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监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笔记一】

“未识广州,先闻西关。”承载着老广州历史和文化精髓的“西关”,是广州荔湾区最老旧的城市区域。西关包含了历史建筑、传统习俗、老字号商铺等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南粤岭南文化大放异彩的地方。

在西关,有一条闻名远近的“上下九”步行街,曾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那保留了众多百年骑楼、本地老字号商铺的老街恩宁路,是广州首条非遗主题街,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描写的正是西关美景。行走西关,你会被这里青砖、灰塑、满洲窗、趟栊门等独属于西关的骑楼所吸引,你也会因这里的艇仔粥、咸煎饼、布拉肠、马蹄糕等独属于西关的小食而垂涎。这里承载着“老广”的记忆,这里传唱着岭南文化魅力……

【笔记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两年前,总书记在永庆坊考察时,就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绣”好记忆,帮人们留住乡愁。

(1)、请简要概括两则笔记的内容。
(2)、请选择一项西关文化遗产,拟定一条保护和传承西关文化的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之所以后来会演变为传统节日,与寒食节有直接关系。《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一直到宋代,《梦粱录》中仍记载道:“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古时还有寒食禁火、清明生新火的习俗——寒食禁火祭墓,清明新火踏青,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两者在文化内涵上有密切联系,时间上也紧密相连。与清明密切相关的,还有三月三上巳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述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便是上巳踏青、携酒出游的场景。
       一般认为,正是在唐代,清明、寒食、上巳完成了整合,逐渐统一在了一个节日里,元稹《寒食日》中提及“今年寒食好风浪,此日一家同出游”,可见,寒食与清明、上巳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明清之后,寒食与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5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北京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河北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山西的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辽宁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目前,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公布,共计277处。这些纪念设施,对于人们缅怀忠烈、追思英雄,具有重要的教育纪念意义。
       ②一年一清明,一岁一哀思。2023年清明时节,来到烈士纪念地,肃立默哀,鞠躬致敬,敬献花束,是不少人的郑重选择。铭记历史、汲取精神,我们在抚今追昔中更加坚定了奋斗意志。
       ③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常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缅怀英烈,是学习传承他们身上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的过程;缅怀英烈,也是从精神的高度出发,洗礼我们的精神世界,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过程。精神的伟力,总是催人奋进,让无数人有动力、有激情争做英雄群体中的一员。惟其如此,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生生不息,我们的信仰光芒才能光辉闪耀。
       ④当前,我们不仅要用实际行动,做到铭记英雄、荣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更要真实地、真挚地讲好英雄故事。让英雄事迹点燃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这是我们现在缅怀英烈应有的意义,也是我们继承英雄意志应有的真诚。
       ⑤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的征程上。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不少挑战和风险,需要跨过一个个坎、超过一道道沟。我们也要像英烈们一样去奋斗、像英雄们一样去搏击,为属于我们的事业不断拓宽那条人间正道。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5日,有删改)
   【材料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杭州亚运会激战正酣,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勇攀高峰,赛场下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热情持续高涨。10月5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刘国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蓬勃开展、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作用显著、意义深远。

②杭州亚运会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国际性综合体育盛事。让全民共享亚运成果,是杭州亚运会秉持的理念。在亚运风潮带动下,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运动,让广大儿童青少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体育项目和运动知识,亲身体验运动的乐趣。校园内,很多学校将学校体育与亚运会结合起来,普及体育运动知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校园外,各级政府部门也为孩子们搭建起更多了解亚运、参与亚运的平台。在今年全国青少年儿童体育文化季上,千余名青少年在杭州、郑州、重庆等地同步展开角逐。不仅将体育精神传播给青少年,还将亚运氛围带到孩子们身边。

材料二:

