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宿迁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泗洪育才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到灯塔去

沈念

①去永兴岛。四面环海,心情有着一种隐秘的激荡。我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老冯,这位在岛上生活时间最长的渔民,是否有过相似的心情,这种激荡是否像海面上波浪的涌动,风起时,会发出呼啦啦的声响。

②1990年,老冯第一次上岛。那时防波堤尚未修建,东边的高地上有一座简易灯塔,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二十年前,用于保证有足够水深和平稳水面泊船的防波堤建好了,新灯塔发出光的瞬间,老冯觉得大海和岛屿也随之变亮了。

③老冯上岛时刚二十出头,他是听随母亲的安排来此安家的。母亲是鸟粪公司的职工,负责岛上的鸟粪收集,从1960年代起就往返于岛与万宁的老家。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母亲冲着的是上岛工作补贴多,后来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就把儿子的户籍也迁过来了。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为了蓄饮用水,他建了个小水池,但没过多久里面就有各种跳虫。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吃完了,一切都很艰难。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握一握,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所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

④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七米多长。有了船,他可以去很远的地方。有一次出海,时间晚了,碰上天气突变,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

⑤老冯给我讲以前出海的故事。年轻的时候,条件简陋,遇上风雨,命就悬在船舷边。过去为了争渔业资源,没少经历争执和危险,生存的一切都得靠自己。生活的智慧也是在艰难中迸发、积累的。他根据涨潮时间,提前把一些残破的瓦罐扔到浅海,里面放些饵料,待到退潮,就去捡海获。瓦罐里会趴满肥肥的海鳝,还有永远也捡不完的螺、蚌、蛤。面对大海,只要想办法,就不会空手而归。在老冯眼里,岛上的渔人天性达观,出海但凡有点收获便觉得上天厚待,心满意足。

⑥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这是政府投建的安置房,在岛上落户的渔民,可以享受零租金的居住权。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每年都要和他预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唤,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

⑦海边礁石上的那些凹凸,是时间改变的,也是海水改变的。海浪长久的冲刷与侵蚀,在岩石底部形成海蚀凹槽,有时岩石的重力过大,断裂后会变成海蚀崖。有时,海水又像个工兵,挖出一个个海蚀洞。世上最坚硬的是什么?老冯说他觉得是海水——虽然碎成一颗颗水珠,但当它们聚合在一起时,又会变成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⑧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他回想这些年岛上生活的颠沛与艰苦,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一幅又一幅画面:风雨中大海的纷乱暴虐,阳光下大海的热情灿烂,远行时的紧张期待,归来时的欢欣鼓舞……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静,拥有力量。

⑨永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

(刊载于 2023.12.1《光明日报》,有删减)

(1)、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冯在岛上的生活变化,结合全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期

老冯的生活

内心感受

初上岛时

住石棉瓦板屋,喝雨水, 物资匮乏

买船后

乐观、心满意足

养蜜蜂

(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

(3)、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
(4)、文中的老冯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标题“到灯塔去”中“灯塔”的意蕴。
举一反三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堡牧歌

       ①站在漳浦湖西乡诒安堡城墙边的马道上,身边是爬满藤蔓的城墙垛口。据说全城垛口有365个,围绕着城内的95座房屋,象征着365日周而复始,九五之尊永存。

       ②这城墙上的藤蔓生长得过于恣意、繁盛了,其实垛口作为一座城池的防御工事,本应被枪炮、刀戟磨得粗糙不平的,而这里的垛口却舒展着柔嫩的枝叶。城内,炊烟随风飘过波浪般起伏的红瓦屋顶,老人和孩子安详地享受着井水和日光,诒安堡的一切都让人想到和平与安宁。这里怕是已经数百年没有过战争与对峙了,或者,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战争。

       ③“平台陈十策诚善也,得君日三觐其荣乎。”诒安堡黄家小宗祠的一副对联描绘了城主黄性震的功绩。台湾的收复,黄性震功不可没,因此被誉为“平台策士”。清廷对黄性震大加旌表,康熙皇帝一天之内召见三次,宠赐蟒袍、宫缎,慰劳备至,并加官进爵。黄性震拿出自己封赏中的一部分建造了这座诒安堡,四处寻找失落的黄氏族人,令他们安居于此,同时立下族规家训劝耕劝读。

