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窥探”海底

       ①2005年1月8日,美国海军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严重事故:“旧金山号”核潜艇在关岛附近海面触礁,潜艇遭受重创。调查结果让人惊讶不已,潜艇上使用的竟然还是1989年的海洋地图!

       ②无论是对于军事,还是对于海底资源开发而言,掌握海底地形都显得及为重要。但是如何才能“窥探”并准确绘制出海底地形图呢?

       ③科学家研究发现 , 如果在海洋中从船底定时向海底发射声波,当它碰到海底时,就会反射回来被船上的仪器检测到,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海底的深度,连续的航行和连续的测量就可以慢慢绘制成海底地形图了。海底由许多海沟和山脉组成,结构是非常复杂的,通过声波绘制的地图看起来十分精细,但实际上图中还有很多推断内容。

       ④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钻探始终都是最直接的勘察手段。这种最直观的方法不仅可以探察到海水的深度,还可以取出海底的岩心,作进一步的地质研究,达到“见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例如1961年,美国派出“卡斯1号”钻探船,在东太平样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深海钻探,之后的几年里,国际上纷纷开展类似活动。1968年8月开始,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实施深海钻探计划,截至1983年11月,“格罗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624个站位上钻井1092口,取得岩心累计长达97000米,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海底地形资料,还验证了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成为海洋地质科学史上的一大功臣。

       ⑤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深潜器,勘测地形,进行探测绘图。深潜器是一种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活动深潜水装置,通常由母船沉放到海底进行观测和取样。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仅可以对海底小范围地形、地貌进行测量,还可以获取岩石样品,通过水下摄像、照相等方法进行直接观测海底沉积物及其动态。

       ⑥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为了能更好地开发海底资源,减少海洋灾难,准确勘测地形、修正和完善海底地形图仍然有大量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选自《少年科学》2014年第7期)

(1)、文章从“旧金山号”核潜艇在关岛附近海面触礁,潜艇遭受重创谈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3)、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划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现代文阅读。

(一)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

       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

       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

       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籍的地方,也就是图书馆。

古代的藏书楼在选址上大都倾向于找个“风水宝地”。如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7个抄本分别藏在“北四阁”和“南三阁”。“北四阁”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皇宫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三阁”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的文澜阁。这些藏书楼都建在环境优美之地,像杭州的文澜阁,就选址在杭州风景最美的地方。

    给藏书楼取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少藏书家在楼名中寄托情感、志趣。如清朝藏书家孙衣言的藏书处名为“玉海楼”,寓意藏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明末时的藏书家江元祚(zuò),隐居于钱塘,筑草堂于西溪横山堂上,建藏书楼名为“拥书楼”,被赞为“拥书万卷,连屋充栋”。另外,“传经堂”“好古堂”等名称,也同样表达了对经书典籍的尊崇之意。也有许多藏书楼的名称是源自典故的。比如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其名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古代的藏书楼在功能设计上也是非常考究的。因为藏书楼主要是用来存放和阅览图书的,所以在建造时,首先要考虑建筑规模必须与所藏图书数量相吻合,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其二藏书楼不是单纯存放图书的仓库,也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内部设计了供人阅读的空间,并且要考虑取书、看书的方便性。这种藏书与读书分开的建筑格局,对于保护图书是很科学的。此外,在设计藏书楼时,还必须考虑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

    藏书楼还十分注意周围小环境的建设,通过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的人工修饰和设计,使之与藏书楼的整体达到协调一致乃至增色的目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建造园林式藏书楼非常普遍,当时的藏书楼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融科技文化和审美文化于一体,极富特色。

    我国古代的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而且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材料二】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藏书的保存和保护工作,这一点在藏书楼的设计中体现十分鲜明。如明代义乌人虞守愚的藏书楼选址于背山临水之处,引水为池,以小舟为渡。楼上长窗绕环,藏书万卷;楼下,明堂宽敞,读书著述于此。又如中国近代“嘉业堂”藏书楼,一楼房间皆用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之下用瓦钵铺垫,瓦钵下面再铺细沙,使得藏书楼的地面比周围高30厘米;藏书楼一楼底层高4-5米,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有落地长窗,通风、采光、隔热效果都很好。“嘉业堂”内的书籍全部存放于楠木书橱、书箱和书匣中,匣内复衬甲板,十分考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朱万曙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 , 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_______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_______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_____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________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学作品阅读

