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质量监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

醉人家乡茶

朱小平

家乡人生性热情好客,来者皆是客。进屋落座先请喝茶。小时候常喝的茶,是渔村人俗称的“粗茶”。几片枯梨树叶扔进煮饭用的大铁锅,舀几瓢清澈的湖水,煮至沸腾,灌入包壶冷却后,倒在碗内,端起咕噜咕噜大口喝,止渴生津。

那梨树叶的味道,没有茶叶的苦涩与回甘,却有茶的色和香。热煮后的梨树叶,依旧如干枯时大小,只是不再漂浮水面。它渐渐变得温软,反而不易糜碎,然后慢慢沉潜水底。所以,当包壶内嘴流出或流不出梨树叶时,就表示茶水快见底了。奶奶便又开始洗锅生火烧茶了。

那盛茶水的包壶,长得很像瓦缸酒坛,外表光滑内壁粗糙,两头小腰间圆鼓,搭碗遮灰的壶口外沿,多长了两个提耳和一只斜溜长嘴。我急着去捕知了玩耍,听见爷爷在“双抢"稻田里喊我送茶,抱起半包壶热茶就冲出灶门,想着尽快完成任务,没走几步,肚子烫得火燎火烧,我放下包壶,摇了半壶凉井水灌满,热量迅速散去,自以为闷了一葫芦的智谋,可以流露出来了,哪知倒入爷爷白瓷碗的茶,成了淡墨水。他也许是太信任我了,也许是流失了太多汗水太干渴了,来不及细察茶碗,仰头一口,瞬间吐出满嘴地下井水的铁腥味:“小丫头,待人的茶酒,都掺不得假,就像田土里不浇灌真实的汗水,长不出好庄稼。”

这之后,我不去捕知了玩了,开始学着帮奶奶添柴观火,听水响烧茶。奶奶告诉我:开水不响,响水未开。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奶奶一年四季的茶水烧不停,我哪能有空闲去想"求成再说这成功之路,有时也靠碰气 , 在你班失的路途,有能否碰到感指引你回归正道的贵人。

过路问路的阳生人,羞涩着不肯进屋,奶奶都要拉到台阶递上一碗茶,多年以后,我读苏东坡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猜想他当年喝醉酒后,路长日高人渴漫思茶,在徐州那户“野人家”喝到的茶,是否就是喝的类似我家乡的梨树叶茶?这种茶制作简易,又不费钱费力,旧时普通百姓人家常喝。早先的渔村,家家户户都会煮。

我的家乡,还有一种地方特色茶——芝麻豆子姜盐茶。炒熟的白芝麻黄豆子、腌过盐的干老姜、绿茶叶,合一起,冲入新出锅的沸水,泡在收口碗中片刻,一口气吹拂掉袅袅升腾的热气,碗面清晰呈现一幅圆满的茶水彩画:黄的光明、白的纯洁、绿的活力。我每回喝姜盐茶,定要用一个比碗的容量还大的搪瓷缸,喝掉姜的辣盐的成,最后还要把缸倒扣在嘴鼻上,缸底那丁点芝麻豆子香气也跑不掉。

节日里或遇上有重要客人来时,家乡人则煮蛋茶招待。平时家里母鸡下的蛋,自己不舍得吃,凑在一起等待贵客。蛋茶有讲究,比如煮荷包蛋茶,蛋数只能为单,一个显得主家小气,二个忌讳双数,三个正好饱,五个会吃得太撑。我问过奶奶:“为什么一定要是单数?”