       ④黄氏家训以其森严著名,力申教育重要并主张因材施教,体现了身为谋臣策士的黄性震的谋略和智慧。诒安堡也因为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祖先而别具风采。

       ⑤诒安堡与赫赫有名的赵家堡相距不过一公里,但却远远不如赵家堡那样声名远播。若说风景,诒安堡与赵家堡相比也未必逊色。融融的春日,诒安堡绵延的城墙之外,柳枝在和风中抽出嫩叶,鸭群在涟漪荡漾的池塘中嬉戏,穿着蓝布小褂忙碌活计的老太太们总是梳着整齐的发髻,并不忘在一侧簪上一朵小花;孩子们也都生得珠圆玉润,在古旧的城墙、城门下嬉戏。诒安堡的世界是一个深藏的世界,它流连于自己的田园牧歌,沉醉于自己的朝阳晚霞。

       ⑥赵家堡是一个王朝失落的旧梦,它的尊荣与没落都来自于那个式微的皇族。完璧楼、汴派桥,还有那些龙凤飞舞的装饰品,都宣泄着赵氏后人不甘寂寞的王族情结,江山改姓改族似乎是不可接受的屈辱,但是摒除了狭隘的民族观之后,谁能说无限山河就只能属于一个家族呢?

       ⑦诒安堡也建于朝代更替之时,那个时候,孔尚任还在他的《桃花扇》里哭诉国破山河碎的哀伤,但是智者却能够及时接受现实,并为保全天下苍生尽自己一臂之力,这便是黄性震的选择。

       ⑧赵家堡代表着一个朝代的终结,而诒安堡却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⑨诒安堡似乎并不需要参与外界的波澜起伏,就像它的谯楼从不敲鼓鸣锣,它的城墙从不承载刀光剑影,它只是无常的历史奏鸣中一个关于和平的音符。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儿子

刘跃清

    满仓娘是个瞎子。满仓当兵时,她正患病在床,临走时他娘把他唤到床前摸了又摸,然后满仓一步三回头地当兵去了。

    满仓出事那晚,风很大,地上有水洼的地方结着薄薄的冰。满仓是在抢修线路时,水泥柱突然倒塌,压在他身上。据后来查看,那根柱子被汽车撞过。在抬往连队的路上,满仓示意班长凑过来,丝丝缕缕地说道:“不要让我娘晓得,不然她会受不了的。”说罢头一歪,去了。

    满仓去后不久,连队掀起学习满仓字体的热潮。满仓档案上填的是初中毕业,其实初中就上过一年,士兵们比练庞中华的字帖还要投入地练着满仓的字。满仓家里有哪些人,有几亩地,有几头猪,士兵们了解得很清楚,一封封信飞向那个小山旮旯里,信首都称娘。

    满仓娘收到每一封信都欢天喜地,请人念完后还要摸一摸,好像那就是满仓的脸。念信的人一念完,紧咬嘴唇,眼睛一红,赶紧往外跑,不能在屋里哭。全村人都知道满仓其实已经永远回来了,就在村口东山坡上。满仓是他们指导员和政治部组织科一位干事装在一个小匣里带回来的。这些只瞒住一个人,满仓娘。

    过年前,满仓说要回来看娘。过年的气氛很浓了,空气散发着炮仗的火药香味儿,满仓又来信说,有任务,回不来了,同时寄回一张照片,还有些药物、营养品。其实那照片,只是个和满仓穿一样衣服的兵。满仓娘把照片贴在胸口,直唤满儿。

    又是一年,梧桐树叶落完了,满仓还是没有回来,满仓娘收到好多好多的信、药物、营养品,还有76张照片。满仓生前的连队那里正有76个兵。

    满仓已是超期服役了。初冬的一天,满仓娘突然病情加重,昏迷不醒。黄昏时,醒过来了,她把满仓的姐姐唤到床前吩咐:“我见不到满儿了,我死了,千万不要让他晓得,他会伤心的,影响他干大事业……”说完,满仓娘干枯的手轻轻地抚摸那一叠厚厚的盖着红色三角邮戳的信,忽然停住不动了。

