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衡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检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①孔子名丘, 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 贫寒失势, 才流落到鲁国去。 他自己做了一  个儒士, 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 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  的地方, 就是“有教无类”。 他大招学生, 不问身家, 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 收来的学生, 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 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 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  才能够享受的,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②他又带着学生, 周游列国, 游说当世的君主; 这也是从前没有的。 他一个人开了讲学    和游说的风气, 是“ 士 ”阶级的老祖宗。 他是旧文化、 旧制度的辩护人, 以这种姿态创始了   所谓儒家。 所谓旧文化、 旧制度, 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 孔子相信是文王、 周公创造   的。 继续文王、 周公的事业, 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 他自己说,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所述的, 所信所好的, 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 ,  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 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 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 不讲   这些; 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 的儒家。 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   的专有品了。

③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 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 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 ”, 养成 为国家服务的人, 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他教学生读各种书, 学各种功课之外, 更注    重人格的修养。 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 要有同情心, 能够推己及人, 这所谓“直 ”“仁 ”“忠 ” “ 恕 ”; 一面还得合乎礼, 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 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 不必问有用无用;

只重义,, 不计利。 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 为国家服务。 孔子的政治学说, 是“正名主义”。 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 阶级的紊乱, 都是名不正的缘故。 君没有君道, 臣没有臣道, 父没   有父道, 子没有子道, 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 天下自然乱了。 救时之道, 便是“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正名定分, 社会的秩序, 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 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   理论的根据。 这个正名主义, 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 他所谓“述   而不作”, 其实是以述为作, 就是理论化旧文化、 旧制度, 要将那些维持下去。 他对于中国   文化的贡献, 便在这里。

④孔子以后, 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 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 邹人; 荀子名况, 赵人 。   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 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   理想化。 孟子说人性是善的。 人都有恻隐心, 羞恶心, 辞让心, 是非心; 这便是仁义礼智等   善端, 只要能够加以扩充, 便成善人。 这些善端, 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 圣王本于“不   忍人之心”, 发为“不忍人之政”, 便是“仁政”“ 王政”。 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   民设的, 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 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 霸主   的种种制作设施, 有时也似乎为民, 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段罢了。 荀子说人   性是恶的。 性是生之本然, 里面不但没有善端, 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 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   力, 可以渐渐改善学好; 积久了, 习惯自然, 再加上专一的工夫, 可以到圣人的地步。 所以   善是人为的。 孟子反对功利, 他却注重它。 他论王霸的分别, 也从功利着眼。 孟子注重圣王   的道德, 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他说生民之初, 纵欲相争, 乱得一团糟; 圣王建立社会国家, 是为明分息争的。 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作用便在明分; 乐是调和情感的, 作用便在息争。 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 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材料二】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 他是河南巩县人。 安禄山陷长安, 肃宗在灵武即位, 他从长安逃到灵武, 作了“左拾遗” 的官, 因为谏救房瑁, 被放了出去。 那时很乱, 又是荒  年, 他辗转流落到成都, 依靠故人严武, 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 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 。  他在蜀中住了很久。 严武死后, 他避难到湖南, 就死在那里。 他是儒家的信徒: “致君尧舜  上, 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 又身经乱离, 亲见了民间疾苦。 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 发抒自己的感想。

唐代以诗取士,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 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 意儿。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 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 诗的领域扩大了, 价值也增高 了。 而杜甫写“ 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 国家的实在状况, 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胡适《白话文学史》), 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孔子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 就是“有教无类”。 B、孔子的政治学说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 C、杜甫, 曾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 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 D、李白的诗只用来写自己, 杜甫的诗则全部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
(2)、下列说法有误的选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儒学三大家孔子、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B、孔子, 春秋时期齐国人。 他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并将自己语录 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论语》。 C、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 因为他的诗歌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 D、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尤其到了唐代, 名家辈出, 如“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3)、【材料一】列出了孔子的开创性做法, 请概括梳理。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选自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经典常谈》, 请 你结合两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谈谈什么是“经典”?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 Wifi’, 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 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 “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 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 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 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 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 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 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 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 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 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 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 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 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 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图表一