她讲荷包蛋茶,是老中医开的补品处方。处方在我们当地又称“单方”.“独一无二”,既体现了主家对客人的重视,同时还让客人感受到自己的珍贵和主家的大方慷慨,独一举而三得。一碗荷包蛋茶,包含着身体与精神的两层营养。

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甜酒冲蛋茶。甜酒的糖味,加上丝滑的蛋花,再配上红枣枸杞的鲜色诱惑,简直叫我管不住嘴。奶奶忘了提醒我不要贪婪,竟把她的那一碗也省给我喝了,结果我真的喝醉了,浑身灼热难耐,头昏脑涨,迷迷糊糊搞不清方向,趺跌撞撞偏离了家乡。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3月14日,有改)

(1)、【阅读·理解】本文标题为“醉人家乡茶”,下面不属于作者写的一种茶是(   )
A、梨树叶茶 B、芝麻豆子姜盐茶 C、蛋茶 D、绿宝石茶
(2)、【品味·鉴赏】本文作者娴熟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对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起到很好的作用。请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
(3)、【思考·探究】文章结尾“结果我真的喝醉了,浑身灼热难耐,头昏脑涨,迷迷糊糊搞不清方向,跌跌撞撞偏离了家乡",作者真的醉了吗?同学们有了下面的讨论。

小文:我认为作者是真的醉了。①,所以是真的喝醉了。

小语:我不是这样认为的,作者虽年纪小、又贪杯,但甜酒冲蛋茶是“我”常喝的茶,不至于真的醉了,此时的作者更多的是被眼前的美“茶”和温馨的氛围所感染,是心醉了,是一种陶醉。

小优:我认为作者似醉非醉,她只是借“醉”来抒发对自己“跌跌撞控偏离了家乡”的一种②之情。

(4)、【比较·综合】本文在构思和写作手法上与吴伯箫的《灯笼》多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链接材料: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吴伯箫《灯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站在山脚下的人

    27岁时,他从牧师转行去当画家,深信自己会在绘画艺术上有所成就。

    一天,他拿着自己的几幅临摹画作,去巴黎向一位知名的画家求教,希望他能指点一二。可一连去了好多次,对方都以他的作品太稚嫩,根本不具备绘画天赋为由拒绝给他指导,甚至连面都懒得见。

    无奈之下,他只好守在这位画家的院门口,希望能在他出门时拦住他。

    一天,画家果然被他等到了,“我对您的才华仰慕已久,请您务必花几分钟时间,指点一下我的作品。好吗?”说完,他便将自己的画双手奉上。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画家不但没有伸手去接画,反而以无比轻蔑的语气说道:“让我去看一个无名小卒的画,除了浪费我的时间外,没有任何意义。”

    对方的话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但他还是稳了稳情绪,然后微笑着说道:“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一座高山,那么现在的您无疑是站在山顶的那个人,而我则毫无疑问是站在山脚的那个,您若是朝下看我,自然觉得我渺小得如同一只蚂蚁。”

    大画家听后哈哈大笑:“既然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知趣地离我远一点!”

    他点了点头:“从下一刻起,我便会离您远远的。可是,难道您就不想知道山脚下的人看山上的人是怎样的感觉吗?”

    “什么感觉?高山仰止?”大画家得意地反问。

    “不,我在山脚朝上看您,同样也觉得您渺小无比。”他淡淡地答道。

    就在那位画家惊愕不已时,他接着说道:“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不是吗?”

    后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不错,他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文森特·梵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的十二封信

    2015年,旭子和老师想要做一次横贯中国东西的“特殊”音乐采风——从上海到新疆阿勒泰,全程4300多公里,不带任何现代通信工具,随身带的仅有基本的录音和摄影设备。

    平时他几乎不与父母联系,好像他从离家读书开始,就一个人自由惯了。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他才会回一次家。

    但这次毕竟不同寻常,可能会有大半年的时间与外界“失联”,他还是要提前和父母说一声。电话那一头的母亲和以往任何一次通话时一样平静,只是在旭子讲述的间歇插进几个淡淡的“嗯”,最后,她在旭子即将挂电话的时候才说:“你每到一个停留比较久的地方,可不可以给家里打一个电话?不用经常打来,想起来时,打一个就好。”

    旭子听得出母亲平静背后的担忧,他无法拒绝,点头说“好”。

    他背上行囊出发。从上海,沿长江西行过荆楚大地到达重庆,然后一路向北,翻过秦岭,越过黄河,沿河西走廊踏上丝绸之路,经敦煌过玉门关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越过天山,进入准噶尔盆地,一直到阿尔泰山脚的边境城市阿勒泰。

