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盘锦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随心的阅读

刘恩波

①读书节期间,“阅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画家黄永玉说,“看书是一种快乐,然后才是知识,才是本钱。”私下觉得老人家此话算是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快乐,就是随心的阅读。

②有目的的读书和无目的的读书,效果和状态肯定不一样。从前读鲁迅,是求学过程的要求,带有强行和必需的意味,让少年的我很是头疼。强制性要求的阅读当然不快乐,当阅读不再随心,远离了内在的渴望,它就变成了公式化、模式化的套路和条条框框制约下的教条。等到年龄稍长,走进《野草》,就找回了对鲁迅阅读的另一种无关功利的心性享受。那样的阅读是体己的、交心的、愉悦的。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读书,不受外在约束,不求甚解,只为精神的充盈和通透,只为灵性的抵达和舒展。有目的的读书,可以读出硕士、博士,读成专家学者。无目的的读书,就是忘了归途的逍遥游。把胸襟读舒坦了,把视野读开阔了,把功利转化成审美,将学识装点成智慧。培根说的“读书可以怡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区分有目的的读书和无目的的读书,关键在于心灵。

③不是说专业阅读就不好,而是说,真正的阅读许多时候都是业余而为之的,不为了什么,走进书,那里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正待敲门和开启。

④首先是对万物百汇的好奇和探知,是对生命之美的感动与抚触。一代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经如是说,“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我们的阅读,不就是要在由书写构成的线条里、轮廓中,发现自然美的奥秘,探索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来路吗?

⑤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走向森林、草原和郊野外的春天,感知各种昆虫的美妙生长。阅读《小王子》,看他和狐狸朋友关于生命仪式感的交谈,该是何等令人憧憬神往——约定好了,人的幸福就是等待中的盼望和期待,一种久违了的心愿交接的盛况。读《孤筏重洋》,明白海尔达尔和他的同伴驾着小小木筏横渡大洋的雄心壮志是如何在狂风暴雨和重重海浪的洗礼中,得以实现升华的。

⑥其次,随心的阅读还体现在人对自己心灵状况的辨识与认同上。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样的书,换而言之,你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人与书的同构,是这个世界的奇妙之事。譬如,王小波喜欢杜拉斯,喜欢法国新小说派,那么他后来的写作里也有实验和探索的迹象,也有青春的忏悔和浪漫。读武侠和读科幻肯定是两个观感,读卡夫卡和读村上春树也完全是不同的世界。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像见到久违的朋友。

⑦什么是随心的阅读呢?我想就是个人的气质、秉性、习惯、信仰和情趣等发酵成的天性带来的阅读。

(1)、请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B

引用桑林峰和培根的名言,从效果方面进行论证

得出结论

C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是对上文的补充论证,避免了观点的片面性,使论证更严密 B、我们通过随心的阅读,可以发现自然美的奥秘,探索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来路。 C、人与书的同构,是奇之事。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像见到久违的朋友 D、有目的的读书,可以读出硕士、博士,读成专家学者,是更好的阅读。
(5)、分析A、B两种阅读方式,判断哪种是随心的阅读,再结合选文说明理由。(3分)

【A】小刘正在准备导游格考试,专门买了《旅游法律法规》等书籍,进行阅读。

【B小李很喜欢行,空时到图书馆,总会信手翻阅一些摄形画报和旅行杂志。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①拔去心灵的杂草
      ②自从加盟网上“开心农场”,每天有不少时光与“种菜”“除草”“收菜”“偷菜”为伍。与别人热衷“偷菜”不一样,我感触更深的,是“除草”的过程。
      ③按游戏规则,每天主动为菜地“除草”的,可以增加积分。在自家菜地“除草”的同时,热心帮他人菜地“除草”者,也能增加积分。一时间,偌大的农场,“除草”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了快速获得积分,每日里,我在密切关注自家菜园的杂草之外,还主动深入好友的菜园,想做些“除草”工作。这时才发现,大多数人的菜园居然十分干净,原因是想帮别人“除草”的人太多了;即使某类“不讲究”的菜园,菜地的杂草还没发芽,即有“热心人士”前来光顾。“除草”和“偷菜”一样,成了农场引人注目的另一道风景。
      ④“热心人士”是否真的热心?无草的菜园是否真的“干净”?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虚拟的网上菜园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人与人之间的虚荣、争斗与功利。设想如果没有那点积分奖励和升级的诱惑,相信很多人出于自私心理,不是去帮对方除草,而是巴望他人菜园杂草疯长,甚至去种些草种,让其等级分远远落后于己而后快。
      ⑤每个人的心灵都会长些不健康的“杂草”,而要清除这些“杂草”,不能指望别人。这使我想起某幼儿园老师的奖励,凡是主动扫地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和实物。结果,小朋友们在后来各类活动时,处处讲价钱,索奖励,虽然手脚貌似变得勤快,但功利心却成倍增长。生活环境变洁净了,但心灵环境却受到“杂草”的污染。
       ⑥追名逐权,落井下石,唯利是图……这些都是每个人心灵菜园上衍生的“杂草”。它们隐藏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隐藏在衣着光鲜的背后。人心都是向往质朴,向往自然的,当我们超纵鼠标的手,伸向别人的“菜园”的时候,是否想过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播洒爱心,还是为了成全功利之心?
                                                                                 。                                                                           