项 目

上网时间、年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图表二

上网目的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调查资料

所占比例

29.63%

49.8%

40%

16.3%

阅读

【材料一】

从汉字上说,“请明”体现出古人对这一节气的理解。

《说文解字》:“清,朗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作为一个形声字,‘清”的义符“水”表明了它的义类,声符“青”则提示了它的读音。《释名》:“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也指出“清”与“浊”“秽”等词词义相反。《诗经》之“河水清且涟漪”,用的正是清的本义,倘将水之清澈,类比为人的品质,“清”就有了新的引申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其中的“清”和“浊”都指向了人的品行。水之清澈还可以被用来比喻社会的状态,《孟子》说“以待天下之清也”,就是期盼着天下的清平。这些蕴含在“清”字里的价值观念,都说明了人们对“清”的状态的珍视。

“明”,从古文字到今文字,有两种不同写法,表达了古人从不同角度对“明”的认识,一种是从“圆”“月”会意,其中“圆”象窗户之形,“明”字取月光进窗户之象,表达出古人对明亮的诗意认识。另一种,是从“日”“月”会意,“明”字兼取白天明亮的阳光和夜间皎洁的月光会意,表达出古人对日月光明的认识。

“清明”连言,正道出了春天里天朗气清、天地澄明的特点。

【材料二】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餐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遵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同时也享受着春天的美好。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一般会到坟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纸钱,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在,它也成为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插柳折柳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柳条插土就能活,生命力非常强大。人们在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拿在手中把玩或者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寓意挡住疾病。

此外,清明节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习俗,如荡秋千、蹴鞠、射柳、斗鸡、蚕花会等。达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智慧。

【材料三】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萃绿”,近年来传统的清明祭扫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清明前后是林昔火灾多发季节,每年因为野外祭祀用火导致的森林火灾事故层出不穷;“豪华跑车”“名表首饰”“四合院”等成各样“奇葩祭品”的出现,折射出人们在祭扫上不断增长的攀比和虚荣心理。此外,传统祭扫文化在商业操纵、价值误导等推动下,已偏离了追忆亲人的本义,带来了种种异端。

因此,对清明祭扫方式进行创新,是一项明智之举。将祭扫活动与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相街接,选择通过“云祭扫”“鲜花祭扫”“水溶祭祀”等方式进行祭扫,具有多重意义。一是继续实现了缅怀逝者、敬仰祖先的目的,让文化得以传承;二是让“变了味”的清明节富有现实意义,让淡忘清明节精髓与精神内涵的人们重新认识和感受到清明祭祀的意义。三是让祭扫更绿色、低碳,不但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更好地倡导生态文明。总之,清明祭祀方式创新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进教育数字化”部署。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在教育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ChatGPT是数字技术创新运用的典型代表。ChatGPT是2022年11月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就是聊天,GPT就是“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简而言之,ChatGPT就是一款好用到超出大部分人认知的聊天机器人。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作为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 ChatGPT可以根据议题写作业、写论文、写演讲稿……据新闻报道:ChatGPT成功通过了谷歌的编程考试,拿到了年薪

18.3万美元的L3工程师录取通知书;还能够通过沃顿MBA课程的期末考试…… 

有记者曾在 ChatGPT的对话框中输入“如何看待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后,它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可以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并与学生进行对话,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支持与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学习材料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可以为老师提供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方式。”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三:

ChatGPT的确在很多领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给考试作弊提供便利。冯建军教授认为:在教育领域,ChatGPT注重知识教学,忽视了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缺少辨别信息、答案的能力,忽略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情感交流;可能导致学术作弊和学术诚信问题。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伦理治理的确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侵权、生成虚假信息、算法“黑箱”等问题。以教育数据隐私问题为例,ChatGPT需要联网工作,存在隐私泄露和侵权的风险,可能会伤害未成年学生。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搜狐网7月8日消息:作为追光动画十周年的主打力作《长安三万里》在7月8日登陆影院上映,首日便累计票房破亿,成为了暑期档第一部适合全年龄段观看的电影,尤其是片中有多首唐诗名句的视觉化呈现,深受孩子们的追捧。作为一部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借助顶级动画技术展现出大唐多地盛景,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气象万千的盛唐风貌,诠释独属中国人的浪漫。

