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活动四 现实突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小文在检索“家国情怀”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孔乙己文学”爆火, 准备以“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现实困局”为议题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来参与。

【热点聚焦】

最近,“孔乙己文学”爆火, 它指念了大学, 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年轻人该不该脱掉“长衫”, 争论得热火朝天。这个梗源自鲁迅《孔乙己》中的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2023年3月,“失意书生”的独白“学历不但是敲门砖, 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 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登上热搜, 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他们不懂, 说好了“读书改变命运”, 明明有一份不错的学历, 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央视也对热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孔乙己之所以陷入困境, 不是因为读过书, 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处境。长衫是衣服, 更是心头的枷锁。”

这话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鲁迅写“孔乙己”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批判孔乙己, 而是为了批判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 若干年后, 有些人不仅篡改了他的意思, 更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孔乙己”们。而“孔乙己”们真如所说的那般放不下身段吗?

——人民日报《央视网谈孔乙己文学》 2023年3月 16日

【材料一】

将近百万的外卖骑手中,大学生占有惊人的比重。在某外卖平台发布的骑手就业报告中显示, 在将近300多万的骑手中, 90后的比重占到了一半, 其中还包括了将近17万多的本科生和6万多人的硕士生。另一数据也显示了:在中国700多万的外卖小哥中,本科生的比例占到了3%,超过了21万人,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达1%,将近7万人, 总计人数超21万人。

前段时间视频《我:毕业5年, 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 火锅店保洁》火了。视频主人公弯弯和超超均是211名校毕业, 就业道路一直不顺。弯弯5年换了12份工作、存款却不足5千元, 而她的朋友超大龄跨专业考研, 中传硕士毕业却不断失业, 最近一份工作是去火锅店干保洁, 想赚钱支持自己重新学画画……

看到这样的数据还能说“孔乙己”们脱不下长衫吗? 年轻人的自救从没被看见, 工厂上班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和最低的社保也看不见, 撇开大环境, 对本质避而不答, 非要给年轻人冠上好高骛远的名头, 无疑是往伤口上撒盐。与其纸上谈兵,还不如提出点可靠的解决办法, 毕竟生存是头等问题, 年轻人需要实实在在的利益, 而不是大饼和鸡汤。

归根结底,“孔乙己文学”的背后充满了对就业难的迷茫和焦虑。今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其中, 考研人数为474万, 最终整体录取率不会超过30%。前不久,一名清华大学硕士生在应聘一家大厂时惨遭拒绝, 工作人员表示, 硕士学历是合格的, 但本科学历还只是“211”而不是“985”, 不符合标准。面对此情此景, 青年人怎能不焦虑?

【材料二】

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爆火的热词往往真实地反映出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比冰冷的数据更可靠。2020年底的“内卷”, 2021年中的“躺平”, 几个月后的“摆烂”……

到如今孔乙己文学的盛行,年轻一代深感读书无用,甚至连普通岗位都争夺得相当激烈,可能经纶满腹, 却无用武之地, 只能屈服于生存压力, 做着蝇营狗苟的工作, 这是年轻人的悲剧, 也是社会的悲哀。

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法。从“小镇做题家”到“孔乙己文学”, 其背后投射出的都是复杂问题, 我们不能一批了之、一笑而过, 而是应当理解青年人, 鼓励青年人, 同青年人一起反思、应对、舒缓就业压力, 一起帮助青年人解决就业难。帮青年人找出路, 就是帮我们的国家找未来。知识依然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就社会发展的情况看,人才需求和就业压力是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不是知识无用了, 而是理论知识脱节于实践操作, 而这进一步说明我们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更新知识。因此, 对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加快更新知识体系、充实社会实践, 加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塑造硬核价值的能力, 这是大势所趋。

更重要的是, 社会各界应该相信青年人, 相信他们能创造美好未来。青年人的自嘲、焦虑, 正代表着他们在求变、在努力, 社会大可放大肚量, 让青年人试一试。家长们多鼓励多宽容, 理性看待青年人的职业和人生选择, 让青年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毕竟, 绝大多数人终究只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 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成功, 就值得家长骄傲。

青年人应该更自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最终还是要靠也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赢得未来。在压力下生存、成长, 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必修课。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 每个人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三】

