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郴州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文学作品阅读

人在旗在

张品成

①秦千起知道那晚的事不是梦,但娘非说那是他做了一个梦。

②“爷回过。”秦千起说。娘吓了一跳:“哎呀!你没睡?”“娘,我看见爷了。”“你做梦了,你梦到你爷了?”“娘,不是梦,是我看见你和爷在堂屋里说话。爷给你一个油布包……”“没有的事。”“娘,我听到【A】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片布拼了……人在旗在!”

③“没的事嘛!”娘有些急了。“伢仔,万万不能对人说。就是梦也不能对人说,说了要被杀头的。”

④自那以后,秦千起真的常常梦见爷,梦见那个油布包。他经常在屋里到处翻找,就是没找到那个油布包,但他坚信那包包一定在家里。他想,那油布包在,爷就一定会回来。

⑤有一天秦千起憋不住了,问娘:“爷去哪里了?”娘说:“去了该去的地方。”娘抹着眼睛。秦千起问娘:“你老抹眼睛干吗?”“松明子火燃了烟大。”娘弄熄了松明火说,“睡哩!睡!”

⑥日子越发艰难,娘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秦千起小小年纪就下田劳作。苦煎苦熬的日子又过了几年,娘病了,身体每况愈下。那天娘的气更虚了,游丝样从灰白的两唇缝隙里进出。

⑦娘费力地朝秦千起招着手,他就到了娘床边。娘指了指屋梁。秦千起搬来梯子,小心地爬上去。他抠出石头,伸手摸到那油布包包了。他取出来在手里掂了掂,感觉不像是银洋,更不是金银。是票子哩。他想。

⑧秦千起小心地把那包东西递到娘的面前。娘说:“伢仔,你打开!”他小心地打开油布包,没银洋、金子,也没票子,是一块红布。他对娘说:“是块红布。”娘说:“那块红布,你爷说那是他命根子。”“命根子?”娘说:“他们四个人,被仇人追杀。你爷他们要分散走。领头的把一面旗裁成四块,说人在旗在。只要活着旗就在,谁也不能死。等有一天大家拼旗,不能让旗少了一角。”秦千起点着头,似乎明白了。

⑨“娘怕是等不到你爷回来的那一天了。等有一天,【B】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秦千起点头说:“娘你放心!儿在东西在。”娘笑着闭上了眼……秦千起埋了娘,在娘的坟前埋了几块大石头,他把油布包藏到石缝里。秦千起对着娘的坟磕三个响头,扭头走了。

⑩秦千起去了码头做苦力。有一天,码头的人谈论山外的时事,说当年的红军要回来了。他想,等了那么多年,我爷要回来了。

⑪半月后,果然远远听到隆隆炮声。随后有队伍从水路、陆路来到镇子上,是支大军。他们在城隍庙前场坪上做演讲。

⑫秦千起在城隍庙见穿军装的人就问:“你见到秦高丰没有?”好些人都摇头,有个人让他登记下爷的名字、年龄和籍贯什么的,说可以帮着找。

⑬过了几天,秦千起听到敲门声,飞快打开门。不是爷,是三个穿军装的陌生男人。一个男人问:“你来找过秦高丰?”“嗯!他是我爷,我爷十五年前跟红军走了……你们进屋,你们屋里坐。”三个男人进了屋。

⑭“我爷跟我娘说,他一定会回来的,可是我娘没等到这一天。”三个男人站在那好不自在,他们眼看别处,搓着巴掌。“我爷呢?”秦千起问。那个领头的男人说:“秦高丰同志当年为掩护大家牺牲了。”秦千起“哦”了声,很轻。“他是人民英雄,革命烈士,他是好样的。”“哦,哦。”秦千起轻轻地应了两声,他想起娘死前的嘱咐:“【B】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娘的话由远处飘来。

⑮“我带你们去!”那三个男人跟到坟前。秦千起站在娘的坟前,对着坟说:“爷队伍上的人回了,爷没回,我就照你说的把东西交给他们。”说着秦千起挪动坟前那几块石头。

⑯秦千起把那油布包取出来交到高个男人手里,高个男人小心地打开纸包。秦千起说:“那年……就是我五岁那年,夜里睡着睡着不见了娘,娘半夜关了门在堂屋里说话,【A】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块布拼了……人在旗在!”三个男人眼睛湿了,点着头。

⑰男人说:“你爷秦高丰同志说得对!人在旗在!”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同样的一块红布。另两个男人也掏出留存完好的两块红布。他们把四块红布拼到一起,那面红旗,完好无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18期,有删改)

