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Ⅱ清涧的石板
贾平凹
①到清涧县了。
②车往前走,石川越发幽深,常常转弯抹角,便闪出一个开阔地来。村庄也多起来了,全簇在山根,身后的石层,一道一道脉络,舒长而起伏,像是海的曲线,沉浮着山村人家。人家都是窑洞,全然用着石板,那窑墙满是碎片立砌,一层斜左,一层斜右,像针织着的花纹,窑檐一摆儿用石板压起,如帽沿一般好看。间或就有了房子,房瓦是石板相接。
③河岸上,有人在叮叮当当凿着,然后是举着钢钎,弯着了身子,努力地撬动,咯咯噌噌地脆响,是分木裂帛的声音,一页页石板揭了起来,小的桌面大,大的席片小,装在毛驴车上被拉走了。老头仰八叉睡在石板上吸烟,小儿却坐在车辕杆上赶驴,驴是不消赶的,他只是在车帮上吊一串小石板,用木棍敲着,叮叮当当,音亮而韵远。
④旅人们再也不觉寂寞了,眉飞色舞,感叹起这天地造物的奇妙了。
⑤傍晚到了县城。县城不大,却依半山而筑,黑黝黝的一圈城墙,一色石板堆成,使人沉重而隐隐逼迫着一股寒气。走进城街,街巷极窄,两边建筑皆是石板所造,虽然这里一天前才下过雨,路却无尘水泥。有人从小巷深处走来,满巷一片响声,放开喉咙唱一阵,音嗡嗡而有韵,久久不散。市民衣着华丽,习俗却还古旧,家家老小在门前石板桌前坐了喝茶,或是在石板棋盘上对弈。虽有自来水,女子们不愿在家洗涤,全抱了衣服到城边的河里,赤脚下水,在那青石板上擂着棒槌。
⑥天明起来,旅人们兴趣毫不减退,打问着石板的趣闻。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里走走吧。到了乡村,几乎就都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了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的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
⑦终于在一所石板房里,遇见了一个石匠。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里,地土缺、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几个好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他说,当年陕北闹红① , 这个村的石匠都当了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他的叔父,一个游击队的政委,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游击队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副石板棺材掩埋了。结果,游击队并没有垮掉,反倒又一批石匠参加了游击队……
⑧老人说着,慷慨而激奋,末了就又低头刻起碑文了,那一笔一划,入石三分。旅人都哑然了,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 , 他们不再是一种入了异境的好奇,而是静静地作各人的思索了,问起这里的生活,问起这里的风俗,末了,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
⑨“到山上走走吧,你们会得到答案的。”老人指着河对面的山上说。
⑩走到山上,什么也没有,却是一片墓地,每一个墓前不论大小新旧,出奇地都立着一块石板——一面刻字的石碑,形成一片石板林。近前看看,有死于战争时期的,有死于建设岁月的,每一块碑上,都有着生平。旅人们面对着这一面面碑的石板,慢慢领悟了老人的话:是的,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錾②下去,会冒出一串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竖起来。他们或许是个将领,或许是个士兵,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儒,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注释】①闹红:指闹红军。特指刘志丹、谢子长等早期革命领袖领导陕甘地区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的革命历史。②錾:指在砖石上凿,在金银上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