【网友热评】

网友(媚舞千年):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的是“读书改变命运”, 所以“短衣帮”们倾尽所有, 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穿上长衫, 跨越阶层。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一个送外卖都遍布本科生的时代,这袭长衫似乎失去了原本意义。有人说“不吃学习的苦, 就要吃生活的苦”。现在是吃透了学习的苦,生活的苦还在后面。对于“孔乙己”们来说, 脱下长衫, 或许并不是难事, 但伴随的是理想和信念的坍塌。

某网红: 孔乙己文学或许不是“读书无用论”的复燃,只是正从理想城堡迈入现实世界的青年人的自嘲与宣泄。请给“孔乙己”们多点时间, 去消化外界的期待, 顶住压力寻找自我价值。难时停路歇脚, 待到柳暗花明时, 方能追风赶月不停歇。

姐忧娱乐:如今正处于时代的快速变革中, 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要提高认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为何有人宁愿躺平,不会盲从。我们时刻在捕捉发展机会。只待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三年不飞, 一飞冲天。

(1)、【讨论记录】以下是小语等人的讨论记录,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补全讨论。

小语: 我觉得为什么“孔乙己文学”会爆火, 原因如下:第一,“读书不再改变命运”, 理想和信念的轰然坍塌。第二,①。第三, 是正从理想城堡迈入现实世界的青年人的自嘲与宣泄。不管怎样, 当代大学生也是苦不堪言呀。

小文: 什么叫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就可以摆烂了吗, 可以好高骛远, 纸上谈兵了吗?

小语:各位同学, 请注意我们的议题。我们的议题是“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局”, 而你们在讨论的却是““孔乙己文学”会爆火的原因”, 偏离了我们探讨的议题。

小州: 我觉得“该如何突围孔乙己困局”, 要群策群力, 从多方入手: ②

(2)、请阅读【讨论记录】, 根据下面的“讨论规则”,对小文和小语的讨论作出评价

【讨论复盘】: 讨论规则—— 发言机会均等、观点要明确、不同问题依次讨论 、就事论事、文明表达、尊重发言的完整性

(3)、【给出建议】 彤彤是大四应届毕业生,现在却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她对读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有消极悲观的情绪。你能劝一劝她,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吗?
举一反三
[任务三:说走就走,当旅游特种兵]本次研学课程探究“特种兵式旅游”,邀你体验最火的旅行方式。

材料一:

“特种兵式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强度像特种兵拉练一样的旅行,追求的是在短时间内“打卡”更多景点,获得更多热门体验。游客本着“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假期”的原则,在有限的假期里体验到更多的精彩。

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景区专家库专家张军英看来,“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新生的“多景点快速穷游”模式,有着快而廉的特点,适合部分年轻的旅游者。“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形式,似乎同深度式旅游相反,其价值或可为再次家庭游、深度游、沉浸式旅游做铺垫。”张军英说,“有需求,就应有产品。这类人群更像景区探路者,是最值得开发的游客资源。”

(选自《中国文化报》2023年5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二:

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告诉记者,她已经独自前往9个城市,累计“打卡”的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个景点”。3月31日,朱玳莹因为校内补考安排,意外获得周五一天假期,她便提前准备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行计划,9点多她就已经到达广元,当天她就“打卡”了8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23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朱玳莹还分享了自己已经规划好五一的长沙之行,其中,五天时间有三个晚上她都将在火车上度过。对于她来说,若是一趟旅行能把每个知名景点都逛一遍,就会产生一种收集的满足感,“我随时知道自己下一个目标在哪里,不会在一段时间里迷茫闲逛”。

(选自《成都商报》2023年4月7日,有删改)

材料三:

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认为,“特种兵式旅游”主要受大学生等年轻群体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旅行时间灵活自由。相比传统的旅游方式,“特种兵式旅游”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预算,随时决定行程和目的地,不必受到固定的行程和时间限制。二是旅游成本低。“特种兵式旅游”的旅行周期一般为一两天,成本相对较低,游客可以通过灵活的行程规划和预订方式,尽可能降低旅游开支,使旅游成为一种经济实惠的消费方式。三是旅行方式或体验项目丰富多彩。游客可以通过选择主题、目的地、交通方式等,自由组合旅行行程,打造一次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旅游体验,更具个性化、多元化。四是能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一方面,游客可以与其他志同道合的旅游者结伴同行,一起探索目的地、分享经验和建立联系,扩展社交圈子,丰富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游客可将旅行的见闻在互联网上及时进行分享,满足个人社交需求。

