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心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智力测验

    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工作人员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一个单位,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高压水银灯已经开亮,摄像机也对着机关干部们的面孔轻摇,记者们举着好几根警棍样儿的拾音棒,单等着谁一说话就捅到他的嘴边上来……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纳闷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心中没底,不敢回答。摄像机可是不停地来回摇。没一个人回答吗?那可太不像话啦……科员开始以______的眼光看着科长;科长以______的眼光望着处长;处长以他那擅长领会意图的______的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______的眼光向秘书求援;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是彻底懵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忘记了正在录像,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对不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呢?”

    电视台的同志们来到了智力测验的第二组——大学中文系的教室里。灯光亮了,摄像和录音开始了,节目主持人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个粉笔圆圈儿,说:“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冷场半分钟。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

    “这算个啥问题呀?还要考我们大学生!”

    “太瞧不起人啦!简直是开玩笑!”

    “只有傻瓜才回答你们的问题!”

    “别嚷啦,他们还在录音呢!”

    初中学生是第三组。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学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站起来指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答道:“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他答得对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对!”

    主持人问:“还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第二种答案?大家好好想一想……”

    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欧!……英文字母的欧!”

    班主任瞪了他一眼。节目主持人赶紧说:“他说得对呀,回答得很好!”

    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看了黑板上的粉笔圆圈之后,教室里非常活跃,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

    “怎么是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

    “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

    “是乒乓球!”

    “是烧饼!”

    “是鸡蛋!”

    “李谷一的嘴巴——她唱歌呢!”

    “不,这是老师的眼睛,发脾气啦!”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电视台正式播放这个节目的时候,给它加了个标题: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用一组词语对机关干部的眼神作了刻画。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A、请示  求教  聪明  习惯 B、汇报  咨询  灵敏  冷漠 C、征询  求救  敏锐  习惯 D、请示  咨询  聪明  严厉
(2)、文中的“别开生面”是什么意思?“智力测验”的别开生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从文中的描写看,中学生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同样是“纷纷”地回答问题,大学生和小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5)、“智力测验”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作者却说它“圆满”结束了?
(6)、读了这篇文章,你能说说“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理解问题。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阅读《魔盒》(有删节),完成题。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献你一束花

    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②她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③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⑤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偿,她茫然了。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⑥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⑦“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⑧“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⑨“我是失败者。”

    ⑩“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⑪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竞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⑫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鸡

老舍

    ①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而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②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③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④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⑤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⑥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⑦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不知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⑧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⑨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⑩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①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②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子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连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充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世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③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把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排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④农夫用斗室扇着脸上的汗床,转过验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⑤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⑥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⑦“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⑧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⑨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⑩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热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理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其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铺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⑪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辩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⑫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⑬他笑得更得意了:“哪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⑭我便那样些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学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六爹的百药园

黎衍俊

①六爹姓杨,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家中排行老六,大家叫他六爹。他说,出家门是山,路难走, 看病难;方圆上万人,连一个像样的中药铺都没有,于是辞了卫生站的工作回大队里开诊所、开药店。

②六爹挚爱中医,对中医专研颇深。他的药铺里,除了药就是书。《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 《本草纲目》……大多线装,时年久远,纸质泛黄。六爹有空就看书,许多页边已是粘粘补补。

③六爹行医,喜欢用地方鲜草药。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药材灵,常常梦着家乡遍山是 药。每当上山采药时,他都想,要是自己有一个大药园,那该多好。上世纪 80 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 山种果。六爹灵机一动,毅然决定开山种药材,于是将一片荒山承包下来。

④两三年来,全家人开山劈地上百亩,努力不少,钱花不少,但收效甚微。六爹天天浇水、施肥, 药材反而“不领情 ”,老是爱长不长,不听话:要苗,苗不长;要花,花不开;要果,果不结。

⑤家人赌气,质疑六爹的设想。儿媳妇埋怨说,刚摆脱大山重活儿, 日子好了点,又来挖山头, 真不明白,老人家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⑥六爹不服输。他开始思考,意识到这几年是蛮干。山里人虽然种地多,但种药材,还是头一次,没有经验。于是他亲自跑县、市、省中药研究所,寻求技术支持,三番四次请专家来山地指导。功夫 不负有心人,两年后,药园开始投产, 园区逐渐扩大,品种逐渐增多。六爹亲自挥毫的“百药园 ”大 字,在山坡排架上,很是醒目。

⑦如今百药园已是上千亩,由几个小山头组成,算是高山脚下的一片平地。高山树木苍翠,一条 山溪流下,在园中哗啦啦地歌唱而过;溪中石头层叠,水质清冽,成群鱼儿自由自在

⑧园中种的中药上百种,分区种植。那高大的一片是沉香树,一些树头开始结香。五味子、山楂 等果挂满枝,姹紫嫣红,随手可得。东面的金银花,如雪花一片;南面淮山、藿香等绿油油;西面菊 花烂漫,蝴蝶纷飞,蜜蜂成群。 园里许多药都在开花,五颜六色的花朵编织出一个斑斓世界。与其说 是百药园,倒不如说是百花园啊!

⑨曾经,这是一个贫困乡,乡亲们收入微薄,很多年青人都选择离乡打工,养家糊口。如今,山  乡在六爹的带动下, 已成为“ 药乡 ”。他积极引导乡里人种药材,既出种子种苗,提供资金支持,又在诊所开设“讲堂 ”,定期请专家前来传授技术。六爹兴奋地指着别的山地说,你们看吧,这里一亩亩,那里一片片,都是中药,乡亲们每年收成可观,生活大改善,许多到外地打工的都回来种药材了。 员工都是乡里人,待遇优厚,工人统一开饭,统一服装,国家规定的险种买齐,每月到手工资还有三  四千元。前来收购药材的人纷纷赞许说,百药园带动了那么多行业“发财 ”,连乡里的贫困户也富起  来了。

⑩现在,六爹已是年近九十,但精神矍铄,还在看诊。诊所对面的山头,百药园的花草清香依旧 萦绕鼻间……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刪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