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白银市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挂在树梢上的暖

陈奉生

    ①天然璞玉,需要时光的雕琢;九曲人生,则要善心的滋养。

    ②小时候我家里穷,上学要走五六里的山路,夏天中午不能回家,就着凉水啃一两块玉米贴饼子,有时趴在课桌上眯瞪一觉,有时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到水边逮鱼摸虾。最难熬的是冬天,我没有棉鞋,赶上下雪,走到学校时鞋里已经灌满了雪。四十多人的教室只有一个三开煤炉子,脚趾头冻青了,脚后跟裂开几道口子,走路一瘸一拐的。母亲把土鳖虫用阴阳瓦焙成粉末,再找些茄秧,兑上锅里的开水,让我烫脚。母亲说:“开春咱娘俩去刨药材,说啥也得给你买双棉鞋。”我说:“妈,物理老师说摩擦可以生热,您给我找几根棒胡子,我上课踩在脚下,一边听课,一边来回轱辘着,脚就冻不坏了。”第二天母亲从柴棚里找了几根棒胡子,这土办法果真管用,脚再也没有被冻着。

    ③清明过了,天渐渐暖了,没有单衣可换,我和弟弟身上还捂着棉袄。一天放学回来,母亲让我脱下棉衣,我裹着棉被依偎在炕头。母亲动手拆洗棉衣棉裤,我问:“妈,明天我穿啥?”母亲说:“穿棉衣改成的夹衣呀。”我问母亲:“一宿工夫洗的衣服怎么干得了呢?”母亲说她自有办法。母亲拆洗完棉衣,从院子里抱来一捆豆秸,把洗过的衣服平摊在锅里,蹲在堂屋灶膛前开始烧火。铁锅慢慢地变得温热了,母亲不时地翻着冒着热气的衣服,几袋烟的工夫洗的衣服就被烘干了。夜色浸黑了山村,灯光如豆,母亲就着微弱的灯光缝补着夹衣,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炕一直到早晨还是温热的,早晨我一睁开睡眼,就看见身旁叠放着整整齐齐的夹裤夹袄。

    ④母亲总是嘱咐我:“走路时遇到上坡拉东西的车,顺道帮着推一把;别偷吃上学路上的瓜果梨桃;宁可身子受凉,也不让脸上受热;要饭的到家门口时,别舍不得施舍,将东西递到乞丐手里时,别没好脸色地扔给他……”就是这最简单的善的因子,潜移默化地融入我成长的血液里。

    ⑤五月槐花开了,浅黄色的蝶形槐花,一嘟噜一嘟噜地悬挂在树梢上;耐旱、耐寒、耐瘠薄的荆条上,淡紫色的花开得满坡满岭。那些养蜂人每年都到山村来放蜂采蜜。有一天,父亲领回一个黑黑瘦瘦的养蜂人,那人走路直打晃,父亲说他让雨淋着了,有些发烧。父亲让他躺在西屋炕上,母亲从老婶家借来半瓢面,从米缸里掏出两个鸡蛋,做了一碗面片汤,对养蜂人说:“大兄弟,趁热吃了,出点汗,没大碍的。”养蜂人道谢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眼前的异地他乡,因为那碗面片汤,升起了温暖的人间烟火。

    ⑥秋天来了,山村忙碌起来。我早晚帮父母割豆子、掰棒子、打栗子。后山坡晚熟的红肖梨挂满了枝头,低矮树枝的梨被摘得差不多了,树梢上又大又红的够不着。我对母亲说干脆用竿子打下来吧。母亲说打下来也糟蹋了,给鸟留着吃吧。此时夕阳碰在西山的砬尖上,仿佛溅起片光的海洋,我觉得夕阳中的母亲,浑身散发着温润的光辉。

    ⑦光阴的脚步似乎走快了,草木演绎着季节轮回的故事。我有时坐在老家的炕上,看云在窗外踱步,燕子在檐下翻飞,母亲蹒跚着一双小脚,在山前屋后忙碌着。对面山坡上的杏树和梨树,我记不清花开花谢多少回,恍惚中老了青砖,湿了黛瓦。记忆就像封存在岁月里的窖酿,母亲一声轻轻的话语,漫山遍野便全都是过去的回忆。