    每到一座城市整顿休息时,旭子都会如约给母亲打电话。“妈,我到重庆了。”“妈,我在西安。”“到兰州了。”“在乌鲁木齐,刚下车。”“到阿勒泰了,快回家了。”……他给母亲打了十几个电话,有时兴奋,有时匆忙,有时疲惫,但母亲总是淡淡地“嗯”一声,随意地打听打听他的食宿,不动声色。

    历时9个月的旅程,跨越中国近10个省市,老师和旭子用异乎寻常的毅力创造了一次奇迹。在这个奇迹面前,有关母亲的那部分记忆是那么渺小,几乎不存在。

    2016年的春节旭子没能回家,接到了爸爸的电话。旭子的妈妈心脏病犯了,医院会诊后提出做搭桥手术,手术存在风险,要征求家属意见。签字笔放到旭子爸爸面前的时候,他忽然犹豫了,拿起又放下。作为与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他深知妻子的心一直系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他半分也夺不回来,还不能争、不能抢。因为这个人,是他们的儿子。

    旭子用最快的速度赶回武汉,陪妈妈做完了手术。住院观察的几天里,有一天,爸爸单位临时有事,要旭子回家替妈妈拿换洗的衣服。十几年从不进父母房间的他,笨拙地翻箱倒柜,却无意间发现了妈妈的秘密。旭子发现了12个快递包裹,分别寄往全国12个不同的城市。按照时间顺序一字排开,正好可以拼出他去年的路线图,收件地址和电话都是他无意间透露给母亲的酒店客栈,收件人无一不是他的名字。

    他坐在地上,一一拆开包裹。母亲寄出的内容形形色色,有腊肉干、抗生素,还有冲锋衣。那个上午,他守着一地乱七八糟的什物,努力回想早已被抛诸脑后的与母亲的电话内容。

    “妈,我到重庆了。没感冒,就是这边下雨了,我有点咳嗽,没事。”

    “妈,我在西安。这边的羊肉孜然味太重了,我吃不惯。”

    “我到兰州了……嗯,温差大,晚上特别冷。”

    ……

    他一边回忆,一边想象着母亲如何不动声色地从他嘴里套出住宿信息,然后戴着老花镜上网查询地址和联系方式。

    他兴致勃勃地和老师开启了一场文化的朝圣之旅,却不知道母亲追在他的身后,用9个月的时间写下12封漫长的“信”。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母亲的“信”太短,短到没有起承转合,短到没有写抬头落款,短到只剩下两个字,一笔一画地被写在收件人栏里。

    可惜旭子行色匆匆,来不及收到这绵长的情意。母亲的快递一件件被寄出,又被一件件退回。

    他无法想象,母亲接到那一个个被退回的包裹时,该是怎样的心情——仿佛一颗心被全力地抛向他,却又被冷漠地轻轻送回。庆幸生活的安排,最终让他发现了这个秘密,让这个不懂事的大男孩,在这阳光晴朗的午后,守着12封沉甸甸的“信”,哭得不能自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 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 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 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 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 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 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 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 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 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 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 于是就雇 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 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 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 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 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 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 “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 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 : “报 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 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 “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

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 不要太打狠了, 吓吓它就算了。 ”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 要它偿命。” “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 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 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 快 起, 二乖, 起来打猫去。 ”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 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 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 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 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 跳跃着走, 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 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 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 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 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 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 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 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 一回头哥

哥正跑进后院来了。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 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它们多么可怜, 连褥子都没有, 躺在破纸的上面, 一定很冷吧。 ”大乖说, 接着出主意道, “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 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 同它做两间房子, 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

①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十四岁那一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殴,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八年。

②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打。有时也不打,父亲用要我吃肉这种独特的方式惩罚我。虽说那时吃肉的时候并不多,但我一吃肉就条件反射式的呕吐,因此父母怀疑我那超瘦肉型的身材与我长期只吃青菜有关。犯了事,要是家里有肉的话,父亲就跟我谈条件,用三块肉换一棍子,不许吐,我装作不同意,每吃一块就努力地扮演很痛苦的表情。父亲就说,那就一块肉换一棍子吧,我依然表情痛苦无奈地同意了。后来我吃肉已经不反胃了,甚至觉得还有几分可口,但仍然,装出很痛苦的表情,让父亲不挥舞棍棒也得到惩罚我的快感,让他以为达到了教育我,又补充了我的身体营养这一无比高明的目的。