(选自《中国文化报》2023年5月13日,有删改)

材料四:

五一假期的前一个周末,20多岁的小胡到外地“刷完”一趟景点,回来后感觉下肢酸痛,右膝关节不适,但他没放在心上。4月30日,同样是“特种兵”的一位外地朋友到杭州,小胡担任导游,按规划路线先去了六和塔、奥体中心,又到湖滨、断桥、宝石山、太子湾公园等景点,最后逛了西溪湿地,一天走了三万多步。5月1日一早,小胡发现膝盖疼痛严重,无法走路。经医院核磁共振检查,他的右膝关节半月板二度损伤。“他应该之前已经有半月板磨损,这次长时间步行加重了关节损伤。”医生说。日行三万步的“特种兵式旅游”使身体处于持续疲劳状态,当肌肉力量不足时,只能靠骨头支撑去完成某些动作,易损伤膝关节、足底。

(选自“澎湃新闻”2023年5月5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家祭”到“ 国祭”

新华网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 察玉高、蒋芳) 12月1日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 家祭活动在纪念馆启动;13日 ,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从“ 家祭”到“ 国祭”, 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 页 , 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降半旗、奏唱国歌、拉响警报、全城默哀、敬献花圈……首个国家公祭日 , 高规格的祭奠仪式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无尽思考。

1937年12月13日 , 南京城陷 , 在那之后的1个多月的时间里 , 侵华日军血腥屠杀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 ,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南京大屠杀”。

多年来,南京一直铭记着这段灾难的历史 。1985年8月,建立在“ 万人坑”遗址上的侵 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馆 。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拉响警报并举 行集体悼念活动,此后,每年的这一 天,纪念馆都会举行悼念活动 。 纪念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交流场所。

(选自新华网)

材料二

映照历史 点亮和平

青砖墙上白色的花圈中写着大大的黑色“ 奠”字;1213支蜡烛被点燃,跳动的火焰,映 着一张张严肃的脸庞 。 昨晚6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鳖和平烛光祭在侵华日 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场举行 。来自南京江东门小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 学等学校的100多名青少年学生,中日韩三国僧侣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的约150名国际友人,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守灵祈祷。

满头银发的林伯耀一直低着头,表情严肃 。这个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福建籍第二代 华侨,在日本经常会去跟一 些当年参加战争的日本老兵交谈 。“他们承认当年的屠杀,也觉得中国人会骂他们,但完全没有反省的举动,这让我特别难过。”林伯耀说。

(选自《南京日报》)

材料三

四海共祭家国魂

旧金山举办南京祭人民网旧金山12月13日电(记者 韩涉涉) 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旧金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 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

“ 可是今年感觉与以往又有所不同,因为今年的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位多次参加公祭活动的华人说。

今年的“ 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出 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 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 家住在距离旧金山市50多英里的米尔 皮塔斯市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天是带女儿来参加“ 南京祭”活动的 。他说:“ 小孩子从历史书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杀,我就想带她来了解下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一副“五洲同怀民族情 四海共祭家国魂”的挽联在祭奠活动现场显得十分醒目 。 可 容纳近400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人 。 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参与,旧金山市议员、州议员,以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等都参加了祭奠活动。

(选自人民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日,江西卫视制作播出的“一带一路”特别节目《中国礼·陶瓷季》,引发观众关注。节日打造“中国礼工坊”,诚邀16位国内外优秀陶瓷艺术家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的国际友人定制瓷礼,讲述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的暖心故事。

《中国礼·陶瓷季》从“礼”上起笔,将陶瓷文化与影视文化相结合,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中国陶瓷历史之久、品种之多、设计之巧、传播之远、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举世闻名。它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名片,也是中国礼遇天下、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陶瓷的制作过程极为繁杂,'需要经过采土、练泥、拉坯、修坯、晒坯、装饰、施釉等工序,最终在窑火的淬炼中脱胎换骨,幻化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这个过程与国际友好关系的缔结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同构性。国家之间需要共同面对风雨,守望相助,才能开出真挚的友谊之花。所以,作为中国礼的陶瓷作品的诞生过程,就是国际关系良好发展的生动注解。

(摘选自《陶瓷文化闪耀世界舞台》)

