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新中考】练测本语文素养综合训练十四说明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从手指到 AI,人类如何算数

①人类是如何计算的?

②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小朋友们掰着手指数数。 对于进化程度尚不高的人类祖先,手指为人类计算历史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第一页。

③不久前中国第一家综合收藏型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携手合肥子木博物馆,以“运筹”“机巧”“掣电”3个单元,展示了80件东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计算器具。

④其实,博物馆目前已经收集到4000多件科学仪器藏品,并对历史上实物已经失传、带有文字记录的中外著名科学仪器和技术发明进行研究性复原。此次展览的80件计算器具中,博物馆研制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复制了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用乐高搭建了古希腊安提凯希拉装置,研制了席卡德计算器、帕斯卡计算器和莱布尼计算器的互动模型。

⑤计数是算数的基础,人的10个手指成为最简单方便的计数工具,这大概也是十进制计算的根本原因。在古代世界,“手指计数法”被发挥到了极致。 现在的人们可能想象不到,欧洲中世纪的手指计数方法,甚至可以用两只手来表示多达99的数字。 直至今日,手指计数仍然在口语、手语和手势交流中广泛使用。

⑥作为人类早期计算实践的起点,除了手指,我们的祖先还利用绳结、算筹、算数等来代表离散数的单元,以移动和排列这些单元的方式来实行简单的运算。对于较为复杂的运算和函数,人们会将计算结果排列成表格或用比例规、计算尺、列线图等模拟计算装置,这些早期的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手动,没有分化出明确的输入和输出装置。

⑦在我国,2017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算表》,并在同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算表》呈表格形态,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积“八十一”至“一”构成的九九法表。 《算表》还可以通过丝线交叉,运用交换律将两位数乘法转为4个交叉点数相加,实现快捷运算。

⑧而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样的计算器具已经不够用了。

⑨17世纪,机械计算器的构想首次付诸实践,19世纪中叶真正实现商用。 机械计算器的广泛使用,符合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差分机和分析机是机械计算器发展的顶峰,分析机已经具备了程序制的思想,也预示着未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⑩但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电子计算机则是科技史上的一次伟大综合。把电力引入计算机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计算速度。从此,计算不再只是算术,而是智能活动,计算机也不再只是计算工具,而成了人工智能。

 ⑪如今,到处可见的智能手机不再被称作“计算器具”。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陷在人类活动的每个角落。世界的数字化也让一切问题都化为计算问题。

⑫计算器具无处不在,但却隐而不彰,预示着人类或将进入智能计算的 AI时代。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 11月 3 日 12版,作者叶雨婷)

(1)、人类计算器具的发展“从手指到 AI”之间经历了哪些变化?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与第⑦段都提到了《算表》,重复吗? 请简述理由。
(4)、请指出文章第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手指为人类计算历史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第一页”形象地说明了手指是人类计算历史上第一个工具。 B、“复制了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中用词准确,“复制”与“复原”不能调换。 C、“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陷在人类活动的每个角落”中的“遗忘”含蓄地表达了现代人因过于依赖机器而退化了计算能力。 D、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博物馆目前收集到的科学仪器藏品之多。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旋转的风车

鲁求平

    ①“遥远的风车/在晒谷坪的黄昏里/吱呀吱呀/唤着童年那昏暗的记忆……”

    ②此处所说的风车,不是纸糊当玩具用的七彩风车,也不是你在高速路上看到的,立在山头张开三只白色手臂很拉风的发电风车,我说的是劳动工具,一种在江淮水乡平原广泛使用的农具。

    ③在大集体年代的农村,它是稀罕物,一个村庄很难超过两架,分田到户后,这样的大型农具只能归集体,大家伙共同使用,金着呢。不就是一个木头架子吗?我一脸疑惑问,父亲说,弄干净稻、米、麦子就靠它,你行吗?

    ④我自然是不行,只能瞅着这个大家伙在晒谷场上耀武扬威立着,稻谷堆在它背上的漏斗里,像小山一样。父亲转动把手,在他同一侧左手边,干净的精谷从一个滑槽里像流水一样滑进稻罗筐里,在风车的肚子底下还有一个滑槽,流下来的是瘪谷,最霸气的是风车的端口,那儿喷出来的是灰尘和碎叶,远远看去像龙卷风一般,渦斗上的小山一会儿就瘪下去了,母亲就用簸箕继续添加稻谷。记忆中,这样的劳作总是持续到很晚,父母亲满身灰尘、疲惫异常又精神充足地把精谷抬回家里去。

⑤有段时间,我对这个怪家伙充满好奇,它怎么能把稻谷分拣得这样干净呢?其实,它构造复杂且巧妙。主体部分由四个木头腿撑起来的,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制风系统。它是由四块木片连上一个转动轴,形成一个像风扇一样的东西,外面罩有一个半封闭的舱室,只有一个方向留有出风口,出风口前面建有国板,像龙头一样仲到前面,被清除的灰尘和碎叶就从这儿射出去,第二部分是顶部像漏斗一样的装谷器,上大下小,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宽不足10厘米的槽洞,槽泂下面是木栓,扇凤车的人可以通过外面木梢控制木栓,达到控制稻谷流量的大小,第三部分是滑槽,它有两个,一个出精谷,一个出瘪谷。如果是分拣清理碾过的米,那两个滑槽一个出干净的米,另一个出来的就是糠。(注:糠,稻谷在分离米和壳时,外面的壳会被碾碎成粉末状,即是糠。可做牲富饲料。)

