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练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公元前209年,有900多名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材料一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 ②黄帝③山顶洞人④炎帝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材料三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四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努力务农,精耕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 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比入谱牒。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