【材料二】 “陶瓷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重要名片。景德镇因瓷而立、因瓷而兴。‘以瓷为媒’书写文化自信自强,景德镇重任在肩。”江西省景德镇市市长表示。文化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像车之两轮,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围绕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这条主线,景德镇一直注重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互促,把文化软实力逐步转化为发展硬实力,吸引更多的人来景德镇投资兴业,实现文化与经贸互促融合的叠加效应。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进一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全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用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加强文化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

(摘选自《用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三】文创盲盒销售柜前,数以百计的年轻游客排起长龙;博物馆多功能厅内,诙谐有趣的陶瓷短剧《高岭土奇遇记》,引来游客阵阵掌声:博物馆六楼展馆的网红罗汉陶瓷雕塑前,围满了前来打卡的游客……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人气火爆、热闹非凡,游客在这里感受陶瓷创意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指出,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优化博物馆旅游参观体验,打造博物馆旅游多元互动,深挖藏品文化内涵,最大化实现文化IP价值。”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表示。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一家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馆充分发挥馆藏优势,深挖陶瓷本身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多家陶瓷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文创产品。目前,已开发仿古复制类、工艺品类、文化用品类、服饰类等共计200余款文创产品,其中一款文创产品单日直播销售额超800万元。

(摘选自《让陶瓷文化绽放新光芒》)

阅读理解

“天宫课堂”:中国科普新高度

张保淑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 千米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乘组指令长翟志刚和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携手开讲。在近1个小时的太空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而且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课堂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频道和数个新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

“天宫课堂”始于2013年6月20日。彼时,“神舟十号”乘组成员、航天员王亚平在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的配合下,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为全国6000 多万中小学生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并进行了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天宫课堂”开始成为中国开展科学知识普及的一大知名国家品牌。2022年 12 月和2022 年3月,“天宫课堂”两度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的3名航天员华丽转身为循循善诱的科学课教师,在九天之上向全球观众演示了一批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并揭示了背后的科学原理,激发了世界各国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朋友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普事业也迈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A.____

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嫩”玩偶并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坠、落下,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做匀迷运动的感覺。一种过饱和溶液被从袋子中沿着短管挤出,在短管端形成液体球,而后基浮于空中、被一条超速毛动”微体球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很快通体“结冰”,成为一个“冰球”。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交融混合后志不能自己分离开,而用绳子拴住一端,再用手臂甩上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了….

“天宫课堂”不是教师自上而下单向讲解和演示实验的过程,而是有问有答的双向互动。王亚平老师给学生们留下这样的问题:从地面上来看,空间站上近似匀速直线运动的“冰墩墩”应该是什么运动状态呢?液态金属球在冷却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再辉现象?网友和地面课堂的学生也向航天员老师提出了多个问题。比如。在空间站里流泪是什么感觉?空间站无容器实验柜可以用来做什么研究?对这些问题,航天员老师给予了细致的回答和讲解。

B.____

“天宫课堂”无疑是自带“流量”,天然具有吸引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特别是实验演示、教学效果就可能会大打折扣。据了解,“天宫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精心选择航天员容易操作、实验效果容易观察并且与地面效果反差大的内容和项目。于是,人们看到“天宫课堂”呈现了一些在微重力环境下,与物体运动、液体浮力、液体表面张力等有关的实验,被“潜水的乒乓球”、倒影人像的“超大水球”、附着于水膜上的“中国结”等新奇的太空现象深深吸引。

C.____

通过3次授课,人们注意到,“天宫课堂”形成了“'天宫’+地面课堂”的互动模式,地面课堂的设置每次都有变化。在第一次授课时,地面课堂安排在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第二次授课时,地面课堂进一步划分为地面主课堂和地面分课堂,前者安排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内,后者则有4个,分别安排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在第三次授课时,地面课堂沿用了主课堂和分课堂的模式,前者位置没有变化,依然在中国科技馆。后者则有两个,分别设置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地面分课堂的设置和调整变化无疑扩大了“天宫课堂”的覆盖面,让更多地方包括特别行政区的学生获得与航天员老师直接交流互动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天宫课堂”在努力扩大地面课堂覆盖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无限宽广的网络世界。比如,在第三次授课时,航天员在回答地面课堂学生的提问之前,首先回答了网友提出的两个问题,这将进一步激发网友们探求科学知识的热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3月28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