    ⑥谷米从装谷器向下掉,在制风系统扇动的风力下,精谷最重,在重力作用下,最先掉下来瘪谷第二重,随后摔下来,最后是灰尘和碎叶,它从出风口飞了出去,风车就是这样工作的。

    ⑦其实,操作这个风车是有一定技巧的。转动把手用力猛了,风速就快风力就大,精谷米就可能会从出风口被吹跑;用力小了,杂质吹不干净,一般要匀速地转动。

    ⑧记得儿时,感觉河埂边的晒谷场非常大,那儿既是大人们劳动的场地,也是小孩子们嬉戏的乐园,纸飞机满天飞,赛水漂,无缘无故地奔跑,热得满头冒汗就冲到风车的出风口享受一下大人们赶都赶不走,汗水粘着灰尘自己脏得不成样子也毫不在乎。

    ⑨现在,我们这里农村主要养殖螃蟹和龙虾,即使有种田大户,成片种植水稻,也是集中工业化收割。傍晚散步,走在马路上,远远看到收割机屁股后面喷出的碎稻叶,立刻让我想起风车那个霸气的出风口,还有桔红色的火烧云,晒场上不知疲倦奔跑的少年……

    ⑩“风车/仍在旋转/在父亲浑浊的眼眸中/在历史断裂的创口之中/也许/辛酸成为历史/可你的影子/还在梦的深处”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10日,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盛大开展。展览分为“宫城一体”“有容乃大”和“生生不息”三大主题,节选了18个历史节点,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概况。

“有容乃大”主题讲述了清朝紫禁城内建筑的变迁。在600年的传承发展中,紫禁城建筑形式不仅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特质,亦受__甲__之风的影响。坤宁宫是中轴线上唯一一座满族风格的建筑,与紫禁城中的大多数宫殿一样,它经历过数次重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朝廷仿照盛京(沈阳)清宁宫,将其改为满族特有的“口袋房”形式,彻底改变了坤宁宫原来的面貌,使其成为清初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位于紫禁城东六宫的灵沼轩,是一座钢与石质墙体混合承重的近代文物建筑,其结构钢梁来自英国,内壁瓷砖、玻璃工艺出自德国,石料和纹饰图案则源自本土,处处可见中西方元素的碰撞,是中西方建筑文化和艺术合璧的体现。

材料二

紫禁城中轴线南端的午门,是许多重要的国内外大型展览举办的场所。此次展览在午门的西雁翅楼、正楼及东雁翅楼三个展厅展出。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午门吧。

古代以北为子,南为午,又曰中为午,居中向阳,此门正当午位,因得其名。午门正中开三门,在其正面东、西燕翅楼下方,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午门是紫禁城里最尊贵的大门,中间门专供皇帝出入,仅有两种情况例外:皇后与皇帝大婚入宫时、殿试前三名在皇帝接见后出宫时,才可以由中间门进、出紫禁城。东侧门和西侧门分别供文武官员与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午门城楼两侧各置钟鼓,遇有大典,鸣钟击鼓,肃穆威严。

从上向下俯视,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这与它的外部空间恰好形成凹凸结构,好像中国古代木建筑中一个关键的连接部件——“榫卯。这一凹凸结构象征着阴阳相合,__乙__。

午门的楼宇丹橙朱户,屋顶铺以黄色琉璃瓦,内外檐的彩画亦为朱红村底。朱红、正黄都是帝王建筑的专用色,象征皇权至高无上。

午门的形制布局、造型艺术和装饰色彩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中国古人对皇权神圣的理解,昭示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理念。

注:①[榫卯]指榫头和卯口。榫头是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回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口是凹进的部分。

材料三

600年来,紫禁城古建筑历经各种自然突害而保存无恙,不仅因为建筑本身科学合理的构造,也与建筑地基的稳固密切相关。

紫禁城古建筑地基可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其下部构造一般为一层碎砖、一层灰土相互交替,被专家戏称为“千层饼”。采用这种交替夯实的方法,既有利于建筑的均匀下沉,又能避免建筑本身下沉量过大。这种“千层饼”的结构有利于地基的稳固。据1977年工程技术人员勘查,太和殿地面以下有3层砖,厚0.4米;往下为厚度约为10米的石头层;再下面为总厚度约为4米的碎砖与灰土的交替层,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千层饼”层;之下就是厚度约为6米的碎卵石与碎砖的交替层;再往下则是木柱和填土的交替层,深度约为56米。从材料角度看,最重要的灰土层是由生石灰与黄土按3:7的比例混合而成,使得灰土基础强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的防潮性能。灰土层地基中还掺有“糯米汁”,糯米具有很好的黏性,可以将灰土牢牢黏固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不会因为大风、大震而松散。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阅读理解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A.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两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B。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凤箫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图1)。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年,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