    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本开新 一代名伶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①今年4月,在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有两台京剧颇为引人注目,一台是《昭君出塞》,一台是《宇宙锋》《霸王别姬》,两台戏分属尚派和梅派名剧,却都是按照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的路子演的。由戏思人,恰逢今年是荣环先生诞辰90周年,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

    ②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来家中作客,那时青春年少,结伴而来的青年名伶均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种文静、儒雅气质,更像一位大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记忆,至于直接交往则是多年以后了。80年代初,我调到天津市文联工作,他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从此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经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③杨荣环出身清苦,10岁便被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他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以一出《探寒窑》博得尚小云的赏识和器重。尚小云不仅亲自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剧目,还请花旦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戏。尚对爱徒要求分外严格,杨荣环学演《渔家女》,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了痂再练,练了又破,就这样苦练几个月。直到花甲之年,杨荣环走“跪步”依然从容自如、优美轻盈。

    ④到科班四五年后,他已然经常出演大轴,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称。一次演《四郎探母》,台上开戏前临时出水牌子,上写“尚小云助演萧太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⑤出科不久,杨荣环年仅19岁,即在京、津等地挂头牌挑班,班中不乏后来自成一家的大师、名角。1946年岁末,他接替当时已然崛起的张君秋,领衔组班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贯盛习、魏莲芳、李多奎、刘连荣、钟鸣岐、高维廉等,正月初一演《龙凤呈祥》,报上赞誉“显示大角风范”,“唱做俱佳”。之后,接连上演《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及鲜见于舞台的《贞娥刺虎》《一粒金》等,观众反响热烈。1947年,应北洋戏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来津与迟世恭、郭元汾合作,头场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剧场座无虚席,门口、台前摆满各界祝贺的花篮,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紧随其后,他又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此时,他已逐渐确立了在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⑥杨荣环汲取的艺术营养,不止于尚派一家。当年,“四大名旦”等京剧大家,开宗立派而又无门户之见,鼓励后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倡导宽松开放的学习风气,青年演员先后向多位大师、名家问艺者大有人在。1948年春天,杨荣环携齐如山和徐兰沅的亲笔推荐信,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梅对新弟子关爱有加,慨然承担一切拜师用度,并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间亲自到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杨荣环演的戏,原本就有梅派名剧,再经老师亲授、点化,对梅派艺术的体悟、理解和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由此开启了结合自身条件,兼取梅尚、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

    ⑦50年代初,杨荣环与“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之后又与唐韵笙在新华戏院合作,其中《楚汉争》一剧,两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轰动一时。那段时期,杨荣环还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作。50年代中后期,杨荣环曾加入河北省京剧团,后正式落户于天津,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并在京剧团兼任主演。“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权威”,被赶到农村改造,养猪、务农,备尝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暗地练功、吟唱,夜深人静时复习、反思演过的剧目,研磨唱腔。

    ⑧“文革”后,杨荣环重返舞台,之后的十几年间,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他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失传统规范。由于大师经典剧目的艺术高度和巨大影响,求新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攀援,谈何容易?这需要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打”进去,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创新精神“走”出来。他的表演艺术,给人们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约雍容、尚派的刚健婀娜,呈现出个人挺秀华美、清新明丽的艺术风韵,而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两派名剧,经过新的处理和创造,也别具一番新的风采。评论杨荣环,多用“艺兼梅尚”四个字,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⑨杨荣环是终其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在教学上,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生既有戏校学生,也有教师和院团青年演员。就在心脏病发作期间,他还为学生说戏、排戏。1994年夏天,荣环先生病逝,年仅67岁,人们都叹惜他走得太早了。

    ⑩值得告慰的是,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杨荣环的学生王艳、李国静录制了他的五出代表剧目,王艳还在“京剧电影工程”中拍摄了《乾坤福寿镜》,近年来启动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又有多部戏相继录制、问世,供后人学习、传承。从舞台到荧屏、银幕,这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依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人走了,戏还在台上,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回报。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3日15版 作者:刘连群,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