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暖希的《字为何变陌生了》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在这篇文章中随便找一个字,盯着这个字看30秒……有什么发现吗?是不是像我一样觉得你盯看看的那个字变得很奇怪,好像有点不认识了?熟悉的字怎么感觉那么陌生呢?

    ②是的,字没有什么变化,也不是写错了。事实是,不管什么字,通常你盯着看上二三十秒钟,就会觉得“这个字变陌生了”。研究还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变陌生,譬如“日”“月”平均要过51秒钟变陌生,而如“明”“认”等字,则只要平均26秒左右就变陌生了。

    ③不仅仅是中国的方块字会让人产生这种奇怪的感觉,使用字母的外国人也发现他们有相同的问题。美国心理学杂志上曾有篇文章描述这一现象:如果对一个单词注视得太久,它就变得奇怪而陌生,可能看起来像是一堆毫无价值的符号。后来人们又发现,也不仅仅是文字会让人产生奇怪的陌生感,一幅熟人的照片、一个熟悉的地点,看久了之后都有可能会竟然觉得陌生起来。

    ④我们的神经系统有一个特点:如果短时间发生多次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形象点说,神经活动也是会“疲倦”的。

    ⑤当我们盯着一个字看时,我们的大脑就得不断拿着这个字的模样去寻找它所表示的内客,找的次数越多,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越疲倦。于是我们大脑里辨认这个字所涉及的神经活动也会暂时被抑制,这时我们就会认不出这个宇了。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的“饱和反应”。

    ⑥我们不但在图象识别上可以产生饱和反应,我们的听觉、味觉、嗅觉等都会有饱和反应。不管什幺样的感觉刺激,只要时间一长,重复多了,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了。

    ⑦这种饱和反应对我们其实是有好处的。我们的神经系统如果总是一直关注某个信息,就无法接受新的信息,因此,我们对旧信息的反应必须消减下去,或者产生变化,才能保证新的信息能够引起正确的反应。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以与读者一起“做游戏”的方式开篇,有哪些好处?

(2)、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第②段中划线句子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变陌生”。

②第②段中划线的“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对变化后的符号意思研究得不够深入。

(3)、请分别概括出文中的“饱和反应”对神经活动的负面作用和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口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样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前面。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滩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阅读下面的一篇科技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超级细菌”:我们如何应对?
        近年来,印度、巴基斯坦、比利时等国出现的“超级细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超级细菌”究竟是什么细菌?其致病力如何?应如何防范感染?
        英国加的夫大学的马克·托尔曼博士参与蒂姆·沃尔什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细菌的超强抗药性来源于一个名为NDM-1的强悍基因。只要细菌体内拥有这个基因并通过它指导合成相应的酶,就可以对的所有抗生素都产生抗药性,其中有些“超级细菌”甚至对现在所有抗生素都有抗药性。更可怕的是,NDM-1基因并不只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还可以存在于一种名叫质粒的独立于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中。质粒具有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的能力,因此这个基因现在散布在多种细菌中。这也意味着“NDM-1细菌”不是一种细菌,而是许多种拥有NDM-1基因的细菌的统称。托尔曼说:“这是我见过的移动性最强的基因之一,它会使多种不同疾病都难以治疗。”
        “超级病菌”是否会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对此公众不用恐慌。“目前来看,这种病菌的致病力并不强,和普通大肠杆菌差不多,只是感染后很难治疗。”他说,“现在这种病菌的感染主要是在医院,医院病人容易被感染,对于正常的、抵抗力没有下降的普通人,现在看来没有很大的威胁,不用像防非典那样来防范。” 由于“超级细菌”难以治疗,对付它最好办法是防御。对个人而言,托尔曼的建议很简单:多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因为“超级细菌”仍然还是走“病从口入”的老路。
        托尔曼表示,对付“超级细菌”的治本之策还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自上世纪40年代以青霉素为代表的第一批抗生素诞生以来,人们日益依赖这种对付细菌的“神奇武器”。细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发生变化,逐步获得各种抗药性。抗生素的药效越来越高,随之出现的病菌耐药性也就越来越强,最后就出现了针对王牌抗生素耐药的“超级病菌”。临床上一般危重感染的患者出现“超级病菌”的情况较多,因为患者本身已经用过多种抗生素,这种情况的威胁也比较大。
         “一有耐药的病菌出来,立刻出来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肖永红指出,现实情况是,抗菌药出来后马上就有针对这种抗菌药耐药的病菌;而针对耐药病菌开发新药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他表示,单靠开发新的抗菌药不太现实,最根本的还是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一遇到伤风感冒等小问题就去买消炎药、抗菌药,这是很危险、很不好的用药习惯。据2007年统计,我国的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5%。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肖永红指出,对医疗机构、药店也要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我国早就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一些规定,但是实际工作中没有很好地执行,对执行的情况也缺少监督和评估。”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

换暖

包利民

        ①腊月的风如杀猪般在窗外嚎叫着,叫醒了炕上的老两口。老李头蜷在暖暖的被窝里不想动,老李太太却一边穿衣服一边隔被踹了老李头一脚:“快点儿,车就要开过来了!”