    ⑧岁月蹉跎,母亲快九十岁了,我也五十多岁了。

    ⑨红肖梨树和母亲一样垂垂老矣,母亲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梨树容颜消瘦,枝头干枯了,可记忆中挂满红肖梨的树梢,依旧在我心中摇曳着。它虽不及珍珠璀璨,但却饱含暖意。我深知,那才是发自心底的至真至纯的大爱。

(选自2019年5月6日《邢台日报》,有删改)

(1)、本文围绕这一线索来叙事抒情,依次写了与之有关的五件事:母亲用土鳖虫和茄秧兑开水让“我”烫脚——母亲口授“我”最简单的善行——母亲把晚熟的红肖梨留给鸟食用,表现了母亲至真至纯的大爱。
(2)、结合加点的部分,赏析下列句子。

①此时夕阳在西山的砬尖上,仿佛起一片光的海洋,我觉得夕阳中的母亲,浑身散发着温润的光辉。

记忆就像封存在岁月里的窖酿 , 母亲一声轻轻的话语,漫山遍野便全都是过去的回忆。

(3)、本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光辉形象?请简析。
(4)、阅读材料:

有记者曾采访我国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你认为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在哪里?”蔡澜微笑着答道:“是妈妈亲手做的饭菜。饭菜的‘香’和吃进肚里的‘暖’融着妈妈的爱,这是世界上任何饭菜都比不了的美味,可惜我今生永远吃不到了……”

读完这段材料后,作为中学生,你有什么感悟?请结合材料和选文谈一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

