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二单元 A学习区 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朱万曙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 , 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_______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_______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_____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________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举一反三

阅读蒲末释的《那一路,我们沉默不语》(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我十三岁那年,跟人打架,被学校劝退。班主任叫来了我爸,让我爸带我回去反省几天,我爸就真的把我领了回去。

    ②第二天,我爸就带着我跟他去工地,搬砖。他说,搬一天,算一天的工钱。我听说有钱拿,答应了。

    ③在搬到二十多块砖时,就彻底搬不动了,只觉得后背冒虚汗,整个身子都飘飘然的。我只得找了一棵樟树靠着枝干坐下,微风吹拂着脸,凉快了许多,我眯着眼,不知不觉中竟然睡着了。

    ④回去的路上,我都没说话,我爸问我几句,我也都是嗯嗯啊啊。一直到晚上我爸跟我结工钱时,我才缓过神来。我爸问我明天还去吗,我想都没想就说:“去!”

    ⑤第二天上午,搬到一半,肚子咕噜叫,趁我爸不注意我又溜到了樟树底下,那天上午风很大,太阳却比前一天烈许多,工地外围的沙地泛着刺眼的光,我在树阴下坐了半个钟头,还是汗如雨下。

    ⑥下午搬了一会儿,浑身又没了力气,汗珠从额头流了下来,遮着睫毛,眼睛睁都睁不开。从来没有晒过这么大的太阳,我觉得大地在旋转,紧接着整个人朝前倒去。模糊中,听到我爸喊我的名字,我想应一声,却开不了口。

    ⑦我爸把我抱到樟树下,使劲地给我扇风,喝了几口水,我再睁开眼睛,他又不知道从哪拿来一个面包,塞到我嘴里,我们在樟树下坐着,我爸问我:“明天,你还要来吗?”我想了一会儿,还是点头说:“来,有吃有喝,为什么不来。”我爸笑着不说话。

    ⑧不知过了多久,从工地旁的马路上开来了一辆小车,扬起一阵灰,从车上下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包工头,挺着个大肚子,昨天中午来过一次,还大声嚷着:“工程要加紧!”当时没多少人听他说话,有的还撇着嘴骂他压工钱。他身边那人穿着一双擦得发亮的皮鞋,带着墨镜,手里拿着皮包,一下车就使劲咳嗽,包工头对他毕恭毕敬的,想必是老板。

    ⑨我跟着我爸,准备过去继续搬砖。戴墨镜的,把我爸喊住了,他大步走了过来,摘了墨镜,有些不屑地问道:“你不干活,坐在那干嘛?”那语气像极了让我退学的那个校领导,我爸不自在地笑了一下,有些支吾地说着:“太热了……”没等我爸说完,那人就扇了我爸一巴掌,我只觉得周边都沉寂了下来,那一巴掌声音清脆,我想不了太多,往前冲了过去,却被我爸拦在身后,他低声跟那人说着:“对不起。”

    ⑩我有些失望,我不明白,我爸为什么要跟那人说对不起,从我爸身后挣脱开来,拿起手边的砖头朝戴墨镜的砸了过去,没有砸中,被他给躲开了。他有些暴跳如雷,用手指着我爸的鼻子大声吼着:“滚,你明天不用来了,都给我滚蛋。”说完啐了一口痰。没等我再捡起砖头时,我爸就把我拉开了。

    回去的一路上,我爸都没说话,我侧着身子,看到他的右脸,黝黑中透着消散不去的红,那团红色,比头顶的太阳还要毒辣,我第一次体会到心脏的部位抽痛着。

    回到家后,我妈问起我们怎么回来得比昨天要早,我没说话,独自回了房间,晚饭也没吃,我爸喊了我好几声,我都没应。他跟没事人似的,和我妈说着些家常。

    那一晚上,我都没睡着,凌晨的时候,我爸来我房间一次,捏了捏我的胳膊,出去的时候,轻轻地把门给带上了。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收拾了课本,跟我爸说:“我回学校了。”

    他就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奔往学校的方向,那一路上我们都没说话。

    清晨的风特别凉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自行车

    ①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子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亲。然而,对我来主,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惟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

    ②父亲是建筑师,工地上所有的工作都怕他,沙子与水泥的比例有一点差错也会招来父亲的痛斥。然而,父亲在家里永远是慈爱的,他的好脾气甚至超过了母亲。在县城里,父亲的自行车众人皆知,每天早晚,他风雨无阻地骑着吱吱嘎嘎的破车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学。那时,我和弟弟总手拉着手跑出校门,一眼就看见站在破自行车旁,穿着旧蓝色中山服焦急地张望着的父亲。一路上,两个小家伙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父亲一直能一心两用,一边乐滋滋地听着,一边小心翼翼地避过路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等到我上了初中,父亲的车上便少了一个孩子;等到弟弟也上了初中,父亲便省去了一天两趟的奔波。可父亲似乎有些怅然若失,儿子毕竟一天天长大了。

