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细读选文第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玫瑰和胶囊

沈奇岚

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论坛。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又很想读书。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负责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一时间这家公司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觉得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曾有人将《安娜·卡列尼娜》的摘编成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将《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不伦不类,引人发笑。事实是,如果抽去了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读好作品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才是真正能够回馈到生命本身的阅读。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而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它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在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生命的联系。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增强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生命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读书是个选择。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获得信息和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读者》2015年第2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气的成本有多高

      ①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情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②神经为了应对产生的心理变化,会调动身体的全部资源,进入应激状态。由于神经系统连接着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所以,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战争程序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所有资源都用来备战。

      ③于是,原来用于生长、修复的内分泌,被改变为用于应激状态的内分泌,其结果就是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会因为应激而下降;消化功能会因为应激而减弱。机体为了应激,不得不强化心脏的跳动以支持“战争”所需的供养,这就为心脏病的发生累积了条件。为了应激,机体不得不提高血压来保证循环需要,从而引发高血压。血糖也不得不升高,机体还要将肝糖迅速转化为血糖,将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转化为糖,以支持能量的应激供应,这就当然地引起糖尿病!

      ④可悲的是,这场战争是假想出来的!并不是像兔子遇到老虎,猴子遇到蟒蛇那样,必须应激以保护生命!而是由于你自己大脑的思维模式,引起的神经紧张,牵动了机体的系统变更!

      ⑤别以为你有可以生气的理由,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生气;别以为你有值得怀疑的证据,就可以让自己疑神疑鬼;别以为情绪紧张所导致的压力,只是一时的心情不好。对不起,你的身体不知道你在小题大做,你的神经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想象出来的可怕、紧张”。你的神经忠诚于你的想法,只要你往坏处想,神经就即刻为你准备!那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迅速备战,才有机会逃离危险。

      ⑥美国的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⑦在导致疾病的五大因素中,营养失衡、毒素积累、损耗过度、自然衰老这四个因素加起来的损害,都没有不良情绪积累所带来的严重。因为,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⑧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坏心情,触动压力导火索的?原来,仔细研究发现,能够触动神经紧张的因素,来自这样几个方面:陷入了不愿意面对的境遇;碰上了让人失望的事情;预期的意愿没有达到。

      ⑨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如何创造好心情?这是养生之道中最关键的部分。道家为此选择闭关;佛家进入深山老林,严格宣布“八戒”;儒家设法约束举止;武术家更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入静。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摆脱人为的思想压力所引起的生理病变,费尽脑汁!

      ⑩淡定从容、泰然自若、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这些成语,道出了心智修养的核心,也道出了解决不良情绪伤害的途径。

      ⑪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真正生气,因为生命一定远比那些事情重要;没有什么人值得你生气,因为你无需因为他们而伤害自己。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制造压力,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累积负面的情绪!照顾好自己,首先要照顾好你的心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夜深同花说相思

杨荻

       ①她叫秀花,果然手巧,擅长绣花。我有时候笑她,你的名字可真够土的,这时候她总是露出很羞涩的样子,仿佛自己犯了错遭到批评,又自我解嘲地说,土吗?都是这样的名字啊,我妹妹还叫秀莲呢。

       ②上大学那年,女生宿舍时兴拉床帘。我给她修书一封,不久,一幅床帏就绣好寄过来了,白色的细棉布,彩色的丝线缀着一朵一朵的花儿。我拉上床帘,小小的个人世界也跟着芬芳。可惜,毕业后,那块很长的白色绣花棉布,跟着日子弄丢了。

       ③我打电话问,干吗呢?她说,十字绣呢。她在绣十八个美女,原来想绣《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可惜那个图案刚刚卖完,她就买了十八个美女,说是绣完送给我搬家用。我心想《红楼梦》我是喜欢的,毕竟有典,您弄十八个没有出处的美女,我挂墙上多俗啊。于是,我委婉地说,您绣那多费事啊,少说也要两三年,再说眼睛、颈椎也受不了啊,我可不落忍,千万别绣了。她不听,还是要绣。我只好放狠话,我不太喜欢的。她讪讪地说,那我就挂自己墙上。

       ④然而,我还是劝她别绣了,她又说,闲着也没意思。搬家后,她离开了故居旧邻,陌生的环境里,她和夕阳一般孤单,我也就不好再强行阻止。高楼的西窗下,这个叫秀花的女子拿着绣针,在西晒阳光下低头做着十字绣,一针一针,绣着【A】一幅画,绣着寸寸光阴。远远看去,也是【B】一幅画。

       ⑤和她住在同城,却也不总见面,为此我常常自责。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想回家,休息日只想放松,只觉得精力不够,不够再去腾出心打点一份感情,然而她有。