材料二

电影以李白、高适、杜甫等著名诗人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长安这座辉煌都市中的生活、友情和创作。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唐朝的历史和文化。影片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这一段历史的悲壮与荣光。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风华绝代。

材料三

电影中融入了大量的唐诗元素,将诗歌与故事情节相结合,使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的美感。这种诗意的叙事手法让影片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影片中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还展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诗歌与故事的完美结合,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享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也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材料四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江奔流,百鸟翔集,诗人放声吟唱,响彻云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片尾,李白历经坎坷终见曙光,观众为之感慨、为之舒怀。创作者用酣畅的视听叙事展现大唐气象,也让人们熟知的这些唐诗意境一新。

②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被称为“国漫之光”,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单片超50亿元票房、1.4亿人次观影的盛况,再到《长安三万里》引发的观看热潮和持续热议……10年来,我国动画电影票房前20部作品中,9部取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燃情的“国风动画”,以当代审美激活文化基因,用数字技术呈现瑰丽想象,探索中国风格,追求中国气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讲述的一个缩影。

③不只是动画,也不只是电影。近年来,我国文艺领域“国潮”涌动、“国风”劲刮。舞台上,《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国宝文物”翩然起舞;荧屏综艺上,《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斯文江南》,典籍文字气韵生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华夏独特时间观,“燕山雪花大如席”以浪漫想象穿越时空,徐徐打开的“中国门”迎纳四海宾朋……国风国潮牵动的,不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审美、情感和认同;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④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丰沛源泉,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前文艺创新的成功探索向我们昭示:文化自信涵养文化创造,文化创造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这个正反馈,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15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店的灵魂在于高品质的阅读

①近些年新型实体书店在各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别具一格的装潢,标新立异的陈列,脑洞大开的文创,能办画展、讲座,还能喝咖啡吃简餐,备受年轻人青睐。更有一些匠心独具的网红书店,成为一个城市必去的打卡景点。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有读者表示,书店越来越美,人们的关注点却不在书上了。

②在电商冲击、电子书流行的大环境下,“网红化”实际上是实体书店的自救之路。经历了寒冬的实体书店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自救。“书店+”不绝于耳,“书店+文化活动”“书店+咖啡”“书店+零售”等模式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到转型升级的浪潮之中。书店慢慢发展为综合性的文化场所,成了一些年轻人热衷的社交场所,也因此焕发新的生命力。

③然而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也很明显。不少实体书店在增加自己“颜值”和功能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只“打卡”不读书的游客,导致游客多、读者少,阅读环境嘈杂。有的书店过于侧重商业营销,被吐槽为“饮品店”“杂货铺”,文化传播功能弱化。还有由于缺乏精准的品牌定位,相似的装修风格、相似的咖啡店等,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④笔者认为,莫让书店沦为拍照道具,让“颜值”凸显“内涵”,才是实体书店转型突围的正确姿势。应该说“打卡网红书店”说明人们依旧认同和向往书店独特的文化氛围。有人调侃道:“越缺什么,越晒什么。”处在传播快时代的公众所缺的不再是内容资源,而是阅读时的一份宁静与耐心。人们的浏览行为越来越多,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正因为有许多人还对“慢阅读”保持着敬畏和热爱,才会有这么多年轻人“晒”书店读书照。

⑤如何把来“打卡”的人留下来,发展为关注书与知识本身的读者?通过专业的图书选择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等,让读者和社会建立独特的连接或许才是正确的解题思路。北京一家网红书店的负责人就认为,好的书店必定要有独特的阅读主张,他们推崇并自信于专属自家书店的书单。南京的先锋书店五台山店是一家极不显眼的书店,它无声地存在于一个地下停车场,没有路标的指引,也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林荫绿叶掩映下灰底白字的店面标识。然而它却被一些网民誉为“中国最美的书店”,散发出流光溢彩的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读者。这也足以说明在飞速发展的变化中,人们真正渴求的依然是阅读沉淀后的精神家园。