①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切的学问,都要向着人民的幸福瞄准。”进行体育教育,当然也要以孩子的幸福为最终目标,孩子在学体育时体会到幸福,自然愿意自主学习。要让孩子在体育教育中体会幸福,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体育不只是身体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即一方面让孩子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团结一致带来的力量,拥有团队精神;一方面让孩子在体育比赛中学会坦然地面对失败,更注重体育运动的过程,懂得汲取经验,去更好地迎接下一次挑战。其次,要有效把握教育,让体育变成一种爱好。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体育爱好,有的孩子喜欢竞技性强的篮球、足球,有的孩子喜欢审美性强的舞蹈、体操,还有的孩子喜欢挑战性强的攀岩、滑雪。在教学的一开始,就会挖掘并培养孩子的体育爱好,让兴趣形成志趣,只有孩子真正爱体育,才能在体育中体会幸福,进而养成良好的人格和品性。

②家、校、社合力共绘体育育人蓝图,“合力”是重中之重。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体育育人的道路上,家庭、学校、社会不是“单打独斗”,而要“合力克敌”。倘若父母持有“体育无用”的理念,学校对学生的体育学科考察松弛懈怠,社会上的运动健身观念淡薄,对体育活动缺乏热情,那么体育事业的发展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社会提供的丰富资源、家庭的悉心教导、学校高质量的培育,都是体育育人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发力格外重要。

材料三:

①专业人士提醒,上体育课时,舒适的运动装备必不可少,课前要让孩子穿着合适的运动鞋和运动服,合理的运动装备也能更好地提升运动乐趣。

②此外,热身活动一定要认真做,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拉伤和其他运动损伤,运动后也应该进行拉伸,提高运动收益。在运动前1小时不要饮食,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水,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刻大口喝水,吹风扇等。要注意少量多次饮水。

③如果体育课当天身体感到不适,要及时告知老师,出现任何“危险信号”,如气促、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异常、冒冷汗、胸或背痛等,应该立即停止锻炼,向教师、教练报告情况,在得到专业医务人员的诊治之前,不要重新开始锻炼活动。

④专家表示,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已成年的大学生,只要科学地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就能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节选自:习近平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主旨讲话)

材料二:

图:2013-2020年海外汉语学习人数(单位:亿人)(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三类赛事中最早举办的,自2002年开展,至今已经是第20届了。20年来,“汉语桥”大赛已成为各国学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被誉为国际中文教育界的“奥林匹克”,成为了一座连接世界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2022年“汉语桥”英国“中文培优”项目学生夏令营开幕式日前在线上成功举行。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希望英国学生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过去、读懂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在合适的时候到中国实地感受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

英国教育部学校事务部长罗宾·沃克在致辞中表示,学习中文不但能够让英国的青少年拓展眼界,获得就业优势,还能让两国人民结为合作伙伴,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中文培优”项目旨在2023年前培养9000名能够熟练使用中文的英国中学生。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环节,“汉语桥”中文培优夏令营每年组织掌握一定中文基础的英国学生进行集中研修。去年该活动首次以线上形式举办,反响良好,今年继续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活动。

(选自: 中国日报2022年7月《“汉语桥”英国“中文培优”项目学生在线夏令营正式启动》)

材料三:

近年来,在文物传播领域,3D数字动画技术,VR、AR等技术的运用,激活沉睡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更多样、更迅捷地传播开来。用高科技手段,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人们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在网络“展示”,在云端“漫游”,与文化长谈,我们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非遗在保持技艺传承的前提下,改进产品设计,既有传统根基,也有当代面貌,让“旧艺”穿上了“新衣”。千年敦煌壁画化为足尖芭蕾,广东非遗“醒狮”打造热门动漫IP……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因为不断汇入新元素,所以才能奔流向海、前程远大。把传统与现代结合,给了文化生命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时代的大幕开启,呼之欲出的是饱含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看似“逆向”的新一代,恰恰展露“顺势”的新潮流。从参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登上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从展示雪后初霁的故宫院墙,到参与华美惊艳的“唐宫夜宴”表演……“国风热”“国潮热”激发青年一代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选自:央视新闻2023年4月19日《好评中国丨融通古今,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

