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题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其变法性质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举一反三
古今中外,危机与改革相伴随,直面危机,勇于改革,是人类追求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续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今卒定变法之令……内客包括:①承认主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赐宅,③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史治理。

——七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板

材料二: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但“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而军事上的措施既少又空洞无法实施,.……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载:“西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呵斥之声不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诸臣之敢屡次找拂上(皇上)者,皆以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上(皇上)所倚者,唯军机四章京而已。”

材料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不要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突文献研究室《历次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社会的大变化、大转型阶段。各国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形成了“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的竞争局面。不想被亡就需要求变。要增强国力,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在秦国商鞅废除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世袭特权,重订爵秩等次,建立起适应秦国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制度,商鞅改革户籍制度,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实行分户分家政策,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居住于一个大家庭内,限制父权大家庭,激发小家庭的独立自主和权利意识。

——张俊英等《商鞅变法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

材料二     1933年3月4日,正是美国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受命,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朋友们对罗斯福说,如果它成功,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但如果失败,则是最糟糕的总统。罗斯福自己却说:“如果我失败,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了。”罗斯福就职后,立即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旋风式”的“新政”运动。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复兴,其次是改革。罗斯福新政几乎囊括了金融业、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杨目《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材料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从经济体制看,存在着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等等弊端。这些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动商鞅变法的客观因素及本次改革冲击了哪些原有权益。

(2)根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内容的特点。材料二罗斯福的朋友及罗斯福本人对就任美国总统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改革过程中是如何解决政企不分问题的?

(4)综上,请你谈谈如何更好地推动改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