一车鸟鸣

杨帮立

    ①老刘终于被逼进城了——送孙子上学。把孙子送进学校,老刘没事了,到附近的公园里去打发他的时光。

    ②公园里有打牌的,他最看不起的就是赌博,不管大与小;有下象棋的,争得脸红脖子粗,他只知道马走日子象飞田;有唱戏的,他那嗓子只配吆喝牲口……唧唧啾啾喳喳,他竖了起耳朵,寻着鸟叫,到了公园西南角:这儿有一片树林,一棵棵树上挂满了鸟笼,一只只鸟儿比赛似的亮着歌喉。
    ③老刘只站在外围看。他想的是,城里的鸟,是让人玩的,乡下的鸟,是让人看的。
    ④家住白露河大湿地,天上飞的水中游的,树上垒巢草丛做窝,哪儿都是鸟。

    ⑤这儿的人收庄稼,落下的五谷杂粮,不拾不捡;这儿的人捕鱼,用的是四指眼(能插下四根手指头的大网眼)的网,只逮大的,漏掉小鱼……他们也不说,他们心里都有数,这些是留给鸟儿吃的。

    ⑥老刘院里西南角,扎着一个整体网箱,这网箱是鸟儿收容所。尼龙网破了再换钢丝网,他收养过多少鸟儿了?他曾在河边看见一只鸟,脚上缠着一团野蔴丝,哀鸣一声,翅膀无力的拍了几下。他把它抱回网箱,耐心呵护着。来个脖子上挂着长短镜头拍鸟的,来找水喝,认出是凤头鸊鷉,几张照片放在了朋友圈,很快来了记者。老刘却把着门不让进:别打扰它!鸟儿是有感情的,他救助过的那些鸟儿,还时常回来看他,在院里从容地踱着脚步,摇头晃脑地对着他鸣叫,他会抓出玉米或小麦,哗的一把撒出去。

    ⑦老刘给儿子提出一个请求:想养鸟。儿子知道爸做梦都有鸟儿的鸣叫声,只是在哪养呢?房子不大,楼层又高。老刘说他把鸟笼挂在窗外就行了。老刘开始养鸟了,老刘不是有钱的主,他买,只买那些生病的撞伤的衰老的鸟儿。

    ⑧这些鸟儿,一经老刘的手,咋就精神起来了?有人叹着气说,唉——我要知道它还能这样,我咋也舍不得出那个价钱就给你了。老刘说你是玩弄鸟,我是心疼鸟,那能一样吗?

    ⑨除了送孙子上学,养鸟,成了老刘生活的主题,他开始跑花鸟市场了。他去买鸟儿也买鸟食,他去买红药水也买其他药品,他把那些炸毛的勾头的瘸腿的鸟儿买回来,养着养着,翅膀有力的扑棱起来。

    ⑩若是再提到市场上去卖,真能卖个好价钱!这让公园里那一群玩鸟的人惊羡不已:凭这个本事,老刘以鸟养鸟是没问题的,还能赚大价钱呢。

    ⑪一位老哥缠他几天了,一心想买他的一只百舌。这鸟儿被老刘调教的通人性接人腔说人话,可爱极了。价钱出的也高,还说老伴去世了好找个叙话的。老刘不卖,旁边的鸟友也来劝他,他还不卖。老刘说,你们在哪见我老刘卖过鸟? 我只养鸟,不卖鸟!
    ⑫放着钱不知道挣,这老头,是倔还是傻啊。

    ⑬窗外挂满了鸟笼。天还要刮风,天还要下雨,还有楼下楼上左邻右舍也有提醒。这鸟儿一见光亮就开始叫,这是他们最后需要睡觉的最好时光。儿子也只得让老刘把鸟笼收捡到阳台内。

    ⑭趁国庆假期,老刘说我要回一趟老家了。这些鸟儿你们也不会养,我给它们都带上。怎么带呢?老刘早想好了。他找环卫工人,借来了一个大马力的三轮电动车,七八十里的路,电够用了。