阅读

材料一(现代诗诗论)

    一般来说,我们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诗歌的表现形式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造成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在形式上和谐呼应。

   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表意更为新颖别致。诗歌的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道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材料二(现代诗赏析)

中国结

余光中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我的回答是苦笑/你的年纪太小了,太小/你的红丝线不够长/怎能把我的童年/遥远的童年啊缭绕/也太细了,太细/那样深厚的记忆/你怎么能缚得牢?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我的回答是摇头/说不出是什么东西/梗在喉头跟心头/这结啊已经够紧的了/我要的只是放松/却不知该怎么下手/线太多,太乱了/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纵观余光中咏史怀古、咏古文物以及故国风物为题材的诗作,不难看出贯穿其始终的一个巨大情结——中国结。中国结就是中国情结,所谓情结,是指深层次的情感纽结。余光中有两首以《中国结》为题的诗作。余光中诗文选集中,有一本就以“中国结”命集。可以说,中国情结是余光中诗作的精魂。

   余光中曾说:“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扎根在那片厚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滚滚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透过余先生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海外文化人的殷殷家国之情。

材料三(现代诗阅读调查)

材料四(现代诗活动)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等一些特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朦胧诗派以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芒克、牧野等为代表诗人。

阅读“手机依赖症”相关材料,完成下题

【事件回放】

今年高考前,南京考生小李跟家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原来父母担心影响考试,5月就没收了他的手机,可是已用惯手机的小李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和焦躁不安,甚至动辄跟家人吵架,并声称没有手机就不参加高考。

【调查统计】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表示,小李这种状况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现在患上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患者”来寻求帮助。

(摘自互联网)

【调查统计】

某调查机构对我国某市上班族和学生族使用手机情况调查表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

比例

依赖手机的原因

比例 

1小时以下

19.23%

通信需要

21.15% 

1到2小时

21.15%

放松需要

42.31% 

3到5小时

44.23%

上网查资料

19.23%

5小时以上

15.38%

生活无聊空虚

17.31%

【网友声音】

①安娜:饭菜上桌前,捧着手机边娱乐边等待;上桌后,不是拿起筷子一尝美味,而是先拿起手机拍照传微博;吃饭时,一只手动筷子一只手按着手机键盘。一桌人都对着手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现在的饭桌已经被手机“绑架”了。

②木棉:没手机时,我还能记住重要的人的电话号码、生日等,现在,完全记不住了,全靠手机来记,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淘宝、游戏?没事儿的时候就想掏出来看看,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而原本计划在现实中要做的事却一件也没干。

③向日葵: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模手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上班也没啥心思,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看看时间,而且还时不时着下有没有短信、未接来电什么的?

④野百合: 最近手机玩得太多了,感觉视力、记忆力大不如前,有些时候甚至感觉头晕、头痛。

⑤北方的狼:回家后,我一般都在网上,时尚、QQ、论坛、游戏?整天都与电脑面对面,工作是如此,娱乐更是如此。电脑逐渐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我不再迷恋外面的世界,也无心与朋友聚会了。不能想象,没有电脑的日子将会怎样度过?

(摘自互联网)

【专家观点】

①中国人平均每天要花158分钟在手机上,远超全球平均值的117分钟,中国人每天模手机150次,除睡觉的八个多小时,平均每小时摸手机10次。这太可怕了。

—王忠武

②手机上瘾的人要学习如何“数字节食”,合理使用手机,把视线转移到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适当地强迫自己远离手机。

—都加凡

③“手机依赖症”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消除并根治“手机依赖症”带来的弊病,需要来自包括媒体报道、社区宣传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

—鲁春晓

④智能手机厂商要尽到社会责任,比如在手机说明书的醒目位置,指出过度使用手机可能造成的危害。

—毕爱红

⑤现代的人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长期下去,不利于健康。

—孔屏

(摘自互联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