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朗读与呐喊
莫言
①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方快叫着我的乳名骂我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②我递烟给他。他伸出沾着豆腐渣的大手接过烟,看看牌子,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说:“工作时间,不能吸烟。”
③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了好多与他有关的事。印象最深的是这件我马上要写的与朗读有关的事。
④方快在大街上当着很多晚辈的面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了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他,他叫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
⑤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是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⑥有一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课文题目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每到黄昏,池塘边上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鸣,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⑦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⑧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他的脸上出现酒涡,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⑨此后不久,方块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班长,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了第三名。我应该是方快引发的朗读热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⑩后来当了兵,调到军校后,领导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为了使开学后的课讲得从容些,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
⑪话说当年我在邻居家的空房子里大声朗读,半个村子里的人都能听到。那其实已经不是朗读,而是标准的呐喊,甚至是吼叫了。我的朗读吸引了很多孩子躲在窗外听,大人路过时也会透过破窗往里望几眼。我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每逢恶劣天气不能出工,我就躲到东厢房里,先是默念,然后朗读,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⑫尽管我的呐喊式朗读被别人讽刺嘲弄,但这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
⑬去年秋天,我应邀去绍兴参加一个活动,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并听她吟诵了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散文是要朗读的;而古典诗词,是应该吟唱的,而且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⑭告别叶先生回京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到吟唱的自由空间确实大大超过朗诵,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吟唱,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注]叶嘉莹:女,出生于1924年,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