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海南省白沙县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测评语文试题

读“叶圣陶二三事”回答下列小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1)、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写文章的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第二段从哪一方面体现叶圣陶先生在写文章时的写话风格?

(4)、品析“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句话中划线词“像话”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走不出阿妈的目光》,完成后面问题。
走不出阿妈的目光
李光彪
①我走了。走出了那个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小山村,可我仍无法走出那段挂满温馨情结的童年。
②从我记事起,山村的第一声鸡啼是阿妈舂米的棒槌引叫的;山村的黎明是阿妈推磨的扁担摇醒的;山村的挑水路是阿妈的第一挑水泼湿的……
③当我的嘴角还挂着一串梦呓时,阿妈走来了,朝我轻轻地呼唤几声,便用她那麻粟柴般的手,把我抱到热烘烘的火塘边,给我从头到脚穿上,又一把一把帮我洗脸。然后,把火塘里烤得喷香的饭团,或是洋芋、红薯扒出来,用菜叶包好,塞进书包,挎在我的肩上,又扶扶我头上的帽子,拉拉我的衣角,絮絮叨叨地对我说:“到学堂里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写字,莫跟人家闹,啊……”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井吮不干的乳泉,很深、很深……
④当明月铺满院子,满天星斗眨着眼睛时,阿妈回来了。背上不是背一捆柴草,就是背一只竹篮;肩上不是挑一对桶,就是扛一把锄头;围腰带上不是别一把镰刀,就是别一把小菜锄;围腰布里经常兜着我爱吃的野果,手袖裤管里时不时卷着我喜欢的蚱蜢、水母鸡。一进门,就忙着去喂那些打瞌睡的鸡和拱栅门的猪。三扒两咽吃完饭,又忙着拣洗第二天吃的菜,剁第二天的猪食。直到我做完作业,瞌睡时,阿妈才放下手里的活计,倒水帮我洗脚,抱我上床,在我的脸上边亲边说:“乖乖,听妈的话,明天给你捏个大饭团……”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盏灯,把我的眼前照得很亮、很亮……
⑤有一天,当我从村头老爷爷家的院墙上偷回三个石榴,塞给阿妈时,阿妈脸一垮,一巴掌打掉了我手里的石榴,用吆鸡棍一步一棍打着我走向村头的老爷爷道歉。回到家里,阿妈见到我脚杆上青一股、红一股的棍痕时,又心疼地哭了。并不停地教训我:“人穷三代、良心莫坏,从小脚手要干净,啊……”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条鞭子,抽得我很疼、很疼……
⑥当我一天天在阿妈的呵护下长大,开始离家住校读初中,每个星期回来背柴米时,阿妈总会用那双麻粟柴般的手给我洗涤衣服,在那盏猫眼睛一样的煤油灯下,缝补到深更半夜。第二天就早早地帮我装好油米柴菜,然后往肩上一挎,把我送出村子很远,才让我背上柴米篮,又絮絮叨叨对我说:“世上有三苦,读书赶马做豆腐,到学堂好好念书,莫像阿妈睁眼瞎,啊……”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根线,把我的心拴得很牢、很牢……
⑦那年,当我要到州城读中专时,阿妈还是像以前那样,用盐煎些蚕豆、豌豆,炒些葵花子、瓜子,备些炒面、腌菜、鸡蛋,大瓶小袋,鼓鼓囊囊塞得一大包,絮絮叨叨地对我说:“到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写字,莫跟人家闹,啊……”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把火,烧得我的心很烫,很烫……
⑧当工作几年后的我,把一个城里的姑娘领回家里时,阿妈高兴得杀了家里那只蛋头最长的母鸡。临走时,仍絮絮叨叨地对我说:“你们兄弟姊妹几个,都是从我这双奶头上抹下来的。现在就你还没成葫芦没成瓢的,妈心头挂着呢。以后,你结婚请客用的猪鸡,妈会喂给你呢……”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条洒满阳光的路,很宽、很宽……
⑨如今,我走过幼稚,走过无知,走出火塘,走出山外,可我仍走不出阿妈那目不识丁的目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一样的爱

       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垂头丧气,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

       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利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

       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农民是用西瓜结子再生西瓜的方法计算损失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

       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无地自容,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拒绝。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

       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

       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温暖的记忆

①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回乡者一个个都在各自的城市站点下车了,等到了我们所在的县城的车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

②那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火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③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④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⑤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的帽子搬了下来。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她对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⑥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是晚上8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5个小时。

⑦“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⑧“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迟就迟两天吧,没事!”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

⑨“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人家小孩不让走,硬是把她留下来过年。她打电话说要回来照顾我,我没让,我身体好着呢。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⑩“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出租车、三轮车都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要,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临走前,还送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年三十夜里拉我们回家的那个女人。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你们认识啊?”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唉,这个人命苦呢!”

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原来,八年前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北京打工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儿媳后来带着孙子和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后来她一个人靠蹬三轮养家,一边侍奉老婆婆,一边还要供女儿上学。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还年年获得奖学金,平时还兼做家教贴补家用。

“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我们这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

“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吗?大伙儿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