    ⑮老刘拉了一车子鸟笼,各种颜色大大小小的鸟儿蹦蹦跳跳,一路上给他唱着歌,引来了无数的目光。他载着一车鸟儿,也可以说他载着一车鸟鸣回老家了。

    ⑯儿子可以肯定,村里的老老少少会把老家院子围得热热闹闹,老爸,此时,正该逗着这只鸟儿跳舞,逗着那只鸟儿唱歌;逗着鸟儿给这个叫“帅哥帅哥好”,给那个喊“姐姐真漂亮”了。儿子打心眼里支持,只要老爸开心,用鸟儿来显摆一下也是可以的。
    ⑰假期快结束了,老刘这才回来,拉了一车的空鸟笼子。
    ⑱爸,你只送鸟,不送笼子,人家搁哪养啊。
    ⑲没送人,放飞了。驯了几天,才飞走。怕它们一时半会觅不到食,半路上我又买些谷子送回去,撒在了屋檐下,从这吃了最后一口食走的,知道回这找。你没瞧,围着我舍不得走啊,给我心里弄得也不是个滋味……
    ⑳老刘说着,又逛花鸟市场去了。

校文学社开展“读传记·致敬科学家”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沈忠芳:隐姓埋名60年的导弹功臣

谷阳

炮火中燃报国心

①沈忠芳的“导弹人生”,要从童年立下的一个心愿说起。1934年,沈忠芳出生于上海。从记事起,他的生活就笼罩在日本人的炮火之中。在转学5次、辍学1次之后,他终于得以完成小学课程。“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一定要打得可憎(A.zèng  B.zēng)的日本人落荒而逃。”年幼的沈忠芳激愤地说。

②1953年沈忠芳高中毕业,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便是飞机设计。

③1959年10月7日,“萨姆-2”导弹击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RB-57D型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25岁的沈忠芳恍然大悟:“没导弹是不行的!”即便制造出最先进的飞机,也可能被导弹击落。只有制造出最先进的导弹,才能对付敌人的飞机才能使国防变得强大。

④1960年9月,沈忠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正式成为一名科研人员,从此便隐姓埋名投身于国家的导弹研制中。

研制导弹卫祖国

⑤“因为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导弹技术上走在我们前面,大家看到,除了飞机将来对我们有威胁,导弹威胁更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反制、拦截的手段装备。”沈忠芳紧握拳头说道。当时二分院刚刚建立,一穷二白,处于“边建边干”的阶段。艰苦的条件没有削减大伙的热情,沈忠芳和同事们克服落后的设备,排除万难,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地空导弹——红旗一号。而1967年研制出的红旗二号更是进入了实战——击落侵犯我国领空的U-2侦察机。红旗二号的成功也为后来我国自行研制新型防空导弹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⑥1970年到1979年近十年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验证。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建设,军品订单大幅下降,科研人员大量流失。此时的沈忠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研制一款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但是没有启动资金。几经波折,沈忠芳和同事们终于凑了450万元的经费,于是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地导弹B610就面世了。

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原有的第一代、第二代对空防御武器已落后于西方国家,急需研制出第三代,以增强防御能力。关键时刻,沈忠芳又义无反顾地揽下了这个任务。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他呕心沥血扑在导弹发展上,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终于在1994年年底,完成了中高空中远程的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从此,我国防空导弹跨入了国际领先行列。

忠于人民遗英魂

⑨2009年,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亮相,当导弹武器装备方阵缓缓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坐在观礼台上的沈忠芳泪流满面:“现在谁也不敢随便欺负我们!祖国变得强大了,了不起!”正是因为这样的放心,他在76岁时,告别了奋斗一生的科研岗位,连带着辞去了所有顾问、教授的称号,开始退休生活。

⑩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他爱听歌,《牡丹之歌》是心头至爱。沈忠芳说:“《牡丹之歌》的词有哲学观点。'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你吃过很多苦头,冬天的时候酝酿了生机,到春天的时候把美丽献给人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每个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国家就行了。”

⑪2022年4月24日,中国第七个航天日,12位隐姓埋名的我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首次向社会公开,沈忠芳就是其中之一。隐姓埋名60余载,dān(  )精竭虑,不忘初zhōng(  ),他功绩卓越,却鲜为人知。

⑫2023年,沈忠芳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2024年8月17日21时35分,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于在航天中心医院逝世,享年90岁。

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不在乎得失,不图名利,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这份隐名埋名的力量撼天动地!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