(1)、小说原题为《人在旗在》,但有的网站在转载时改成了《油布包》,你觉得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2)、以秦高丰为叙事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填写下面的表格。

(3)、揣摩下列语句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传递出的人物的心理。

①娘说:“去了该去的地方。”娘抹着眼睛。

②三个男人站在那好不自在,他们眼看别处,搓着巴掌。

(4)、下图是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你认为本文能不能编入这个单元?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要阐述。

第四单元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趟过门前一条河

何荣芳

       ①门前本没有河,今年梅雨季节老天太任性,硬是把一条宽阔的街道变成了一条汪洋大河。

       ②老林下了大夜班,骑了电瓶车驶到厂门口就吓了一大跳。马路上的积水就像放了学的孩子,你追我赶地跳跃着奔远。他就知道住在老城区的娟子一定被困住了。

       ③娟子是他的前妻,既任性又没有主见。两年前因为老林把一笔存款当肉包子砸在股市了,她就整天地吵,吵着吵着就离了婚。

       ④老林一手举着雨伞,一手拎着衣摆,在齐大腿的水中摸索着。

       ⑤他收了伞,湿漉漉地站在6幢一单元的楼梯口,使劲地甩着伞上的雨珠。

       ⑥102室的门拉开一道缝,伸出娟子乱蓬蓬的脑袋。一看是老林,她就去推门,老林赶紧伸出一只脚挡住了要关的门。他看见娟子一脸的倦容,关切地问:“风湿又犯了?”

       ⑦娟子垂下眼睑,一副要哭的样子。

       ⑧“我来接你出去,还有几天雨哩,你住这里不方便。”

       ⑨娟子手上便不再使劲,门豁然开了。“进来吧。”娟子说。

       ⑩老林看着自己的脚,不进,他知道娟子有洁癖。“你收拾几件换洗的衣服吧,你去你妹妹家也行,去旅馆也行。如果愿意去我那里,我就去厂里住几天宿舍。”

       ⑪娟子杵在那里不动,好像在生老天的气。老林软语哄道:“你就快点吧,我这里都在打哆嗦了呢。”娟子瞥一眼他紧贴在腿上的湿裤子,立即进卧室去了,不一会儿就背出一只鼓囊囊的包,头发也梳得光光溜溜。

       ⑫关了门,娟子就犹犹豫豫的:“带上陈嫂吧,她一个人怪可怜的。”

       ⑬老林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呵呵笑了两声,笑得很干巴。娟子担心老林还没有原谅陈嫂,陈嫂当初可没少往娟子的耳朵吹阴风,要不,娟子也不会吵得那么厉害。娟子偷偷瞟一眼老林,见他眼角眯起一叠细纹,就放心地去敲101的门。

      ⑭101的门开了,露出陈嫂一张核桃似的脸。看见老林,她想缩回已来不及,只好尴尬地冲老林笑笑:“来了?”

      ⑮“来看看。”

      ⑯“这雨下的……”陈嫂发愁地看着外面的雨帘。

      ⑰“听预报说,还有几天这样的大雨呢。你怎么还不搬呢?”

      ⑱“搬到哪里去?小狗日的翅膀硬了,飞了,哪里还管我的死活?”陈嫂嘴上抱怨着,脸上的沟壑里流淌着无奈。

      ⑲“我们一道吧,去他那里住几天再说。”娟子朝老林努努嘴。

      ⑳陈嫂眼睛亮了一下,立即又暗了,像萤火虫躲进了草丛里。

     “你和娟子到我那里住几天吧。没事。”老林朝陈嫂笑着,笑容干干净净。

     娟子和陈嫂跟在老林身后走进了雨帘里。走到街河边,老林在娟子面前弯下身子,把宽阔的脊背亮到她面前。娟子怔了怔,很温顺地趴了上去。一个警察立即走过去来,向陈嫂伸出一只壮实的胳膊。

    老林背着娟子过河慢慢地趟着水,好像背着一件瓷器。娟子趴在他背上,撑着伞。雨点砸在伞上,嘭嘭有声,行板如歌。雨点打在水面上,激起一朵一朵的水泡泡,水面上便浮了一层白莲花。

     后来,有“雨点”滑落到老林的颈脖里,暖暖的。

                                                                                                                                                             (选自2016年34期 《短篇小说》  有删改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惊诧于陕北窑洞

    ①去延安,看见陕北窑洞的气派,甚是惊奇。

    ②陕北的窑洞居然从旮旮旯旯、坡坡坎坎的幽僻角落里强悍地钻腾出来,安安稳稳、大大落落地蹲居于宽展平整的地面上来了。而且蹲居得那么凝重、雄健,一样地背北面南,一样地高门深院,或陈列路畔,或散落田间,或垒立山脚,一律高擎了深邃的巨眼。广漠荒凉的陕北高原经它这么凝神一瞧,山水田园万种风情就一下子滚滚滔滔翻涌开来了。