        ②老李头嘟囔着:“去那么早干啥?也没人抢你的!”

        ③老李太太白了他一眼,说:“老人说过,多受点苦,后辈儿就多享点福,咱们多冻一会儿,孩子就能多暖和一会儿,说一百遍你也记不住!”

        ④两人收拾停当,各夹着一个旧丝袋,手里都拿着笤帚和搓子,老李头则多了一杆点着了的烟袋。一推门,大雪就像扯碎了的棉花套子从天上掉下来。两人呼着团团的白气,挟裹着一身的雪花向不远处的土路上走去。

        ⑤他们就站在路边,天已经放亮,浓密的雪花遮住了向远处看的目光。老李头狠吸了一口烟,说:“我说出来早了吧?”

        ⑥“能冻死你?”老李太太说,“这么冷咋没把你的烟冻灭呢?”

        ⑦烟袋锅里的烟叶在风雪中固执地燃烧着。这时,几声汽车嗽叭声穿透呼啸的北风传了过来。两人立刻后退了几步,引颈张望。一辆大卡车从东边远远地开过来,像一团移动的影子。车速慢了一些,可能是因为土路不平整,加之雪厚,车时快时慢地颠簸着从他们身边驶过。

        ⑧这是一辆装满了煤的军用卡车,随着颠簸,许多煤块纷纷滚落下来。两人看着车跑远,就像融进大雪里没了影儿,才各自向着一个方向沿路去扫拾那些煤块儿。两人其实并不老,也就五十左右的年纪,可是长年的农事操劳风吹日晒雨淋雪打的,使得看上去就像七老八十的样子。

        ⑨当天大亮起来,村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地传来,两人已经各自背着一丝袋的煤汇合在刚才的等车处。老李头的烟袋像枪一样别在腰上,A老李太太脸上全是笑意:“今儿比往天都多,看来这场雪下得真好!”

        ⑩来时的脚印已经被雪填平,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自家的院子。院子西侧有一个小小的仓房,老李头一脚把门踹开,把一袋煤哗啦一声倒进去,然后接过老伴儿的那一袋也倒了进去。老李太太伸头往仓房里看了看,里面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煤,B于是脸上的笑就更灿烂了

        ⑪从房后抱了一捆柴禾,老李头进屋后开始烧炕点炉子。C老李太太兀自一脸的笑 , 问:“你说,再捡上半个多月的煤,等儿子放假回来,够不够烧一个月的炉子?”

        ⑫老李头低哼一声:“就你能惯着他!从小就在这屋里长这么大,也没冻坏,就你咸吃萝卜淡操心!”

        ⑬老李太太却说:“那不一样,儿子上大学,住的是楼房,屋里热乎着呢!这都习惯了,冷不丁回家,肯定受不了!再说儿子这是第一年去上学,放假回来,咱们家咋地也得整热热乎乎的!你这死老头子是不是没长心?咱们也就起早出去那么一会儿,又冻不死,让儿子好好在家过个年能怎么的?”

        ⑭老李头低下头,偷偷地笑了一下,继续烟薰火燎地往灶坑里塞柴禾。不一会儿,炉子也点着了,炕也暖了,两人盘腿坐在炕上吃早饭,屋里渐渐地暖和起来。

        ⑮外面依然是风吹雪舞。就在刚才的那条路上,在很远处,在军用卡车里,两个年轻的小战士正在闲聊。旁边坐着的问开车的:“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

        ⑯开车的战士说:“那是我故意的。你没看到天天都有两个老人站在路边等着吗?他们就是想捡些咱们车上掉的煤,我开得不稳当,就能多颠下一些煤去!我想起了自己的爸妈,他们也在农村,很不容易啊!咱们掉那点煤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天的暖和,用那点煤换来两个老人的暖和,我觉得挺好!”

        ⑰两个人沉默下来,心里却都充盈着一股暖意,便忽然觉得,用那一点煤换来这种心里的温暖,真好!

                                                                                                                                                                                       摘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老去的舌尖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逝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已经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⑪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文/蓝染,有删改)
读“叶圣陶二三事”回答下列小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新鲜的蚕豆……”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解开口,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