阅读《不要抛弃学问》,回答相关问题。
      诸位毕业同学:
      ①你们现在就要离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②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图书馆才能读书,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就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⑥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工夫;四圈麻将也得废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⑦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⑧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⑨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胡适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  1929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渴望倾听

马亚伟

       ①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和别人打赌,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能在十年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就可以赢得一笔巨款。于是,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幽居生活。熬过了漫长的十年,最后,他终于坚持到约定的期限。但是,他却放弃了巨款,悄然离开。只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十年来,他饱尝了孤独的痛苦,寂寞的摧残。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拥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感情交流。于是,他重新融入人群,开始新的生活。

       ②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幽居如同在沙漠中独行,满目荒凉和绝望,内心巨大的空洞会把人吞噬掉。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

       ③与人交流,人生码头才会百舸千帆,丰富多彩。

       ④也听说过不同领域的一些艺术大师离群索居,进行艺术创作。可是,再孤独的创作,也需要与欣赏者沟通。梵高、卡夫卡,这些人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才华,他们的作品都是在他们去世后才引起了轰动。其实,那些只是上帝开的玩笑,让他们提前很多年来到这个世界,让他们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寂寞地面对世人。不过,他们孤独地创作不息,正是因为他们要宣泄,要表达,要沟通,要交流。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会有一颗虔诚的灵魂聆听他们的独吟、呐喊甚至咆哮。总会有人听懂他们,即使是很多年以后。

       ⑤古人遁隐田园山林,与嘈杂的红尘隔绝,与污浊的官场隔绝,可并不是和人隔绝。陶渊明隐居后,还会和农民一起其乐融融地劳作,“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芳邻”。孟浩然喜欢田园生活,闲暇时,他会和农人一起“把酒话桑麻”。王维一个人独往于山林中,偶然遇到个林中的老翁,还会“谈笑无还期”。

       ⑥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即便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尚且需要一个“星期五”来做伴。

       ⑦我们平凡百姓,更加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一个孤独的灵魂不能走得很久很远。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的行走,没有人扶持关照,我们的脚步会沉重如铅,一个人的空间,也必定狭小如囚笼。

       ⑧正是因为人类沟通交流的愿望如此强烈,通讯技术才得以飞速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极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和途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

       ⑨每一颗心都渴望倾听。让我们搭建一个心灵的城堡,倾听每一颗心的跳动,为自己,也为他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巨资上名校,真是捷径吗?

    ①花上一笔不止是穷人,就连一般富人也无法想象的大钱就能上世界名校的大戏,在一番跌宕起伏后,慢慢进入高潮。据《北京青年报》等报道,中国亿万富翁家庭花650万美元让孩子入学斯坦福大学,当事人为赵雨思,其父是中国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中国另一位郭姓家庭为其女儿郭雪莉支付了120万美元,让孩子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②稍稍感受一下这个事,不禁让人沮丧甚而崩溃,每个人的劳作、打拼、努力和奋斗是否在巨大的资源和靠山之前都等于零?有段日子流行一句话: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花钱能买名校上这样的事最大的不幸是,会让很多人万念俱灰,在钱能搞定一切之时,每个人的奋斗还有意义吗?还有意思吗?还有价值吗?

    ③其实,即便这样的事经常在发生,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也并非是卸载自己人生内驱力并停止奋斗的理由。即便不得不以此为理由,也应意识到一种更残酷的现实,需要更多的奋斗才能让“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这句话成为事实,也许这种梦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当然也就需要普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奋斗。

    ④应当看到的是,花大钱上名校只是少数现象,而且现在媒体曝光后,斯坦福大学已经开除了赵同学。退一万步说,即便有为数不少的富豪靠花钱上学和买学位成交,这样的学历和学位在未来早晚是会露馅的。即便不露馅,人心也是一杆秤。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有钱就能买到一切而消弭自己奋斗的动力,未来会变得更为不堪,无论是生存还是社会环境。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没有了钱权的资源,大部分人都要进入逆水行舟的残酷环境,不进则退,不前行,就会被淘汰。因此,除了奋斗,人生别无选择。