       ⑥我接到她的电话,说已经坐公交车到了单位门口,我急忙跑出去。看到她穿着齐整,站在银杏树下,在过往的人流中冲我笑,又露出那点少女般的羞涩。她的手里拎着沉重的布袋书包,都是吃的,牛肉蒸饺、炒花生、山楂酱、红烧肉、柿子、白萝卜。她从西向东,穿过多半个城市,只为给我送饭。有时候时间晚了,也会在我回家时路过的公交站点下车,于尘埃中等我。我接了沉重的布袋书包,开车绝尘而去,留她在黄昏的暗影里,继续等候开回的公交车。

       ⑦衣柜里的衣服换了一茬又一茬,压箱底的是一件紫色缎面棉坎肩,她亲手缝制的。床上的床品换了一套又一套,压床底的是一床粉色缎面的棉被,她亲手缝制的。有些东西,不可再生,而你却贪婪地想此生永远拥有,只好压在箱底。

       ⑧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有能力,就给她建造一个世界,好比秦王的阿房宫,唐王的大明宫,我要把她妥妥地雪藏起来。有时候我又想,她的整个世界,无非是我开放的平安幸福花。如此深情如此夜,我真想热热地唤一声,娘。夜深同花说相思。她叫花儿,我的娘亲,已经老去,正在更老。

(选自《2013年季度精选集<读者•原创版>春季卷》,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解题者丘成桐

数学家丘成桐一直在尝试攻克一道难题。

如果从去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宣布其全职受聘任教清华园,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算起,这道题他已“全职”做了一年。如果从他离开美国,携夫人安家清华园算起,这道题他已专心致志地研究了三年。如果从1979年,他首次回国做学术访问,开始在心底求解这一问题算起,他为此已工作了40余年。

这道题是:____。

今年74岁的丘成桐,是位兼具雄心与耐心的卓越解题者,目光一向聚焦于重要、意义深远又难解的大问题。做数学家时如此,做教育家时同样如此。

1964年,15岁的丘成桐在杂志上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数学家陈省身的文章《学算四十年》。他头一次听闻已有中国学者在世界数学界取得举足轻重的成就,丘成桐兴奋不已,“那我也可以做这个事情。”他想。

四年后,在香港读完大三课程,丘成桐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破格录取,师从陈省身。在那里,他仅用两年,便取得博士学位。1976年,年仅27岁的丘成桐证明出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一举成名,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崭新领域。33岁,他获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此后,他又陆续斩获了数学界各大重要奖项。

为中国培养数学英才,是丘成桐近年来的事业重心。其实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此,逐步在主流人才培养机制之外,搭建出一套数学领军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担任国内多个科研机构的重要职位,但不收取一分钱薪酬,事实上,他经常要凭个人影响力为这项事业筹资“化缘”。

1979年丘成桐应中国科学院时任副院长华罗庚的邀请,回国进行交流访问,到了北京走出机舱,他俯下身去触摸地上的泥土。后来丘成桐回忆“我不是一个性情中人,时时都会收拾心神,那次竟会有如此的举动,连自己也感到惊讶。”这一年他30岁。

丘成桐在自传中写到首次回国之旅后,“我对一个人能发挥什么作用一筹莫展,但我还是希望能竭力相助。哪怕是一丝一毫都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众志成城,也许有一天能有所成就,扭转乾坤。”

从此,他把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提升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声望,视为自己科研之外的事业与使命。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观察者和建设者,他同中国的数学事业一道走上一条漫漫长路。

1979年后,丘成桐每年都要回国待几个月。最初他感觉自己能尽上一把力的就是利用休假时间多回国交流讲学,没过几年,他开始招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希望帮助一些出色的人才获得自己当年那种进入世界顶尖学府做研究的机会。

为激发中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2008年丘成桐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后发展为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不同于一般竞赛,参赛者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以提交研究报告的形式参赛,充分体会一把做科研的滋味。

留意到中国大学生数学基本功的欠缺,2010年他又发起“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全面考察参赛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为加强海内外华人数学家的联系,他还发起了ICCM(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创办有“华人菲尔兹奖”之称,颁给45岁以下华裔青年学者的“ICCM数学奖”。

为鼓励更多女生投入数学学习,培养女性数学家,前两年他又发起了“丘成桐女子中学数学竞赛”。

“数学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丘成桐阐述发起计划的初心。“我这一辈子只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成为大数学家,另外一个是提升祖国的数学水平,在国家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我有信心完成这个愿景。”

从成为大数学家,到培养大数学家,丘成桐笃信,中国能够在本土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中国数学能够跻身国际前列,而数学的发展必将助力国家的科技自强。

丘成桐对经由他的选拔体系进入清华的年轻学子们说,“让我们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我以后在清华跟你们共进退。”

【注释】①选自《数学与通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