③不跟父亲说话之后,他不再管我,也不打我,也不理我吃不吃肉。这时,我故意在吃饭时老挟肉吃,大口地嚼,吧唧吧唧的,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气他。我用眼角余光偷看他的反应,开始他很吃惊,接着就目无表情,专心吃他的饭。我知道他也在装,心里肯定气得要命。可是后来他却常常三更半夜出去,天大亮才回来,回来时手里提着一点肉,让母亲做汤给我喝了才上学——原来他大半夜都在食品站排队买肉。可我依然没跟他说话。

④我十五岁那年考的大学,没考上像样的学校,在家门口上的学,令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感到很丢人。我们之间依然在冷战。十九岁我大学毕业,工作了,虽说我们厂有三千多人,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大学生,但我还是混,整天打麻将下围棋,不思上进。父亲还是冷着脸,我们还是不说话。

⑤二十一岁,我混厌了,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背英语单词考研。家里不声不响地多了几本大部头的英文词典。我知道是他所为,我想对他表示一下,却无从开始。考研一举成功,而且是北京的一家名校。父母都很高兴,母亲买了好酒做了好菜,父亲吃了喝了,我也吃了喝了,两人也不交谈,都只跟我妈说话,也都不说我考研的事。那天准备去火车站,母亲给我收拾的大包小包在地上搁着,父亲扛起就走,我只得一路小跑跟着。他上了公共汽车,我也跟着上,他买了我们两人的票,他下来,我也跟着下,依然没有一句话。我看看他扛着行李的高大背影,

⑥在月台上,父亲放下行李,头扭在一边,眼睛看着别处,挺专心的样子。我看着他,等他回头看我时,我就叫他爸,可他一直不回头。我发现他的两鬓居然斑白了——我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他一眼了。想想自己的忤逆,心里产生了一种壮烈的感觉,有一种咸腻的东西涌出眼角,我艰难地说了声,爸,您回去吧。父亲没有反应,没扭过头来。站台上人很多,很嘈杂,我怀疑父亲没有听见。我又说了句,爸,您回去吧。他扭过头,看着我,那是我们八年来第一次的对视。我分明地看到他眼眶湿了。他点点头,两颗泪珠掉在他那厚厚的镜片上。他伸手拍拍我肩膀,没说一句话,却站着不动。我们就这样站着,没有再说一句话,一直到我上车,他从车窗外给我递完行李,还站着。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滴,他的眼眶也一直湿着。火车开了,他还站着,一直到我看不见他。那次,他拍我的肩膀,是八年来我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⑦现在父亲已经七十岁,腿脚也不灵便了。但话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我回家时,我们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而我成长中的许多细枝末节,更是他津津乐道的事。那一天,他感慨地说,那时我老打你,真不对,简单粗暴,教育方法有问题。我说,是我不学好,打还是该的。要是黑子(我儿子小名)像我小时那样不长进,我会比你打得还凶。父亲笑笑,说,那他会恨你。我说,那不要紧,只要儿子学好,成才,就由他恨去吧。我母亲就在一边笑,很欣慰地。而六岁的黑子在一旁撅嘴,哼,打我?你敢!我到法院告你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刘慈欣一

①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尔航天基地。

②谢尔盖·科罗廖夫站在被烧黑的发射架旁,他抬头看看蓝天,尾迹已经消散,在那看不到的太空中,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已经绕地球飞行了大半圈。

③“总设计师同志,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④科罗廖夫回过头来,看到一个身穿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对他伸出手来,从服装看他是基地级别最低的工人。

⑤“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您能允许我讲个故事来庆祝吗?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可以叫我G,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⑥“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

⑦“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那些都不是重要节日,事实上,真正的重要节日我一个都没有发现。”

⑧科罗廖夫转身要上车,G拉住了他,“总设计师同志,我想说,今天就是人类一个重大的节日,我把它命名为诞生节。”

⑨“谁诞生?”

