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螳螂,又叫“刀螂 ”。泛称螳螂目下的昆虫,目前共计超过 2400种,分布于15科、约430属当中,其中种类数量最多的科为螳螂科。螳螂与蜚蠊目同属于网翅总目中的一员。有些螳螂在外型上与竹节虫(竹节虫目)、蝗虫(直翅目)或是螳蛉(脉翅目)相似,因而易被混淆。多数螳螂为伏击型掠食者,部分种类则会主动追击猎物。一般而言,螳螂的寿命约一年,在一年一世代的种类中,雌螳螂通常于秋季产下卵鞘后死亡,其后代则受卵鞘的保 护以度过冬季。

——360百科

材料二: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是一个女尼,所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高举着的似乎是在祈祷的手臂,其实是最可怕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原形毕露,用它的凶器加以捕杀。它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是专食活的动物的。不仅如此,它还拥有另外一种独特的东西,那便是生长在它的前足上的那对极具杀伤力,并且极富进攻性的冲杀、防御的武器。而它的这种身材和它这对武器之间的差异,简直是太大了,太明显了,真让人 难以相信,它是一种温存与残忍并存的小动物。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不光是很长,还特别的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总之,螳螂的大腿 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

——法布尔《昆虫记》

(1)、上面两则材料都是描写螳螂,请结合材料谈谈它们的语言有何不同。
(2)、对于螳螂,同学们为其制作了“ 昆虫名片 ”,请你仿照示例,从备选昆虫中选取一个,结 合《昆虫记》的阅读经验,制作一张“ 昆虫名片 ”。(介绍在100字左右)

备选昆虫:A.蝉  B.蜣螂  C.萤火虫  D.松毛虫

举一反三
阅读

【材料一】世界读书日海报文案,创意集合!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让我们一起在重温经典海报文案中寻找创作灵感吧!

【材料二】世界读书日: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阅”与“读”不能割裂。“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端厚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这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

如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简单说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要让孩子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可以坚持为孩子们大声朗读,最好是朗读虚构的、有故事情节的、有一定厚度和深度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持续默读,简单的讲就是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一般为10至15分钟,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报纸独立默读。

怎样让阅读的火越烧越旺?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激发兴趣,保持热情;其次是要推荐给孩子有足够魅力的书: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有什么能让孩子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我想是氛围,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我们可以尝试伙伴阅读。先引导孩子去读一本老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由孩子和伙伴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在学习伙伴间形成阅读的氛围。还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现在已经有很多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大闹天宫》《宝莲灯》《汤姆叔叔的小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孩子们都特别喜爱。看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与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选自“语文格”2022年4月23日,有删改)

【材料三】中小学生阅读偏好如何?2021年全国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发布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中小学生阅读现状以及阅诶带给学生的改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语文教育蓝皮书编委会组织开展了“语文教育有发展全国问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于2021年4月进行,以网格问卷的形式开展,来自全国的7341名中小学生参与了“学生问卷调查”。

图1:中小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占比情况

图2:中小学生经常阅读的地点占比情况

(选自搜狐网2022年8月29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可谓地大物博。土地、水、水能、森林、矿产等许多自然资源的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因此,保障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我国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摘编自《地理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①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消费约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70%。能源供应过分依赖煤炭,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大量消费煤炭,特别是以直接燃烧方式消费煤炭,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大气中90%的二氧化硫和70%的烟尘排放是燃煤造成的。另外,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呈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状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渤海湾、北部湾、东海和南海等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则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华北、华中地区,因此“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的局面长期存在。

②核电是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尽管我国已加快了核电发展步伐,但与发达国家核电所处的地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相适应。

(摘编自周乃军、乔旭斌的相关著作)

材料三

①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裂变能,它与火力发电极其相似,只不过核能发电是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换句话说。这台“发电机”不需要传统意义的“燃料”只要裂变材料进行裂变反应,就可以持续运转为我们输出源源不断的电力。

而且,这种以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能量替代矿物燃料的发电方式。不仅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导致温室应的气体,也不会产生火力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甚至没有粉尘污染。

(摘编自《核能是清洁能源吗》,中国能源研究会公众号)