①有位哲人说过: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复原的过程。因此,每想起往事,我的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慨,许多回忆像微笑一样,带着一份阳光般的温暖和感伤,让人难以忘怀。
②18岁那年,我没能冲上那座梦想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独木桥,望着桥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我的心剧烈地疼痛着。
③有一个星期,我始终活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下,索性关了门,谢绝所有的人,包括我的父母亲,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屋里暗自垂泪。那时候,我觉得上天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冲过了最后的防线,而比他们优秀的我却跌倒在战场上?一向自信的我,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的打击,难道命运是如此捉弄人,注定我终究走不出这生我养我却囿人视线的村落?
④一天下午,父亲可能怕我闷坏了,要我去外面走走,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这么多天来,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也没有像母亲那样苦口婆心地劝我。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⑤我们走在林边的小路上,父亲不说一句话,刹那间,我注意到父亲似乎苍老了许多。路边,一群小孩子拿着风车,这种纸做的迎风转动的玩意儿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由于没有风,我看见他们一个个哭丧着脸。父亲走到他们面前,问:“你们为什么不玩风车?”“没有风,风车不会转。”一个小孩稚嫩的声音。“我告诉你们,如果想要风车转动起来,你们不能在这儿等风,风是不会说来就来的,你们必须跑动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转动得越快……”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同时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那几个孩子举着风车跑了起来,而那风车,由于受了外力的影响,越来越快,并伴着孩子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
⑥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用一个极其平常的道理告诉我:我不该这样沉沦下去。整日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下,只会裹足不前。我需要勇敢地跑起来,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我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⑦原来,希望本身就是一只美丽的风车,而如果想让风车转动起采,必须依靠风。但风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它就像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要让风车转动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跑起来,跑得越快,你就越能接近成功的彼岸。
⑧从那天起,我从迷惘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两年后,我拿到了自考的大专毕业证,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⑨现在,我在舒适整洁的办公室里.想起父亲的话仍会感慨万千: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会转得越快!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把“不能”埋葬起来
唐娜是美国密歇根小学的资深教师,再过两年便要退休了。这时她志愿参加了一个旨在借着一些表达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进而爱惜自己生命的活动。唐娜的工作是借着参与训练进而将这些理念实现。
她教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填写。有的写道:“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不会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我没办法让麦克喜欢我”;有的写道:“我没法做十次的仰卧起坐”“我发球无法超过前边的球网”“我不能只吃一块饼干就停止”等。而此时,唐娜也正认真地写着诸如“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母子会”“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的句子。
等大部分学生都填满了整张纸,甚至有人开始写下页时,唐娜告诉学生将纸对折交到前面来。学生依次到教师的桌子前,把纸张投入一个空的鞋盒内。把所有学生的纸张收齐之后,唐娜把自己的也投进去。她把盒子盖上,塞到腋下,带头走出教室,沿着走廊走,学生也跟着老师走了出去。走到一半,整个行列停了下来。唐娜进入守卫室,找寻铁铲、铁锹,带领大家到运动场最远的角落边,大家开始挖了起来。
原来,他们打算埋葬“我不能”。整个挖掘过程历时十分钟,因为每个孩子都要轮流挖,直到洞有三尺深的时候,他们将盒子放好,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埋葬。
三十多个十几岁的小孩,围绕着这刚挖好的“墓地”,每个人“力不能胜”的事情,都深深地埋藏在了三尺的泥土下。
此时唐娜开口了:“小朋友,现在手牵手,低头默哀。”学生牵手绕墓地围成了一个圆圈,低下头来等待。唐娜念出一段悼词:
“各位朋友,今天很荣幸能邀请各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他在世的时候,渗入我们的生命,甚至比任何人影响我们还深。他的名字,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出现在各种场合:如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白宫。”
“现在,希望‘我不能’先生能平静安息,并为他立下墓碑,刻上墓志铭。死者已矣,来者可追,希望您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能继承您的事业。虽然他们不如您有名,有影响力,但如果您地下有知,请帮助他们,让他们对世界更有影响力。”
“但愿‘我不能’先生安息,也希望他的死能鼓励更多的人站起来,向前迈进。阿门!”然后她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大家一齐吃饼干、爆米花,庆祝自己解开了“我不能”的心结。
唐娜用纸剪成墓碑形,上面写着“我不能”,中间加上“安息吧!”再把日期填上。唐娜把这个纸墓碑挂在她的教室里。以后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唐娜只要指着这个象征死亡的标志,孩子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了,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方法。
后来,唐娜所带的这个班的31名学生在事业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的还成为政治、经济领域的领军人物。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科学家发明“人工树叶”
①在许多科学家的眼中,树叶是利用太阳能的“高手”。如果能人工造出“树叶”,能源问题或许就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几十年来,研制“人工树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终极奋斗目标之一。
②最近,美国科学家丹尼尔·诺切拉宣布其发明了一种廉价高效的“人工树叶”。这种人工树叶可以持续进行光合作用达45小时,它的形状像扑克牌,但比扑克牌要薄。你只需要将它放入水中,置于阳光下,它便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并将这两种气体存储在燃料电池中,以此发电。一加仑的水(约合3.78升)生成的电量足够满足一间房子整天的电力需求。这个发明被认为是人类寻找替代能源的征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甚至有人认为这片小小的“树叶”可能将彻底解决未来的能源和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
③“人工树叶”通过一种化学催化材料,利用镍和钻,在阳光照耀下进行“半光合作用”,将水在一定的电压下高效地电解为氧气,同时产生质子和电子;产生的质子与电子可以结合,生成氨气,提供一种清洁的能源。比起硅光电池板,这种“人工树叶”显然更便宜。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不“挑食”,所以完全可以把各种废水喂给它用来发电。诺切拉发明的人工树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大约是自然树叶的10倍。可以乐观地认为,将来人工树叶的光合效率将更高。该项发明的核心在于发现了高效廉价的电解水的电极催化材料,从而让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
④“人工树叶”可以高效储能,并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白天,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通过电解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作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晚上或阴雨天,又可以随时通过燃料电池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⑤人们在为这一发明兴奋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所谓的“人工树叶”其实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首先,‘“人工树叶”并未真正实现自然界早已运行上亿年的树叶的全部功能,它仅仅模仿了树叶光系统中的局部功能。其次,它的运行也要依赖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来完成。再次,它还需要新型的廉价的压缩气体系统以储存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然后用于发电。因此,要把这一发明真正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玫瑰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玫瑰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一个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几乎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时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