⑩“人类。”

⑪“人类早就诞生了。”

⑫“哦不,如果您此时处于加加林上尉的位置,就会发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子宫,婴儿只有出了子宫才能称为诞生……哦,总设计师同志,很抱歉我的故事一点都不动听。”

⑬科罗廖夫再次同G 握了一下手:“很有意思的,谢谢你,同志,我以后会每年都庆祝这一节日的。”

⑭“哦不不,”G摇摇头,“今天是否能真正成为诞生节,还要等等看,还要等等看才知道呢,总设计师同志。”

⑮总设计师的车开走后,外星人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地球纪年1961年4月12日有可能成为诞生节,目前评估可能性为52.69%,持续监测中。

⑯2050年10月5日,北京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人机工程研究中心。

⑰大屏幕上显示:

⑱我是银类,我向系桶输入思伟数具,3.14一壶9,虫试。

⑲我是银类,我向系统输入思维数据,3.141壶9,重试。

⑳我是人类,我向系统输入思维数据,3.14159。

㉑最后一行显示后,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这些数据是从一个人的大脑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实验者戴着大脑感应头盔,第一次实现了人与电脑的直接连接。

㉒兴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人们开始散去,脑机接口项目首席科学家丁一也从兴奋中平静下来。

㉓“各位老师,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㉔人们回头,看到一个夹着一把扫帚的中年男人在对他们微笑,这是实验室的勤杂工。

㉕“在这个伟大的时刻,能允许我讲个故事来庆祝吗?”勤杂工说。

㉖“故事?呵呵,你讲。”

㉗“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可以叫我G,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㉘“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现在节

日的数量还在很快增加中。”

㉙“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那些都不是重要节日。我是想说,今天才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㉚科学家们互相看看,会意地点头,丁一对G 说:“有可能,你把这个节日叫什么呢?”

㉛“我还没想好。唉,上次谈节日还是和总设计师同志,可敬的总设计师同志。”

㉜“总设计师?还是……同志?是谁?”有人问。

㉝“科罗廖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㉞丁一点了点头,“科罗廖夫、冯·布劳恩这些伟大的前辈确实值得敬仰,但我们今天的突破有

可能使他们所有的努力全无意义。”

㉟“这个突破之后,脑机联接技术将走上康庄大道,将飞速发展。很快,互联网上联接的将不是电脑而是大脑,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是,人的记忆、意识和全部人格将能够上载到计算机和网络中,人类有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虚拟世界,你想想,在那里,人什么都可以做,想什么就有什么,像上帝一样。在那里一个人可以拥有整个星球。”

㊱“甚至整个宇宙,每个人一个宇宙。”G说。

㊲“对呀,所以,飞出地球太空航行算嘛呀?”一个操着京腔的年轻人说。

㊳“其实这个伟大的进程早已开始,”丁一说,“互联网、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VR、物联网……

记得吗?几十年前父母们居然责怪孩子们沉溺于网络,而现在,断开网络沉溺于现实是最让人不耻的懒

惰和堕落。今天的突破,让人类迈过IT 伊甸园的最后一道门槛。”

㊴“外星人先生,”有人说,“你能想象一下人类未来的 IT 天堂吗?未来的虚拟世界确实是天堂, 在那里面每个人确实是上帝,其美妙是任何想象都难以企及的。我们想象一下那时的现实世界。开始,

现实中的人会越来越少,虚拟天堂那么好,谁还愿意呆在苦逼的现实中,都争相上载自己。地球渐渐变成人烟稀少的地方,最后,现实中一个人都没有了,世界回到人类出现前的样子,森林和植被覆盖着一切,大群的野生动物在自由地漫游和飞翔……只是在某个大陆的某个角落,有一个深深的地下室,其中运行着一台大电脑,电脑中生活着几百亿虚拟人类。”

㊵G摇摇头,用梦呓般的声音轻声说:“与总设计师同志分别后,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访过无

数的世界,那些行星,蓝的、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子宫,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现实中成长,