    ③在一个春日既久,春意未足的天气里,从直罗东下至黄陵,又从黄陵北上经洛川、富县、甘泉到延安。千里路上,陕北的窑洞一座座、一排排、一层层,随了高原的起伏,如潮汐一般从眼前不断涌起,一次次将我从懵懂迷惘中唤醒,我的心不由得随它而起伏而澎湃。兰州市的设计者,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先生曾呼吁“为寒窑召唤春天”——这陕北的窑洞,莫非就是他头脑里一个远年的样板?哦,窑洞走向了阳光,春天走进了窑洞。一场山遥水远的巨大变迁,竟然在这里隆重而又静穆地呈现,使我一想到这里,就感到一股莫名的惊恐了。

    ④是的,陕北的窑洞,虽是一副古旧姿态,但在技术上却早已走过了挖掘的时代,达到了一种纯粹意义的搭建了。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技术达到的程度下,摆脱沟沟坎坎的昏沉,缩短粱粱峁峁的迂曲,把一个个家庭呈现得一派光亮平坦,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陕北的窑洞里是有春天的。可是,既为搭建,却又终究没有走向轻巧、圆通,甚或精微。仍要固守一方土石的阵地,操行一套古老单一的陈式,不肯多行一步。它具有了原始抛挖难以企及的那份敞迭、规整、雍容、挺拔,却没有什么娇气,依旧心平气和地袭染了那身粗犷、憨朴、蛮拙和土里土气。

    ⑤将山里的大块的石料采运一些过来,抛平凿正了垒砌上去,石料得来不易,砌上正面已够气派了,后背蹲靠在土坎下吧,剩下两边挨不着谁就用黄土板筑了,内里是土坯箍起的窑筒。崖面石膏而坚固,拱门敞大而亮堂,通体却是一个敦实的土台子。乍一看去就要疑心它并非筑物,而是将哪座山切下一块来放在面前了。就是不讲究多少装饰,不崇尚繁琐的技艺,躬下的身子立起来,也还是一个原始的姿势。

    ⑥陕北窑洞对于黄土本体的某种别离和超越,使我觉得家乡窑洞一头扎进黄土深处的做法很是古老。然而联想到渭水之滨巍然耸立的西安古城、无定河畔统万城的残垣断壁,又觉着陕北窑洞的古老了。从家乡土窑洞到陕北的箍窑洞,再到古城堡的宏阔门洞;从抛挖旋挂到砌箍夯筑,再到砖包土筑。其间,技艺的断与续,筑物的陈与潜一定有许多难以说清的瓜葛。我想南北两座兴废古城的十万劳工中一定就有不少来自陕北的土工和泥瓦匠,古城的巍巍城郭凝聚了他们的智慧也提升了他们的技艺。他们的汇聚造就了圣朝大气象,他们的离散也一定兹生了无数民间小支脉,这聚与散是何等宏伟壮观而又余韵悠长!

    ⑦古老的城池大多已经废弛,或有尚存,也不过做了文物供人游览谈说去了,陕北的窑洞却在僻远的乡野悄然漫延,融入民间众生的生活常态。成为常态,便庸懒、世俗,粗鲁而且顽固。我想陕北窑洞,与家乡窑洞潜身于黄土深处,仰张了鼻吸和嘴巴,企图有所探寻的架式相比,只不过是打了一个含蓄的欠身而已。欠起的身子那么凝重、雄健,可是刚吐一口豪气就呆愕了。天风漫漫,高原奔突,一声凄厉喑哑的秦腔划空而过,眼前田园漫漶,幽影踔跃,恍惚之际,周身如遭电击一般忽拉拉烟水散尽,它挣扎7一下就沉潜了。沉潜于特定之方域,随成独到之风情。

    ⑧当然,人类对于黄土的剥离与超越从未停止。一路地看过去,似乎与现如今的许多东西一样,陕北高原的古老生态也在迅速改变。钢筋水泥的平房和小楼纷纷于大陌通衢之间醒目地崛起,俨然一派新媳妇当家的气势,古老的窑洞犹如年老的婆婆,只能识尽眼色之后悄悄地退居于边隅。一幕传统的家庭悲喜剧正在陕北大舞台上静穆地上演。也许,陕北窑洞仍然走不出南北两处兴废古城的命运循环,然而毕竟有一种现实留存的可能在。也就正巧看见一座城市的山脚显著地建起了伟岸的陕北窑洞群,是为文博之用,亦然供人观瞻评说。然而广袤的黄土地上,许许多多更为古老而原生的家园形态的消亡,恐怕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情了。这不禁让人一边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而感到庆幸,一边又不由地生出无限深沉的家园情愫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世袭伯爵。两岁丧母,九岁逝父,在伯母的照料和家庭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长大。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中当一名下级军官。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孤独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而又孤独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1864年,托尔斯泰的20多篇中、短篇小说,已经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世匠。《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罗曼·罗兰说 , 《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从1873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在作品中,孤独而内省的托尔斯泰将聂赫留道夫塑造为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的形象。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回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他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

