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素养提升练习试卷

(202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7—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①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②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③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阳光烘烤着它,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各种酸类腐蚀着它。水和空气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开山炸石,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④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在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⑤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⑥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⑦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⑧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便是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另外,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⑨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出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泥沙就会胶结得更紧密。 B、粗糙的砾岩里面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C、石头颜色常表明地球上的变化,红色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寒冷,灰黑色常表示炎热。 D、想了解生物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研究化石。
(2)、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篇自问自答,点明在大自然中保存有时间的记录,从而引出地质学上的“时间”。 B、第⑤段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岩石形成缓慢,岩层顺序往往会被打乱。 C、第⑦段加点词“很可能”是对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表示猜测,体现用词准确、严谨。 D、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详尽解析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脉络清晰。
(3)、人类用二十四节气、岩石、铜壶滴漏、钟表、日历等观察记录时间踪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方法,请写出一个,说说人们是如何用它来观察记录时间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DNA硬盘

    ①DNA是生物的基因信息,可以长久有效地记载生物的各种信息数据和图谱,这已经不再是神秘的东西了。可是,把人类文明的数据存入“DNA硬盘”,并且保存长达千年之久,不啻为石破天惊的奇闻。

    ②最近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一群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数据,都完全可以写入DNA生物基因信息中,并将其储存千年之久。

    ③这项研究的动因,源自一个并非杞人忧天的“黑色幽默”。2011年的某天,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格瑞斯跟同事们聊天,有人开玩笑说,一旦某一天,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那全人类几千年来所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资料数据,会不会随着人类的灭亡而灰飞烟灭?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因为服务器、硬盘、闪存、磁盘等很多数据保存工具,它们不会像人类一样消亡,它们记载这些数据,完全可以留待新新人类去发掘。

    ④格瑞斯教授听完大家的笑谈:并没有感觉这只是一个黑色幽默,而是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科学命题。服务器、硬盘、闪存、磁盘等数据保存工具,是可以将数据保存一段时间,但这些数据保存工具,最终还会像传统的纸质书籍一样降解,无法长久保存人类数千年的文明。

    ⑤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长久保存这些数据呢?于是,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团队,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受到生物DNA基因信息图谱的启发,他们把将数据写入生物基因信息作为主攻方向。

    ⑥经过研究,他们发现1克DNA理论上携带有455艾字节(Exabyte,EB)的数据。1EB等于10亿GB,而1000EB等于1ZB。云计算公司EMC估计.2011年全球数据总额也只有1.8ZB,这意味着只需要4克(—勺子左右)DNA.就能记录从柏拉图到莎士比亚的名作,还可以延展到碧昂丝的最新专辑等所有作品。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数据,有了DNA硬盘保存,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⑦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格瑞斯和同伴们发现,DNA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反应,在室温下也会逐渐降解。针对这个问题,他们又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集思广益,认为如果把DNA数据硬盘做成化石来保存,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而现今最类似于化石的矿物就是石英。于是他们将石英做成壳子,这种壳子的结构组成类似于玻璃,与骨骼化石几乎相同,把DNA样本放在石英做成的壳子中,达到了比较完美的效果。

    ⑧把人类文明的数据存入DNA硬盘,由头源自幽默,结局石破天惊。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格瑞斯教授等科学家,创造了人类文明数据保存与传承的神话。

(选自《知识窗》2015第5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品安全风险类型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中新旧风险交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型;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消费方式带来了新型食品安全风险。

2017年我国食品抽检总体不合格率为2.4%。其中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占不合格样品的23.9%。特别是粉条粉丝、面制品中铝超标问题尤其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食品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为了延长食品保存期,强化感官特性,不顾法律法规要求,超限量、超范围地滥用食品添加剂。

    此外,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类风险备受关注。2016年农业部调研发现,我国部分省份存在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现象。转基因产品的规范化管理与民众的知情权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

    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因此,不允许将甲醛添加到食物中,只要添加就是违法。

    尽管有人认为甲醛在食物中的防腐效果并不好,在面条中添加甲醛没有意义,但是面条等食品中检测出甲醛的案例并不少。比如,2016年陕西榆林一家面店的老板为了延长面条的保质期,从网上购买甲醛,生产面条时添加其中。警方及时将面店老板抓获,他供认不讳,最后被判刑一年并作罚款处理。

    除了直接添加甲醛,食物中的外来甲醛还可能来自甲醛次硫酸氢钠。甲醛次硫酸氢钠是

    一种化工原料,俗称“吊白块”,国家已明令禁止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但是由于它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外观,一些不法商贩在食物生产过程中将其掺入,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摘编自《科学画报》2019年第3期)

【材料三】

消费者担心 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同类型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消费者担心哪些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机构进行了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