    ⑤虽然,比尔·盖茨的传记只会记载他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但是不会述说他的母亲是IBM董事;巴菲特的传记只会告诉人他8岁就去参观纽约证交所,但不会揭秘他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当时是高盛董事带他参观的。他们都有资源可以借用或依赖,但不可否认,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而且其核心的思维和硬核逻辑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番成就来,才能赢得世人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⑥好莱坞明星洛丽·路格林为了女儿奥利维亚的前途和成功,花了50万美金行贿,把女儿送进美国南加州大学。但是,奥利维亚本身就已经是个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也有自己的商业品牌和模式。然而,母亲的行贿不仅没有帮到奥利维亚,还让她毁于“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这句笑话。曾以在网络上露脸为生的奥利维亚,现在甚至都不想出门,因为以前通过自己努力而建立的一切和成就瞬间就因为母亲的行贿行为而崩溃。

    ⑦自古以来,功不唐捐,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只要学习过、干过、努力过,所有的知识、技能都可以贮存于大脑,积累于经验,展现于行为,成为一个内心丰富和成色十足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容人之功”亦为功

刘根生

    ①有人说,“既要敢于担当,又要容人之功”。话虽不长,却令人深思。

    ②独木再高也撑不起大厦。一个人能担当固然不易,但更可贵的是容得下他人冒尖出彩,共同成就一番事业。有家跨国公司,新任经理都会从总裁那里得到木制套娃。其中,小木娃上有张字条:如果每个人都只用比自己小的人,公司就会变成矮人;如果每个人都能用比自己高大的人,我们就会成为巨人。对管理者而言,善用“高大者”便是容人之长,本质上即是容人之功。

    ③容人之功,体现着求同存异、从善如流的胸怀和气质。赤壁之战前夕,张昭主和,周瑜主战,两人在大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当孙权采纳了周瑜意见后,张昭转而积极配合支持周瑜,共辅孙权守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意见有分歧乃至纷争,并不可怕;凡事谋定之前,尽可各抒己见。但在谋定之后,则不可因观点相异而不作为甚或使绊子。张昭的故事启示人们,心中存有大格局,涵养乐见其成的雅量,处处补台、成人之美,方能凝心聚力,以求大功告成、美美与共。

    ④容纳他人成就意味着共创共享,往往孕育着伟大的美德。普瑞舍在研究中发现水母荧光蛋白后与查菲和钱永健等分享了成果,后者接力探索,完成了荧光蛋白在其他物种上重组研究且获诺贝尔化学奖。普瑞舍说:“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做了我做不到的伟大工作。”在西班牙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临近终点时不幸遭遇爆胎,只好扛起自行车向终点跑去,紧随其后的车手纳瓦罗选择跟在后面慢行,最终与奖牌失之交臂。纳瓦罗说:“超越爆胎对手取胜不大道德。”无论是为他人站在自己肩膀上成功而高兴,还是在竞争中坚守道义与精神,都彰显着“容人”的高尚境界。

    ⑤现实中,容错不易,容功尤难。有的人患有“致命的自负”,总觉得自己全知全能全善,于是事事都想捏在自己手中,不给他人表现的机会;有的人热衷揽功争功,事情做不成就推脱责任,事情做成了则忙着往自己脸上贴金,擅长做一分、讲十分。在一些地方,干事者败在了“琢磨干事者”之手,久而久之,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了干事创业的良性环境与氛围。事业成败最终在人,倘若任由这种风气蔓延,再美的蓝图恐怕也会在“落实”中走向“落空”。正因此,更须倡导与播撒容人之功的理念。

    ⑥回溯历史,秦穆公不仅广纳天下英才,且“人之有技,若己有之”,结果“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孤立的,与他人的成长紧密相关。社会的发展永远靠合力推动,既以“建功立业舍我其谁”的精神履职尽责,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成他人之功,心田似海、同心同德、勠力实干,我们方能赢得更出彩的人生,成就更绚丽的事业。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

潘裕民

    ①常常有人问我,该读什么样的书?我的回答是“经典”。因为经典原著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书籍所不能比拟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②所谓“经典”,指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著作。经过千百年来的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是生命力最强、最有价值的经典。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和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话,可以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思考。苏格拉底曾说:“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没有经典,当然不会有好的生活。

    ③我认为读经典,一定要真正意义上的“读”。所谓“读书”,不是说你今天去书店买两本书,明天从网上购回一包书,这不难办到;难以办到的是,你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尤其是要阅读经典著作。

    ④哲学家周国平说:“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和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阅读经典著作。日本有一位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值得庆贺;一个人读完一本书也不容易,也同样值得庆贺。

    ⑤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如果不读经典,只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机器,还有什么灵魂和境界可言?(从一定意义上说),读经典是为了人格更加完善,包括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灵魂的自我觉醒。在我看来,精神追求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强大。比如我们读哲学,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已故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曾指出,“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明天可能去哪儿,这样才能生活得比较自在、比较自信,也更加乐观。

    ⑥其实,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叔本华说过一句话:“谁向往哲学,就必须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不朽的大师。”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朱光潜先生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这是因为,读书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