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各小题

[材料一]联合国在2020年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中明确写道:”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

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森林面积在1990年至2020年损失了178万平方千米,约有100万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一一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几十甚至几百倍,而且还在加速。

据统计,全球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世界上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取得显著成效,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但也要看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万物谋和谐,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必须同心协力,抓紧行动。

[材料三]我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典型案例、重大项目成果的宣传普及,推动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宣传;通过推动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建设,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教育警示意义和激励作用的陈列展览;通过面向地方各级党政干部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众自觉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环境规划暑亚太区城主任德钦次仁说,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融入国家发展政策中。这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以作为指导全球战略方向的典范。

[材料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

采取的措施

统计时间

取得的成绩

植树造林

2020年

造林6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3.04%,种草改良草原283万公顷,完成退化林修复197万公顷。

建立自然保护区

2020年

建立自然保护区近万个,约占陆域国土面积18%。我国朱鹦从7只增至5000余只,野外消失的麇鹿总数突破8000只……

建立国家公园

2021年

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5个国家公园,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颁布渔业捕捞法规

2021年

以洞庭湖为例:洞庭湖区域水鸟74种40.4万只,种类和数量均创新高;水生生物种类较2018年增加了近30种,胭脂鱼、鳍鱼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

(原文有改动)

(1)、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请结合[材料一]分点概括。
(2)、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说说我国在生物多祥性保护方面取得可观成绩的原因。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联合国报告显示,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最高值高出几十甚至几百倍。 B、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 C、通过推动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建设,我国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教育警示意义和激励作用”陈列展览。 D、我国建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洞庭湖5个国家公园,保护野生动植物。
举一反三
阅读《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回答下列各题

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

    ①如果保护个体是手段,那么保护特种、保护地球瘾生态是不是就应该成为终极目的呢?

    ②但实际上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物种虽然寿命长,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动物每个物种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几百万年而已。地球历史上至少 99.9% 的物种都已经绝灭了,绝大部分都和人类没有关系。

    ③至于“保护地球”,则问题更大。其实,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会波及到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可能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但是,崩盘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几千万年过后,一切又都会重头再来。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比如发生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 P/T 绝灭事件(二叠记﹣三叠记绝灭事件),导致海洋中大约 96% 的物种消失。但是地球又很顽强,不管多惨都能恢复,比如P/T 之后过了 1000 万年,物种多样性就超过了绝灭之前的水平。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就算人类没在灾变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复完了人也该没了。

    ④类似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次。 这有点像一个不倒翁,一推就晃,但怎么晃都不倒。换成生态学术语,就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 坦率地说,只要太阳系的结构维持不变,我想象不出任何方法能把地球生命打成万劫不复;就连核弹也不能保证消灭所有无脊椎动物。

    ⑤那么我们天天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图的又是什么呢?就像是一个人成长期间摔过了无穷多次跤,未来也要摔无穷多跤,为什么偏要执着于阻止眼下的这一跤呢?

    ⑥很简单,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是受不起。虽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每次都恢复了,但每次陪葬的物种数目却不计其数。不要说生态系统崩盘了,脆弱的人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史上动辄上百米的海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⑦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就算人类没在灾变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复完了人也该没了。

    ⑧而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因素的话,保护其它野生动物的动机似乎也变得不充分了。人类的捕杀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猛犸的绝灭,这件事情应该责怪人类吗[2]?但如果这是人类的错,三叶虫绝灭又是谁的错呢?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硬骨鱼考虑一下三叶虫的感情和生存权[3]?恐龙经受不住小行星撞击而绝灭了,这又应该怪谁呢?恐龙自己还是小行星?一种生物适应不了小行星撞击,另一种生物适应不了人类出现,二者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⑨在一个外星智慧看来,也许是这样的:如果人类把猛犸象杀光了,那是猛犸象缺乏像蟑螂这样的适应力。如果人类因为滥杀生物导致自己毁灭,那是人类过于愚蠢、活该倒霉。如果人类通过保护其它物种使自己得以延续,这就很聪明、很高瞻远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城市空中森林

    ①在城市里,我们能看见许多摩天大楼,可是这些大楼不是住宅就是写字楼。而美国“尼科塔产品开发公司”设计的“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则主要是为环保而兴建的。它是一种巨大的污染物过滤器,可以把来自周围的有害物质过滤掉,让空气清新。

    ②“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高122米,人们可以在每一层楼内种植常青树。一幢大楼可以种植400棵树,用以吸收污染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每一幢“城市空中森林”就是一个巨型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可以建造在工厂和其他重大污染源附近。楼内的树木不仅仅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热气、含氮污染物、含硫污染物和粉尘等,让那里的空气变得干净起来。

    ③“城市空中森林”将使附近居民和动物受益,堪称一把遮挡炽热阳光的保护伞。由于数百棵树的降温作用,每到夏季,周围空气变得十分凉爽。这种建筑还是一种节能建筑,按照规划,大楼中部装有风力发电机,可以提供建筑内的照明用电,也可以驱动为常青树提供水和营养液的水泵。惟一需要外部能量的是运送维护人员上下的电梯。

