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2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B、二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二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举一反三

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二:汉武帝破例拔擢狱吏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是让儒士广泛参政的标志。公孙弘四十岁才学《春秋》,竟能拜相封侯,使士人和一般官吏看到要被任用和升迁,必须学习儒经。汉武帝此举,意在树立榜样,使天下“群士仰慕”。

——据张诚《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拔擢公孙弘反映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

材料三:

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晏子)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       爱国如饥渴。——班固

       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曹植

(3)材料三是同学们搜集到人物的名言名句。据此谈谈,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我们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和趋势,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序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部编版七上《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二: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三: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