飞向太空,却在虚拟世界中熄灭,像荷塘中的萤火虫,一闪一闪,最终消失在暗夜里。你们看看星空,一片寂静,知道为什么了吧……哦各位,很抱歉我的故事一点都不动听。”

㊶在实验楼的大门,外星人G 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

母星:

㊷地球纪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诞生节取消,2050年10月5日确定成为重大节日,暂命名:流产节。

(选自《科幻世界》,有删改)

整合资料,探究《长安三万里》。

【材料一】

长安何止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的片名取自明代诗人陈子龙《从军行》中的诗句——“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然而长安,何止三万里。长安城,是诸多人的梦寐以求,三万里是诗人们自身与理想所面对的距离。

李白的三万里,是入城求仕。然而不过是御用文人。后来被赐金放还。最终纵情山野……他的三万里是失败的,他的理想是身入官场,造福万民,然而长安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三万里披星戴月的追赶无疑是失败的。然而诗与酒。却为他而生。盛唐的诗坛上永远留有他的名。他一生政事不成,诗名却漫了整个长安,也是一种幸福。

三万里的故事,记述杜甫只是只言片语,不过是小时候在岐王府见了高适,二十多岁又同高适在李白门口见面,此后并无记述。然而我们查阅资料,知道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有过短暂的辉煌,那是他一生最为耀眼的时刻,晚年病死舟中,又是何等的可悲可叹。他曾经写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证明杜甫亦有报国志,苦于报国无门,他似乎是比李白好得多,然而,杜甫如果想起前事,也一定会长叹一声:长安,何止三万里。

影片里还虚构了裴十二这个武艺高强的女性诗人形象,更加突出了李白等人报国无门的惆怅,用以证明,长安与“三万里”的距离到底是何其远。

李白的狂,李白的悲,是因为他梦中的长安,远远不止三万里,有的人一直在追求三万里,然而长安,何止三万里。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材料二】

很多人看完《长安三万里》就会明白,片名为什么是“长安三万里”,而不是“长安”。后者是一座梦想之城,而前者是以长安为圆心,无数人围绕它画出的人生轨迹,是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的文化版图。

长安是由什么构成的?只是城里的宫阙楼宇、车马歌舞吗?不。长安的繁华,也是由远在数千里外边关将士的青春乃至白骨换来的,是一辈子也没进过长安城、不息耕作的平民百姓换来的。

《长安三万里》更想拍的是,是谁在维系这份浪漫。高适,不就是这样的人。他以边塞诗闻名,不写温柔乡,多写雄健、艰苦的从军生活。他和李白是两种性格的人,李白可以上天入地、寻仙问道,他却不可能将实务那么轻松抛下,只愿意低调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名。

李白是大唐的锦绣,高适这样的人就是大唐的基石。

所以说,《长安三万里》不应该只展现给我们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幻。从高适的视角去看长安,有对浪漫的向往,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也有经历了世事枯荣后的沧桑。这不也是我们今天在长安的繁华之外更该看到的——你要如何面对苦难?你要如何在平凡中坚守?

(选自“澎湃新闻”,有改动)

【材料三】

政治理想是李白文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向往儒家的社会理想,也常以法家人物自况,道家与纵横家的思想也时时占据他的心灵。这些理想表现出他意欲大显身手的心境,同时也是特定时代个体积极性被普遍唤醒的结果。

李白政治理想的第二个特点是扬厉有余而合理性不足。如在《明堂赋》中他描绘了一幅弃末返本的理想政治图景:“下明诏,班旧章。振穷乏,散敖仓。毁玉沉珠,卑宫颓墙……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对一个秩序化国家的建设而言,李白的这种主张,不仅不是什么高明方略,反而表现出倒退的历史观、政治观。可见,李白是用个人思想来假定现实政治。

然而这种政治空想,一旦作为美学对象进入诗境,便会生成全新的意义世界。事实上,空想也是一种理想。所以,与其说李白是在陈述理想,不如说他在不自觉地展示着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精神世界:与其说李白充满空想,不如说他在急切诉说超越现实的心情。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