    ④这种建筑由于只承载树木和土壤,而且采用了板式构造,因此可以建造得轻型一些,不需要完整的底座,只要三根牢固的支柱就可以了。这种建筑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⑤这种建筑的主体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相当坚固。底部的一根短支柱是实心的,其他两根长支柱是空心的。长支柱内部设置电梯,管理人员从这里进出大楼。大楼的两侧有两块醒目的翼板。这种翼板是由尼龙材料制成的,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一种空气吸收装置,以便为大楼内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多的空气。

    ⑥美国一些建筑专家认为,“城市空中森林”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建筑设计之一。

说明文阅读

被压扁的沙子

①1961年,一位名叫 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⑤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⑩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去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感”。

为何对经典阅读的认同度高,但实际阅读得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天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上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图一:中国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编自《当代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调查》)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新闻小组”拟开展“寻访桂花之旅”采访活动,请帮助他们整理素材、制作成果,完成个题。

“寻访桂花之旅”采访活动

◊ 初拟提纲

时间

2023.10.20—10.28

地点

杭州市

采访单位

新闻小组

采访对象

工作人员,网友,热心市民

采访目的

了解桂花在杭州人心里的地位,了解与桂花有关的活动,了解桂花对杭城经济发展的作用

采访方式

网络搜索,问卷调查,现场釆访

[现场采访·赏桂]

◊ 整理素材

在“了解桂花在杭州人心里的地位”现场采访中,同学们采访了工作人员、街头市民等,记录了以下素材。

材料一:

今年9月4日,杭州第一缕桂香花落杭州少年儿童公园,明星桂首开,全树15%的开花量,香气馥郁。明星桂被视为杭州桂花的先头兵,只要它一开,杭州人便知道秋天快来了。

近年来,杭州少儿公园这株“明星桂”的首次开花时间都被整理成了时间表——2022年第一次开花是9月3日,2021年第一次开花是8月20日……2013年,桂花首次开放是9月8日。

材料二:

2500年前,中国就开始种桂花,到了唐宋,桂花已经是“网红”了。古人赏桂的打开模式之一,是将桂花写入诗词之中。“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桂花被杭州人喜爱,后来成为杭州的市花,这段缘分也许从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已经开始了。

[资料搜索·摇桂]

在“寻找与桂花相关的趣味活动”资料搜索中,同学们搜集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三: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我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选自琦君《桂花雨》,有删减)

[问卷调查·评桂]

在“评点杭城桂花”问卷调查中,同学们收到了以下评论——

材料四:

网友“觉陇桂雨”:啊呀呀,我最喜欢的就是秋天了!桂花一开,财神就来。今天光是“桂花藕粉”“桂花糖”“桂花糕”三样,就让我口袋满满。赞赞赞!

网友“豫南客”:今天在外面吃了大餐,胃胀得难受。喝了朋友送的杭州特产桂花茶“九曲红梅”,立马舒服了很多。看来这茶叶的确有解渴养胃、消食除腻的功效。

网友“小招喵”:这几天桂花开得真热烈啊!“桂花”,“桂子”“贵子”,希望我家孩子明年中考也能蟾宫折桂。

阅读《一座载入史册的“争气桥”》,完成下题。

一座载入史册的“争气桥”

队员们就“长江上的桥”这个主题展开了研究。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资料。请你仔细研读,分析其表达方式,并将部分段落补充完整。

①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鼓楼区和浦口区之间,连接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是长江上第一座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②大桥建设8年,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960年1月开工后不久,中国面临三年困难时期,大桥修建工程虽然继续进行,但被要求一律精简,经费被压缩到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只够维持日常开销。为了使大桥修建正常进行,周恩来总理批准大桥作为特例,继续招工修建。地方政府响应号召尽全力保证物资的供应,施工得以继续进行。

③1964年9月,大桥工程遭遇了建设中的最大危机。在秋汛洪水的冲击下,两个桥墩悬浮沉井的锚绳先后崩断。面积接近篮球场、足有7层楼高、自重6000多吨的沉井,在激流中摇来晃去,最大幅度达到60米!一旦主锚崩断,沉井倾覆,大桥桥址随时可能报废。全国紧急救援长江! 粗缆绳、锚链等物资,从各地飞速运来。武汉长航两艘2000马力的拖轮闻讯后连夜起航,冲破艰险赶到南京,奋力抢修近两个月,终于使大桥转危为安。

④与此同时,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原来从苏联订购的建桥钢材遭遇断供的处境。国家立即决定进行技术突破,最终顺利生产出符合桥梁建设的新型钢材,实现了自给自足。

⑤1968年,大桥竣工。建成通车时,南京城万人空巷,数万人涌向桥头庆祝,人们欢呼雀跃,热泪长流。典礼后,人群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

⑥时至今日,南京长江大桥仍被看作“自力更生的典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被称之为“争气桥”!大桥承载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还是____。它不仅站在水里,还____;它不仅跨越了江河,还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