    ③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半夜里听见客厅里有动静,起床看,原来是父亲,他正在台灯下翻看一本发黄的相片簿。看见我,父亲微微一笑,指着一张打篮球的照片说:“这是我刚上大学时照的!”照片上,父亲生龙活虎,眼睛炯炯有神,好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此刻,站在父亲身后的我却蓦然发现,父亲的脑后已有好些白发了。父亲一出世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惨痛的经历使他深刻地意识到父亲对儿子的重要性。因此,在生活里,除了工作便是妻儿,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在办公室与家的两点一线间,生活得有滋有味。辅导儿子的学习是他最大的乐趣,每天的家庭作业父亲都要一道道地检查,认认真真地签上家长意见,每次家长会上他都被老师称赞为“最称职的家长”。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小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④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与父亲在一起,沉默的时候居多,我却能感觉出自己那与父亲息息相通的心跳。离家后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信里有一句似乎很伤感话:“还记那辆破自行车吗?你走了以后,我到后院杂物堆里去找,却锈成一堆废铁了。”我想了许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给父亲回信:“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浓缩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天歌

    ①不仅咖啡可以浓缩,如今的纸质书都可以。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网友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②由这个“浓缩书”,很容易让人想起“精华本”“缩写本”,比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市场上都能找到它们的“精华本”“缩写本”。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要,因为长篇累牍的原著,对中小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这些“精华本”“缩写本”的编写者而言,既要大幅度缩减字数、篇幅,同时还要保留原著的精华,不损害读者的阅读快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③但是,近期在一些网友和读者中走红的“浓缩书”,不要说和原著相比,即便和“精华本”“缩写本”相比,也已经完全是两种东西了。这是因为“浓缩书”已经不仅仅是减少字数篇幅、取其精华进行缩写那么简单,而是把原著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一本几十万字的图书,经过“浓缩”以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可能只有“导读”“要点速记”“方法归纳”等几百字的内容。

    ④很显然,“浓缩书”从里到外都透着快节奏时代对效率的极度渴求。读者阅读一本原著的时间,可以读完十几本、几十本“浓缩书”,确实满足了对阅读效率的追求。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阅读,还是真正的阅读吗?还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传统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吗?在很多网友看来,阅读“浓缩书”是对效率的一种过度追求,最终导致其沦为一种象征性的阅读,丧失了通读全书的阅读体验,所以是得不偿失的。

    ⑤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不妨打个比方——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从终极目的来说,因为不吃饭,就无法获得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身体就会垮掉,甚至是走向死亡。既然如此,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完全可以把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从食物中提取出来,浓缩成营养胶囊吞下去,而不用每天都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吃饭。

    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这么做?那是因为不管是吃饭,还是吃水果,喝各种饮料,我们都不仅仅摄入了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得到了满足感、幸福感,获得了愉悦的体验。阅读“浓缩书”和阅读原著的区别与此类似,如果为了效率只读“浓缩书”,我们也就失去了只有阅读原著才能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失去了阅读的愉悦体验。更进一步说,如果一切都可以浓缩,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用十年圆一个梦想,这样的浪漫主义背后从不缺乏励志。“我值得这个冠军,只是它来得有点晚。”站在世乒赛的舞台中央,泪水已在刘诗变的眼里打转。但对于不放弃的人,冠军永远不会晚。

冠军来得晚,但它终于来了

    就像是一出轰轰烈烈的大剧,终场时,大悲大喜都成了内心的戏码。

    拿到最后一分后,刘诗雯握紧拳头、高喊一声,随后便埋着头趴在了桌子上许久。没有夸张的庆祝,便旋即起身致谢裁判和对手,只是她眼眶中晶莹的泪光佐证着汹涌的情感。

    “赢完心情很激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赛后,夺冠那一瞬依旧是刘诗雯最复杂的感受,“几秒钟回过神来,感觉自己真正拿到冠军了,那一刻其实心情还是挺复杂的,瞬间有情绪的释放。”

    这一刻,刘诗雯等了太久。6次参加世乒赛,前5次全部杀入了4强,在2013年和2015年先后闯入决赛,却分别输给了两位大满贯冠军李晓霞和丁宁。

    这些年,这些只差一步,功亏一篑的场景不断在刘诗雯脑海浮现,她甚至也无法免俗一度将其视为宿命。

    还好命运从不放弃坚持的人。就像刘诗雯自己感慨的那样,“坚持到今天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虽然冠军来得晚一点,但它终于来了。”

