并将这一视野开阔、环境优雅的位置提供给读者阅览自修,每天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十点。
在此次提升改造工程中,有着九十年历史的市图书馆新增了一组浮雕壁画,画面分别讲述了代表徐州文脉的八个与读书有关的典故。图书馆二楼自修室外,便是最佳观赏位置。
走进“读者自修室”大门,视线豁然开朗,可容纳数百人的整齐座位间,有人在平板电脑前鼠标轻点,有人在半桌资料前埋头刷题。走廊的沙发座上,一位年轻妈妈正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在这里做作业。走廊拐角,四位着装时尚的年轻人围桌静读。
夜晚的灯光中,近观历史画面,对比当下场景,读书的种子在徐州大地绵延深扎。
(节选自《徐州日报》2023年4月13日,有改动)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使用满意度持续提升,但书香中国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对于一些居民来说,去图书馆借书、读书还存在一些烦恼。比如,图书馆离家太远、开放时间不合适……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居民去图书馆的积极性。
还有些人不知道附近的图书馆在哪儿。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对居所附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较低。(详细数据见下表)
城镇成年居民对居所附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知晓率统计表
阅读服务设施 | 公共图书馆 | 报刊栏 | 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 |
知晓率 | 30.7% | 25.8% | 27.1% |
我国每年推出40万余种新书,但质量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在逐年上升,面对数字化阅读潮流,图书馆也需要变革。
(节选自《民生周刊》2023年5月1日,有改动)
【材料一】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 GLONASS 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由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以及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用户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设备、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北斗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时,空间信号精度优于0.5米;全球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
(摘编自《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删改)
【材料二】
北斗卫星信息一览表
北斗卫星 | 全称 | 昵称 | 轨道高度 | 星下点轨迹 | 个性特点 |
GEO卫星 |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 吉星 | 3.6万公里左右卫星 | 投影一个点 | 深情专一:始终定点凝望 |
IGSO卫星 |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 爱星 | 3.6万公里左右卫星 | 锁定区域画“8”字 | 发挥优势:抗遮挡能力强 |
MEO卫星 | 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 萌星 | 2万公里左右卫星 | 绕着地球画波浪线 | 灵活多动:环绕全球运行 |
【材料三】
每颗卫星根据各自运行轨道特点和承载功能,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MEO卫星全球运行,支撑实现了全球覆盖和全球服务:GEO 卫星和 IGSO卫星组成的区域星座,既实现了对亚太区域良好的几何构型,也可在重点区域、遮挡区城等获得更好的星座性能,增强北斗在重点服务区的导航性能。
除基本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 GEO 卫星和 MEO 卫星还承载什么? GEO 卫星还承载区域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星基增强等服务功能; MEO卫星还承载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服务功能。北斗多样化服务,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独占赘头。
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圆满完成,三种不同轨道高度的北斗卫星各放异彩、各显神通,基于各自的小功用,实现北斗的大功用,助力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摘编自《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