⑥尽管潮流不断变化,书店的灵魂终究是高质量、高品位的阅读。面对公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突破仅靠新概念、新形象、新范围的叠加是远远不够的,增加受众需求分析、专业服务和文化底蕴,走向深度的融合拓展,在精品文化和大众消费之间寻求平衡,才是网红书店发展的长久之道。

(选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9.7%,较2020年的59.5%增长了0.2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较2020年增长0.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较2020年增长0.1本。可见,再多的“网红”书店也没法使阅读数量有质的突破。实体书店“网红化”并没有使爱书读书的人增多,反而是增加了一大批前来拍照的人,虽然实体书店不是靠卖书而是靠其他业务盈利,如果能长期实现这种盈利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民阅读人数上涨缓慢的情况下,“网红书店”仅满足读者精细化阅读需求,未必是长远之计。阅读人数不增长,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前景都不会乐观,解决根本问题仍在培养“读书人”,而不仅仅是拘泥于书店的形式。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地震预报纳入法律 群测群防停止 不可测论成思路

“如果获得中国地震局哪怕有限的支持,玉树地震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4月27日上午,在北京“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50多位专家几乎一致的认可。此次地震局遭遇质疑始于4月14日。和汶川地震一样,震前地震局没有给出任何预警。地震发生后青海地震局预报部门成立应急预案,对地震的下一步趋势进行研判和会商,正在会商期间,7.1级强震发生。 

随着地震伤亡人数的扩大,网民们对地震局的质疑开始升级。从其基本的职能步步深入到其财政预算的使用。这不是地震局第一次遭遇质疑。汶川地震后,网友在伤痛、震惊之余不无疑惑,质疑、指责地震局的声音甚嚣尘上,不少网友认为是地震局玩忽职守,忽视了震前预兆,甚至怀疑地震局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有意不发出预报。 

曾经的地震局被寄予过厚望,周总理曾亲切嘱托:“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1953年11月,新中国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提出了“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群测群防的地震方针。这一方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地震预防的主导思想。1970年,周恩来委托李四光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1971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1998年,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据介绍,地震局曾经准确预报过20多次地震,尤其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地震局的工作思路和我国地震预报制度,逐渐发生了改变。1997年,《防震减灾法》发布,其中明确规定,地震预报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群测群防的政策基本停止。 

2006年7月,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发表文章称,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陈一文认为,“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为地震不可测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了地震局工作日后的指导思想。”“地震是可测的。1975年海城地震,测出来了。也报出来了;唐山地震时汪成民创造的‘青龙奇迹’,联合国授的奖,能否认吗?还有汶川地震前,耿庆国也提前报给了地震局;汶川地震,钱复业对时间、震级都做了准确的预报,只是定不了地点,但也汇报给地震局了。”中国科学院工程质量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显得很激动。 

“地震局彻底西化,这地震不可测的深层次问题。”地震预测专家任振球这样认为。地震局预测专家汪成民也认为,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辉煌的,曾经是高于世界水平的,现在反过来,要跟国外学,这很不正常。

据陈一文介绍,地震局体系内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出现多大的地震灾害,死了多少人,跟地震局都没有关系,因为地震不可预测。”陈一文进而透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经费支持、现有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的维护、更新与支持,全部被认为是以后某世纪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而不是当代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工作。“而且在地震局系统内所有坚持搞地震预测的人,等于被边缘化了。” 

地震预警汇报流程也被一些网友认为并不科学。据介绍,地震局系统现在的预测流程是,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将监测的数据统一报到省一级地震局,省一级地震局研究后,根据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然后送国家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会商后,再送到地震预报预测中心,地震预报预测中心组织会商后,然后上报中央。 一位网友说,等中央开完会,地震都震完了。面对网友和老专家的质疑,面对记者的提问,中国地震局选择了沉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