    从横滨到布达佩斯,刘诗雯用10年的时间让梦想照进现实。

绝地反击的力量促她成熟

    越挫越勇的刘诗雯感动了众多球迷,“刘诗雯的成绩终于匹配上了她的实力。”这成了社交网络上点赞最多的论调。

    或许旁人无法感同身受刘诗雯起起伏伏的职业生涯,但看得到她从未被击倒的强大。

    过去,心理问题正是她一次次与这两项冠军失之交臂的主因。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是刘诗雯“心魔”的开始。在决赛中,在丁宁先失1分的情况下,出任第一单打的刘诗雯一人输掉2分,终结了女乒在团体世乒赛上的8连冠,也让她失去了伦敦奥运会的机会。

    而对刘诗雯影响最大的无疑是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她在丁宁脚部受伤的情况下,心态出现波动痛失好局。

    之后的一年中,即便登顶了世界第一的刘诗雯仍然在最后关头被挡在了里约奥运单打大门外。彼时女队主教练孔令辉的解释是:“李晓霞和丁宁的心态更稳定一点。”

    连番挫折让刘诗雯也曾自怨自艾,甚至因态度消极被罚。去年国乒进入调整阶段,她没有明确的主管教练,无论从训练、比赛还是心态上都逐渐丧失了以往的斗志。

    “我处于对前途很悲观的状态,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有冲击冠军的实力。”刘诗雯在赛后将职业生涯的转机,归功于去年下半年马琳和刘国梁的回归,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归来的是那个不放弃的她。

东京奥运会,冲击大满贯?

    除了刘诗雯不放弃,主管教练马琳的不抛弃也成就了这段励志大剧。

    主管教练从肖战变成奥运冠军马琳,其实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尤其是输给早田希娜,以及直通赛表现不佳后,师徒二人都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

    在许昕和刘诗雯拿下混双冠军后,马琳在混采区泣不成声,“她(刘诗雯)顶着很大压力,我也一度怀疑执教能力和方式方法是否正确。”

    其实,为了备战此次世乒赛,师徒二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刘诗雯说自己封闭训练时练到精疲力尽,“教练每天在球馆里陪着我泡八九个小时,练完单打练混双,天天转着圈地练。”

    如今,这两个分量不低的世乒赛冠军是对师徒二人汗水和泪水最完美的回报。

    当然,他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在拿到世乒赛冠军之后,刘诗雯离成就大满贯伟业就仅剩下一枚奥运金牌了。

    未来的侧重点究竟会放在女单还是混双上?刘诗雯说现在还并未过多考虑。

    “我都想选,但决定权不在我。当然,我对奥运会十分渴望,我也有信心去冲击这两个项目。”

    十年一梦破茧成蝶,小枣的大满贯或许不会太远。

【注】①小枣:刘诗雯的绰号。

阅读。

舢舨

王华琪

①舢舨就是一种小船。

②舢舨长度一般不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后面是二米不到的船舱,则盖着船板,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

③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舨情有独钟。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舨,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舨的尾部,把舢舨放入水缸里,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不知道那是什么原理,几个小伙伴总喜欢围着水缸痴迷地玩起“赛舢舨”的游戏。

④我哥哥比我长七岁,他曾经用一块木头雕刻一只舢舨,锯、凿、锥都用上,偷偷地做,我做帮手,终于雕刻出一只三四十厘米长的迷你小舢舨,那是小时候的我见过的最大的“工程”了!可惜

⑤多年之后的一个早晨,我回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天阴阴的,渔港特别的冷清。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

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舨,一只是旧舢舨,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另一只是新舢舨,红红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

⑦旧舢舨底部是赭红色的,长满了贝壳;上部是深蓝色,个子不高,穿着厚夹袄,一绺一绺地耷在宽厚的脑门上,眼神有些浑浊,那是长期饮酒的标志。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舨破了,弟弟先拆下已经腐烂的破船板,换上一块新船板,堵上缝隙,最后还要把新船板烘烤干再上漆。

⑧这时,新舢舨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外地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舨很少了,摇舢舨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舨都租给了来小镇的外来打工者了。老渔民抬头看了一下海面,但透着坚定。

⑨旧舢舨也装上了马达,不用摇橹了,但老渔民还是将一把旧船橹绑在船舷的一侧。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

⑩时过境迁,渔民大都上岸了,舢舨尤其是木质舢舨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

⑪老渔民兄弟专注着修舢舨,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我的话。对于我这个十七岁离开渔港的晚辈,他们是陌生的。

⑫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轻拍海涛,静听风啸,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岸上的石头屋里有他们的家,船和海是他们的精神皈依之处。还在守着舢舨的老渔民或许是最后一代真正的渔民了。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眼神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

⑬离开渔港,细雨已歇。清冷的渔港,寂寥的渔船,连同渔民那个佝偻着的背影,构成了我的家乡影像,我能闻到浓浓的海腥味,我能听到高亢的渔歌号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