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图1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材料一】

近日,广州市区里不少路口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斑马线旁新增非机动车道标识线,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居民过马路更快更安全。此外,减少电动自行车“抢道”的现象。

前段时间,昌岗中路和江南大道交叉路口处实施升级改造,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安装隔离护栏。斑马线较之前拓宽了不少,而斑马线内侧还增加了宽约2米的非机动车道,电动车和自行车就不会跟行人抢斑马线了。与此同时,每条斑马线中间的等候区上还设置了隔离桩,斑马线内侧同样增加了非机动车道,在路口道路空间设置了非机动车红灯等待区,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均能依照地面标识线各行其道,交通通行秩序和效率比一般路口高。附近商铺老板纷纷表示:“还没改造路口时,有时被‘挤’在道路中间会特别不知所措。现在,在原有的斑马线旁设置了非机动车车道,人车分流,感觉安全多了。”

【材料二】

某中学组织本校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出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他们经过仔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见图2):

图2

【材料三】

网友言论

Sherry芒果:中国人嘛,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没啥可担心的了,“法不责众”嘛。集体闯红灯过马路,别人不遭罚自己也不会遭罚

栀子不悔: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心里总是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是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喜欢随大流,而不愿意坚守规矩。

盐阜浪子: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

(以上链接材料根据有关资料整合)

阅读

【材料一】

①近年来,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受到关注。《赞娇》《地球纪元》《大国重工》等16部中国网 文被大英图书馆收录;《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甄嬛传》等IP网剧强势登录海外主流视频网站;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于发售首日迅速引发热议,登顶Steam 、WeGame等多个平台的多国销量榜 首……承载着东方神韵的文化产品,正日益得到全球受众的青睐,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②如今,中国文化产品“出海”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展现勃勃生机 。中国电影节近日 在依罗斯开幕,用中国影片描绘中国样貌;中法时装周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了周文化服饰秀,展 现了古老周文化的丰富;中国江苏大剧院原创的民族舞剧《红楼梦》于9月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开启 海外巡演首站,    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舞者用舞蹈语汇、中式美学、投影技术,再造大观园幻美盛 境,以当代视角解读中国经典文学巨著让古典文学焕发青春光彩    ……

Top10文化出海强国2023年营收占比

■黄国a 中国两国韩皿■格语 · 日*■跑国 但多■印反■土可其■其它

Top10文化出海强国2023年营收比

(整理自《全球视野》,2024年11月,有删改)

【材料二】

① 《黑神话:悟空》的走红,在海外引发了一波“西游热”。从“恶补”悟空身世到激赏中国审 美,外国网友对中国元素表现了极大热情。“出圈”的是一款游戏,“出海”的是中国文化。《黑神 话:悟空》的成功出海,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② 科技赋能创新,增强内容沉浸感至关重要。游戏作为媒介,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够综合运用多种 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黄金锁子甲,脚踏藕丝步云履,手拿如意金箍

棒。”《黑神话:悟空》游戏通过瑰丽写实的画面,为玩家打造了一个真实可感又如梦似幻的西行世  界。游戏通过“虚幻引擎5”制作,使用了虚拟微多边形体几何体技术,该技术能够直接处理拥有数十 亿甚至上百亿多边形的模型,实现了对几何细节的超高精度渲染,使得游戏中的场景和角色拥有了逼  真细节。

③ 精研中国文化精髓,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是核心。《黑神话》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 吸引全球受众的关键在于找准共鸣点,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中国文化产品在全球化语境中绽放 光彩。其开发团队对《西游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展现更符合小说原著的场景,游戏以中国神话 故事穿针引线,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对山西晋城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丽水时思寺等全 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这些带有浓烈中国文化特色的符号,大大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④ 新型传播媒介助力宣发,维持热度是关键。3A游戏的宣发工作一般在作品即将完工前,而《黑 神话:悟空》早在2020年就在网络发布了第一部宣传视频,并在24小时内实现播放量破千万。此后,

研发团队每年会在固定节点播发游戏最近进展,并与粉丝积极在线评论互动,使其关注居高不下。对 于非游戏类的文化传播,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利用视频、直播等形式,丰富文化传播的方式。

⑤ 《黑神话:悟空》的成功说明,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丰富路径,增强文化自信,深挖精神内核, 才能掌握“通关文牒”,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有删改)

【 材 料 三 】

今年国庆假期,深圳的舞剧《咏春》在法国巴黎会议宫连续上演4场,赢得好评如潮。此次欧洲演 出,《咏春》改变以往文化出海项目政府全资保障的方式,采取市场化商演模式进行,其较大规模、 较多场次的市场化运营也为中国舞剧艺术“走出去”探索了一条新路。《咏春》效应背后,是深圳持 续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近年来,深圳持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大对

文艺精品力作的支持力度,创新形成了“政府保障+社会资本十文化企业”的文艺精品创作机制和推 广机制,确保优秀文艺创作得到政策保障,同时也为各类社会资本、文化创意人才参与制作发行提供 通 道 。

(选自《深圳发布》,2024年10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