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一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落叶
                                                                                                    贾平凹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且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我说,你听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了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好!”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班里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⑪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⑫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⑬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⑭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⑮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⑯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⑰“她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⑱“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⑲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①古人云:“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观点也许有些片面,但它对于当今处于寒门的青年来说确实是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

    ②那么,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③“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贵”代表的是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努力创造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④寒门贵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刻苦奋斗和拥有的社会信任以及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丰富的面向,同时,网络也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一位网名为“搬家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生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

    ⑤当今社会,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但寒门贵子的诞生,在于自己的打拼。一篇名为《寒门贵子》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关于一个“奋斗”的故事。

    ⑥由此看来,努力奋斗,成就寒门贵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⑪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⑫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的菠菜

王华

    ①下班路上,接到了妻的电话,嘱我买些菜回去。于是拐弯进了一个菜市场。

    ②菜市场不大,是露天的,只有十几个摊位。附近是一个新建的居民区,还没建正规的市场,卖菜的摊贩们自发集聚在这里,便形成了个小市场。摊贩们都是清一色的妇女,一个个都把自己包裹得很臃肿,像硕大的粽子,只露出眼和鼻子——要在这寒风中站一整天,这样的装备必不可少。

    ③我在一个摊位前选了几样青菜。摊贩是位中年妇女,一一给我称了。最后我拿一捆菠菜时,摊主说:“对不起,菠菜不卖。”我很奇怪:“怎么不卖呢?”她抱歉地笑笑说:“饭店已订购了,你上那边那个摊上买吧,她的菠菜是自己种的,好吃。”她指给我看,隔着五六个摊位,一位穿黄军大衣,头上裹着黄围巾的妇女守着一辆三轮自行车,专卖一样菜,车上是成捆的菠菜。

    ④我不想舍近求远,就走到紧挨着的一个摊上,想买她的菠菜。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位女摊主也说不卖。再走到下一个摊位,摊主同样说不卖,同样让我到穿黄军大衣的那个摊位上去买。

    ⑤我很是诧异,乘出租有拒载的,没想到买菜还有拒卖的。

    ⑥我一边嘟囔着“邪门”,一边来到穿黄军大衣的妇女的摊位前。虽然只看见女摊主的眼和鼻子,但我还是能感觉到她在谦和地笑。她望了望我刚才问过的那几个摊主,说:“你别怪她们,她们是为了照顾我的买卖,为了我好。”我问:“你们是亲戚?”她说:“不是。都是卖菜认识的。”

    ⑦那些天,妻在单位加班,一连十多天,我都去那个菜市场买菜。但无论在哪个摊位买菜,买菠菜时,摊主都无一例外,让我到穿黄军大衣的女摊主那里去买。

    ⑧渐渐地,我也自觉了,只要买菠菜,我就到穿黄军大衣的女摊主那里去。和这个女摊主慢慢地也熟了起来。有一次我问她:“这菠菜是你自己种的?”她说:“是啊,我种了一大片呢。”“是在大棚里吗?”我问。她说:“不是,是在露天种的,菠菜很抗冻,只是晚上会盖上一层塑料纸。”我想,这菠菜是纯天然的,营养应该更丰富吧。

    ⑨有一天,卖菠菜的女摊主没来。有摊主说:“菠菜从我这里买吧。”我说:“你们不是不卖吗?”她们都笑,说:“我们那是想照顾她的买卖。她的家庭很困难,男人卧病在床,家里家外只能靠她自己支撑着。我们想让她早卖完了早回家,她男人需要照顾。”我知道,她们说的“她”,是穿黄军大衣的女人。

    ⑩在饭桌上,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妻和儿子听,妻沉默了片刻,说“那我们以后多吃菠菜。”一向不喜欢吃菠菜的儿子说:“我最喜欢吃杏仁菠菜了,以后我们顿顿吃菠菜。”我说:“是啊是啊,我们都爱吃。”我这样说着,不知怎的,心中涌起一股细细的暖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乡甜

徐楠

①飞云江下游南岸的浙江瑞安马屿镇是我外婆的家、那里蔗田成片。村村做红糖,儿时熟悉的景观都被甜蜜的气息笼罩着。我的乡愁是甜的。

②马屿糖蔗身段纤细,表皮白中带黄,蔗节上长着软软细细的绒毛,洗干净后像璞玉一般晶莹,糖蔗吃起来口感紧实,糖分很高,适合炼糖。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齐梁时期,马屿人就开始种植糖蒸、压榨制糖,直到现在,仍采用流传千年的古法制糖。