材料四

①4月15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从核电运行、科技创新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核能发展状况。

②《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商运核电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全年新增商运核电机组2台,数量达到55台,额定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全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661小时,核电发电量4334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86%,年度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4亿吨,其中福建、辽宁、海南省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20%,分别为27.3%、23.4%、22.7%。

③2023年,共有33台机组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的综合指数达到满分,满分比例和综合指数平均值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我国在建核电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新开工核电机组5台,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949亿元,创近五年最高水平。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 题。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 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 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 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 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 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 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 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 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 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 年, 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 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 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1000 公斤、1100 公斤。 2020 年 11 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 1500 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 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 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 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 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 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 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基于传统涂层材料和涂装体系,即使采用国外知名涂料公司的材料或通过增加涂膜厚度的方法,已建成的钢结构桥梁,最高设计防护寿命一般也不超过25年。而即将合龙的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采用了自主创新的“石墨烯重防腐涂装体系”,将实现30年超长防腐寿命的突破。

由于纳米级石墨烯的片层结构层层叠加、交错排列,用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可在涂层中形成“迷宫式”屏蔽结构,构成一道屏蔽阻隔。这种屏蔽结构能够有效抑制腐蚀介质的浸润、渗透和扩散,提高涂层的物理阻隔性。同时,还可延长腐蚀介质的渗透扩散路径,从而提高涂层的抗渗透性和使用寿命。

“石墨烯重防腐涂装体系”将为跨海大桥建设带来显著效益。以泉州湾跨海高铁大桥为例,采用“石墨烯重防腐涂装体系”,按照30年的设计涂装寿命,100年内只需涂装4次,可节约投资45%以上,近5000万元。

国产石墨烯新型重防腐涂料的出现就像一场及时雨,不仅改善了国内防腐涂料产品的防腐质量,还填补了国产高端防腐品牌的市场空白。这对于保障海洋装备、海洋工程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服役,促进防腐涂料的产业升级,冲击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提升中国蓝色经济产业建设中的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1年8月4日)

【材料二】

力学特征

石墨烯是已知强度最高的材料之一, 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韧性, 且可以弯曲, 利用氢等离子改性的还原石墨烯也具有非常好的强度

热学特征

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 纯的无缺陷的单层石墨烯的导热系数高达5300W/mK, 是导热系数最高的碳材料

光学特征

石墨烯具有非常良好的光学特征,在较宽波长范围内吸收率约为2.3%,看上去几乎是透明的

光学特征

石墨烯在室温下的载流子迁移率约为15000cm²/(V·s),这一数据超过了硅材料的10倍, 是已知载流子迁移率最高的物质锑化铟(InSb)的两倍以上

(接自“东方财富网” 2021年8月20日)

【材料三】

电化学腐蚀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腐蚀。腐蚀过程中形成了腐蚀电池,产生了腐蚀电流,所以金属腐蚀实际上是一个短路的原电池反应,金属作为阳极失去电子,电解液作为阴极得到电子,整个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列属于阳极和阴极反应,是金属腐蚀的主要类型。

普通的树脂涂层抵御划痕的能力较差,石墨烯的掺入使得复合涂层具有优异的弹性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增强了复合涂层的硬度,在磨损过程中,石墨烯形成了滑移层且摩擦热被迅速转移散发,因此增强了涂层的耐磨性,石墨烯树脂复合涂层可持久避免涂层出现局部破损,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

当防腐涂层出现局部破损时,由于石墨烯的引入赋予涂层优良的导电性,可将阳极反应的电子传输至涂料表面使得阴极反应在涂层表面发生,因此阴极反应生成的OH-与阳极反应生成的Fe3+不能接触反应,随着Fe3+的累积,阳极反应将受到抑制,从而达到抑制腐蚀的效果。

通过添加锌粉或铝粉在防腐涂料中,使活性锌(铝)作为腐蚀反应的阳极,保护作为阴极的金属基体,但是锌粉的使用量非常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且大量的锌存在会增大涂层孔隙率,降低防腐效果。通过掺入导电石墨烯,使其作为涂层中锌颗粒的导电桥梁,提升锌的利用率,促进牺牲阳极的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摘自“中商情报网” 2021年8月17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