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自律带我们走向成功

①涓涓细流,因受约束,才能在狭长的山谷中奔腾不息;缕缕丝线因受约束,才能在绣针的牵引中,编织成精美的服饰。因为受到了约束,一潭死水、一缕丝线,才能成功地激发出自己的力量,整个团体也便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②只有在被束缚的环境里,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使命感,才能学会担当,负起责任,获得一种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也才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可能性。在生活中,人不仅要受到周边环境给予的客观约束,也要从自身得到一种特殊的约束,那便是人的自律。

③也许现在的我们还没有完全懂得自律的涵义,但它却时刻在我们身边,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少成功人士,人们只羡慕他们现在取得的成就,看到他们现在拥有的鲜花和掌声,哪知,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付出过艰辛的努力和汗水,是啊!没有谁能轻易成功。那些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他们哪一个不是经过数年的拼搏?哪一个不是懂得自律?如果放任自流,又怎能取得成就?美国有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子放置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又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以后工作人员跟踪调查,发现没吃糖的孩子成人后在事业上大多都很成功,而吃了糖的那部分孩子很少有成就,并且失业率很高。由此可见,自律不仅是人的一种修养和精神力量,而且也是通向成功人生的基石。

④如果一个人丧失自律能力,那迎接他的只能是品尝自己酿成的毒酒,商纣王没有自律,他沉迷酒色,残害忠良,在醉生梦死中,商朝灭亡了,富丽堂皇的宫阙毁于一旦,沉痛的历史教训,时刻警醒着后人。又有多少官员,没有自律,经受不住金钱名利的诱惑,贪污受贿,成为国家的蛀虫,人民的罪人。作为学生,羽翼未丰的我们如果对自己放任自流,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好好地约束自己、管理自己,极大可能会一事无成,甚至会酿成大错,最终悔之晚矣。

⑤那么,如何学会自律呢?

⑥首先要明辨是非,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不能被事物表象所迷惑,从而控制自己的私念和欲望。比如能不能在自习课上控制自己讲话的欲望,能不能在排队打饭时抛弃插队的想法,能不能在升旗时始终保持严肃的态度,这些都需要自律。

⑦其次,自律行为跟顽强的意志力是分不开的,没有顽强意志力的支撑,自律只是一纸空文,也许你有了自律的意识,但行为表现的却与自律所要求的不相称。这时,就需要顽强的意志力作助推剂,将内心的意识变为行动。

⑧再次,要从小事做起。自古以来,“律己”的人都是注重小节的,他们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如果让小的陋习任其发展,不加以控制,那么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⑨最后,要经常反思。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才会不断积累经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⑩自律是一种修养,一种内涵、一种智慧、一种力量。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自律,他才真正走向成熟,他也一定会悄然走向成功!从今天开始,学会自律吧,朋友。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文章开头用细流和丝线受到约束作比,引出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B、文章第③段的“由此可见”中的“此”,一指成功人士和奥运健儿取得成就靠的是拼搏和自律,二指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 C、第④段画横线句子从反面论述学生如果不自律,就会一事无成,甚至酿成大错,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D、第⑥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文章由论证“为什么要自律”转入论证“如何做到自律”,层次分明。
(2)、下列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企业家王健林每天6点之前起床,用一个小时跑步健身,早上7点半准时迈进办公室。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让他有精力建造那么庞大的商业帝国。 B、朱德委员长当年在视察青岛市工艺美术厂时看到一幅精美的贝雕画《三峡夕行》,赞不绝口,工厂的领导趁他到车间参观时,将这幅画包扎好放进他的汽车里。朱德发现后,立即派人将该画送回工艺美术厂。 C、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小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不超过五次。柳传志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 D、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德云社作为当下国内最火爆,演员最多的相声团体,借鉴了梨园的一些规矩,在2016年修订的德云社家谱中列下了十大班规。
(3)、线上教育期间,你的同学张林觉得老师管不到自己,所以经常不上课不交作业。某天张林约你一起逃课打游戏,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劝劝张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5题。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⑶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⑷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⑸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相关问题。

        ①其实,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②以鸟来说,麻雀、老鸹、燕子,是北京的最大众化的鸟类,多少年来,它们都陪伴着北京人生活,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如今,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③我很羡慕春城昆明,近年来那里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由西伯利亚飞来过冬,成了昆明人的一大骄傲,年年都有电视报道。
        ④我佩服上海人,他们开始在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多可爱!
        ⑤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或者野鸭子王国,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海滨饭馆都把临海的座位当成一等雅座来招待顾客,甚至搭起高高的木板大看台,可以登高检阅。靠近金门大桥则有一处观海鸟的胜地,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海鸥。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作低空滑翔,然后,一抿翅膀,像炸弹一样,射入水中,百发百中,钻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这个地方每逢节假日,能引来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他们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看海兽,看海鸟,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位置排得很靠前,和上博物馆有着差不多同等的崇高地位。
        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⑦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了,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赵畅

       ①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读书风景。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④读书绝无止境。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5月06日 有删改)

阅读《快乐是一种能力》,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语》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绪儒斯也说:“宽容大量会使强者变得更强。”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少年”二字,应与平庸相斥

崔华宇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作为少年,我们可以让生命在风雨的打磨下闪耀光芒,在时代的变局中创造独特的价值,平凡却不平庸。那么,我们应如何做?

一要树立恰当目标。高尔基说:“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于社会就更有效果。”一个恰当的目标,可以促进个人发展,也能让社会更加美好。在《三个石匠》这一寓言故事中,有人问三个石匠在干什么,他们有不同的回答。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整个国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从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目标--第一个石匠要满足生存需求;第二个石匠要实现个人理想;而第三个石匠把整体的目标放在心中,让个人的目标符合整体目标的需求,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要付诸实际行动。曾国藩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如果你想修建一座城池,就从搬一块砖开始;如果你想挖掘一片大海,就从捡一粒沙开始;如果你想搬开一座大山,就像愚公那样,从劈开一块石头开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谈无用,脚踏实地地行动起来才能展示出真功夫。没有行动,舌灿莲花又有何用?

三要及时调整完善。国学大师曾仕强说:“人生要随着自己的发展,不断地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如果只是机械地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不会因时、因势而变那么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数据显示,在抵达月球的长途飞行中,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只有3%的时间在正确航道上运行,其余时间则一直在修正航道。只有不断修正航道,才能步入正轨、抵达目的地,这个道理放在我们青少年身上照样适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之前制定的计划、所做的选择不正确或者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就应该立刻调整,这样在未来的实践中,才不至于使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流于平庸。

在前进的路上,少年会经历风雨和磨难,但只要确立恰当的目标、付出实际行动、及时调整完善计划,就一定能在精神和才干上收获成长,与平庸相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