    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他维护农民权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实现平民化夙愿,孤独的他曾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在第三次出走的时候,因为不幸患上肺炎,出走10天后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

    1910年,最后一次出走的托尔斯泰被送回雅斯纳亚-波良纳,因为生于兹葬于兹,这个庄园被称作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墓地”。百年来,墓冢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朝拜者。说是坟墓,其实外表看起来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前面没有墓碑,更无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的这个名字都见不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充满深情地赞许托翁的墓地,那是“人间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温暖的坟墓”。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韩显阳,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永磁磁浮空轨列车是这样"飞"起来的

魏依晨 张英贤

①一列红白相间的磁浮列车缓缓升空,乘客坐在空轨列车中,透过车窗俯瞰热闹繁华的城市。车轨在上,列车在下,这条看似“镜像”翻转后的列车运行,并非科幻作品中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②近日,世界首列永磁磁浮空轨“兴国号”在江西成功首发。在这条工程实验线上,空轨车辆悬浮运行,酷炫的技术为未来交通发展带来了无限遐想。

③磁浮列车公众其实并不陌生,它被称为21世纪理想的超级特别快车。

④目前,国内在建空轨项目均采用轮式空轨列车,与传统轮式空轨列车相比,永磁磁悬浮列车则完全不依靠橡胶轮子行驶,永久磁铁与轨道相斥并在槽口中线保持悬浮状态。依靠磁铁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特性,“兴国号”空轨列车就是在“磁性”中“飞”起来的。

⑤让永磁磁浮空轨“飞”起来,核心在于永磁磁浮模块。该空轨首次使用稀土材料制作永磁体和永磁轨道。依托源自稀土永磁材料的特殊性能——斥力,在不需要额外通电,不需要额外其他的辅助设备条件下,空轨列车结合电磁导向实现零摩擦,仅需电机驱动即可运行。

⑥“兴国号”是永磁磁浮技术与单轨技术的完美结合,其“飞”起来还需依托智能定位与通信信号系统、轨道支撑与供电系统、运行控制与安全保障系统等功能模块。

⑦永磁磁浮空轨项目是继常导磁浮、超导磁浮之后,发展的又一种新型轨道交通模式,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⑧地铁、高铁等交通工具已经融入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未来,随着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升级,永磁磁浮空轨或将成为未来交通的重要一环。不过,这种先进的技术能否带来足够安全感呢?

⑨其实,公众完全没必要担心,因为安全问题在永磁磁浮空轨列车的前期设计中就已有了充分考虑。比如,采用了封闭箱梁包裹走行系统,轿厢悬挂在走行系统之下,列车不会出轨。一旦列车出现故障,通过类似于高层建筑救援的弹性管道,乘客可在第一时间内离开列车逃生。车与车之间通过通信实现智能控制和运行调度,从根本上避免了追尾的发生。如果一节车厢内发生火灾,并不会波及整车,因为厢体采用了阻燃材料,具有很强的防火功能。

⑩实际上,与地铁等交通工具相比,永磁磁浮空轨虽然是“新生代”,但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⑪永磁磁浮空轨具有多级防护、多层安全保障系统,即便是对于恶劣的天气和恶劣的环境,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⑫永磁磁浮空轨具有非接触、悬浮运行的特点,爬坡能力更强、转弯半径小、噪音低,也更为节能环保,而相较于常导磁浮交通,永磁磁浮空轨具有静态磁场、“零功率”悬浮的特点,无磁污染优势明显。这些特点让永磁磁浮空轨不仅适用于城市、景区等常规环境,还能适合沿江、高寒、荒漠等困难地域环境,并可与地铁、轻轨互为补充。

⑬永磁磁浮空轨外部环境协调性强,由于是悬挂式的结构,所以具有独立式的路权。永磁磁浮空轨还是爬坡小能手,地铁的爬坡能力为千分之四十,而永磁磁浮空轨的爬坡能力则达到千分之一百。最为关键的是,永磁磁浮空轨建设工期短,且造价更低。

(刊载于2022年8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