消费者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材料四】

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中小学生食物安全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针对学校集中用餐安全问题作出部署,为保障师生的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学校集中用餐”制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首先,应确定校级以上的“学校集中用餐”责任主体,由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地区餐费标准,设置非营利机构或委托有资质的餐饮企业,以属地为中心形成统一的采购、制作、运输系统,改变目前自办食堂、委托、外包、外购等状况。其次,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对食堂面积、设施设备条件、人员资质等可以在就餐过程中学习食材生长、饭菜烹调、学校餐食制作及运送、健康合理膳食等方面的知识,为健康人生打下基础;通过备餐及分餐过程中的小组分工培养合作能力;通过收拾餐具、我后打扫过程培养责任心。最重要的是,体验到与同学一起吃饭的乐趣。因此,“学校集中用餐”应纳入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食育”范畴,而不是只限于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

(摘编自《人民教育》2019年第8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绚丽的蝴蝶

①蝴蝶翅上的色泽和图案堪称生物界最为优美和不可思议的组合。其中有一些种类还会在阳光下不时地变换霓裳,就好像随身携带着化妆包,时刻不忘为自己浓妆淡抹一番。

②那么,你知道蝴蝶绚丽的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吗?

物理学的优等生

③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捉到一只美丽的蝴蝶时,轻轻地用手收拢它的翅膀,此时,碰触过蝶翅的手上会沾满许多细小的彩色粉末。没错,这些粉末就是蝴蝶色彩的源泉。科学家管它叫鳞片,那些漂亮的闪闪发光的蓝紫色荧光就是通过这些鳞片的光学反射和折射而产生的。

④若是把鳞片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则会发现每个鳞片都有数量不等的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使照射其上的光产生折射、反射而形成各种华丽的色彩。在脊纹上还叠合着许多并行的薄片,像竖起来的书的封面一样,脊纹越多,越能闪射出美丽的光芒。通过光学作用产生的色彩叫物理色或结构色,其变化随光照角度的不同而异,呈现出变幻绚烂的彩虹色彩,和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绚丽的光彩的原理是一样的。蝴蝶中的白色同样可由结构色产生,微小的透明颗粒将光分散,其原理与雪呈白色是相同的。

化学界的精灵

⑤拥有了七彩阳光垂爱的蝴蝶依然还不满足,这些大自然的艺术家们还用各种化学颜料将自己涂抹一番,描绘出一幅幅佳作。

⑥蝴蝶的颜料是自己身上的色素,色素可以吸收部分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使画面呈现出相应的色彩。

⑦蝴蝶身上的黑色、黄色、红色、绿色也是由色素决定的,不同的是鳞片上的这些色素化合物大部分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当化学性质有所改变时,色素色就会由于氧化或还原反应而褪淡甚至消失。

⑧蝴蝶翅色中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而成的新陈代谢产物。黄色、红色、橘红色则是由类胡萝卜素、花青素、花黄素等色素产生的,它们都是蝴蝶还是毛虫宝宝时从食物中摄取来的。

⑨多数蝴蝶的鳞片中都含有蝶呤素,这是一种荧光色素。白蝶呤、黄蝶呤、红蝶呤、金蝶呤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出绚丽的色彩。

为了生存,所以美丽

⑩拟态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枯叶蛱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昆虫。它的前后翅合起来,极像阔叶树的枯叶,翅上的斑纹更像一张枯叶上的主脉、支脉和真菌斑点,混杂在枯叶堆中,极难发现。眼蝶科蝴蝶的眼斑,常常可以吓跑捕食的小鸟或转移攻击目标,使身体较重要的部位免遭袭击。灰蝶的眼斑配合翅尾,可以模仿头部,同样起到引开敌人注意的目的,避免真正的头部受到致命袭击。

⑪除了恐吓与转移目标,蝴蝶还是隐藏自己的高手,它们利用保护色和环境融为一体起到隐身的效果。比如,柑橘凤蝶的终龄幼虫变成和叶片相同的绿色,它们若化蛹在叶片附近,则蛹为绿色,若化蛹在离叶片较远的树枝上,则变成褐色蛹。

⑫保护色让蝴蝶尽可能地消失在敌人眼前,与此相反,那些味道难吃的蝴蝶则尽量使自己翅膀的颜色鲜艳耀眼,宣布自己的存在。这些蝴蝶体内含有有毒成分或不良味道的体液,它们用明显的花纹警告捕食者,自己的味道很糟糕,敢吃我,后果自负,这样就让捕食者在尚未攻击之前,即能辨识而退避三舍。

(文/君竹,选自《青年科学》2007年第10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中国石拱桥(节选)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 , 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②(1)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3)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4)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5)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6)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7)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8)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9)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阅读《在阳光下看人》一文,完成题。

在阳光下看人

韩志金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②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一个有着明显长处和强项的人,也常有明显的短处和弱点。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④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能看出部属长处的人是非常幸福的。光自己一个人能干,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个卓越超群的人,也无法胜任所有的事情。唯有知人善任的管理者,才能完成超出一己之力的事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还要容其所短,特别是人的某些失误或过错。接受任务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任务完成得不够好,或偶尔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对于一些方法上的过失,要用宽容心来包容,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一出现失误就任意指责,简单处罚,接受任务者就会变得谨小慎微。畏葸不前,甚至会激化矛盾,影响工作。

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