③马屿红糖很有特点,颜色是浅浅的土黄而非深红色,最出名的马屿上安村红糖,嫩黄中带着粉色,色泽诱人,香气扑鼻。老一辈人说,马屿红糖还会呢。因为红糖刚做出的时候,非常松软、细腻,仿佛散落的积雪,又像松松的流沙,看起来就像是红糖颗粒在一样。这说法可真形象。

④一代代马屿人生活中离不开糖蔗和红糖。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大家要带上几捆糖蔗,祝福新年进步节节高。结婚、生子、乔迁的大喜事,更是离不开红糖这滋补喜庆的佳品。

⑤糖蔗在秋末冬初采收,小时候天气一变冷,我就开始盼着去马屿。因为这时候有清甜多汁的糖蔗吃。

⑥那时候每次从瑞安市区去外婆家都是个大工程,交通不便,短短十八公里的路程要辗转两个小时,先坐渡轮穿过飞云江,换乘小面包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一片片黄绿色蔗田。看到一株株高大的糖蔗,红糖那厚重的甜香味就已经在味蕾里弥漫。我欢呼雀跃起来:“外婆家快到了!”最后一项交通工具是人力三轮车,一路骑呀,骑呀,经过老街上的南货店、裁缝铺、小吃店,经过一排排晾晒着瀑布一般雪白的索面、粉干的架子,看到了粮站高高的围墙和厚厚的大铁门,对面就是外婆家了。我迫不及待地蹦下车,外婆笑眯眯地等在门口说:“娟啊,你来啦,阿婆给你煮碗点心吃吧!”

⑦外婆总给我煮两个荷包蛋,撒上一层红糖。每次我都吃得心满意足。

⑧马屿红糖的经典吃法有很多种,红糖撒在刚蒸出笼的糯米饭上,香气四溢,最绝的还要数红糖鸡蛋炖自酿黄酒,那馥郁的香味和醇厚的口感,令人一尝难忘。母亲常跟我说。她小时候红糖很珍贵,最喜欢吃的是“糖碗”,将新鲜红糖热得稠稠的,稍待冷却后压扁切成条状,清香可口。富有嚼劲,在当时可是非常时髦的糖果,每年农历十月廿三马尚“会市”正逢新糖上市,在这个古老又热闹非凡的市集上,抢购“糖碗”是孩子们最大的乐事。

⑨现在买“糖碗”很方便。飞云江上早就建起了多座大桥,路程缩短到二十分钟。如今的马屿镇,上千亩的蔗田边一个挨一个地用蔗叶搭起了古法制糖坊,夕阳下炊烟袅袅。制糖期很短,仅有一个半月时间,制糖坊都是日夜轮班赶工,十多位老师傅采用“连环锅”和“直风枪灶”老工艺,挥汗如雨三个多小时才能做出一批红糖。

⑩古法制糖坊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体验项目,人们从各市县赶来,重温这一古老的技艺。

⑪由于整裸糖蒸甜度都很高,所以马屿人并不介意吃稍微平淡的蒸顶,还常说:“倒吃糖蔗日子更好!”大家喜欢把最甜的根部放到最后吃,寓意未来生活越来越甜。糖蔗汁被拿来制糖,糖蔗渣、糖蔗叶则被用来当燃料,造纸和喂家畜,叶子还能搭建糖坊屋顶,全身都是宝。

⑫我最喜欢吃的是马屿红糖做的年糕、箬糕和炊糕。自从糖坊开设了直播卖货,口味繁多的马屿红糖制品在北京就能买到,快递到家时仍然非常新鲜。

⑬女儿更是喜欢上了这清新甜蜜的味道。她说,马屿红糖可比巧克力好吃多了。如果红糖可以像巧克力一样做出各类品种,设计好看的包装,卖到全世界去,那喜欢吃它的人就更多了!

⑭我对女儿说:“你的想法真棒,叫你‘红糖姑娘’好吗?”

⑮女儿不假思索地笑着说:“那当然好啊!谁不愿意做甜甜蜜蜜的人。过甜甜蜜蜜的日子呢?”

(选自《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