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5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  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3)、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5)、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众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借助空气这个介质传递给人的嗅觉,因而空气的物理属性(例如“温度”)对花香的传播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利用花香的传播情况,也可预测某些气象要素。
         ②园林工作者多有这样的体验:当气温较高时,随处都可闻到花香,而且香气较浓;而当气温较低时,则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闻到花香,香气也比较淡。花香的浓淡,真的与气温有关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花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易挥发,扩散到空气中的芳香油分子,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芳香的感觉,这就是花香。所谓的香气浓淡,不过是进入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罢了。实验证明,当其他环境因素(如风力、湿度、空气悬浮物)完全相同时,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快慢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扩散也就越快。当然,扩散快慢还与花卉本身(即花卉品种)的芳香油分子密度有关。
         ④在低温无风的天气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小,由花朵扩散出的芳香油分子大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围,远离花朵处,芳香油分子的密度较小,几乎闻不到什么香气;只有靠近花朵,才能闻到花香。而在阳光艳丽、大气温暖甚至炎热之时,一方面,较高的气温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其扩散加快;另一方面,花卉附近地面受热辐射后,近地层空气很快增温,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又来补充,循环气流不断将花卉附近的芳香油分子带走,使得附近的芳香油密度减小,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花的香气更浓,扩散得也更远,产生出花香浓郁、香气袭人的感觉。
         ⑤正是因为气温对花香扩散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古人常常用花香的浓淡来判断气温的高低。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有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现在看来,也颇有些科学依据。

精读下文,完成问题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 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醉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⑥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人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⑦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哺哺。“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⑧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很,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身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将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⑨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便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⑩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了眼睛的同伴,她表现出乡间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饼,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 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批,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ò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真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