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对下面这段文字的寓意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实验课。教授拿出一个容器,注入一半清水,容器中的水呈现出常态。然后,他把容器放入冰柜,0℃以下后常态水结成了冰。最后,他又把成冰的容器放到点燃的酒精炉上,温度上升,冰慢慢融化,沸腾,变成了水蒸气。实验结束了。教授问:“水去了哪里?”教室里鸦雀无声。

      “水升华到了辽阔的天空!”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人生莫不如此!常态的人生就像容器里的清水,倒入小溪,流入江河湖海,可以拥有大地;炽热的人生就像水蒸气,不仅拥有大地,还会拥有蓝天;人生的温度如果在0℃以下,他的世界就只有巴掌那么大。”

A、要努力保持常态的人生,像清水一样不被污染。 B、人生就是要脚踏实地,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C、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 D、人生应当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才能创造更大的成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爱因斯坦四寄求职信

陈亦权

   爱因斯坦从大学毕业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找到一份哪怕是仅供糊口的工作。

   有一次,爱因斯坦在一册杂志上看到一则介绍德国伟大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文章,文章中把奥斯特瓦尔德称作是“科学伯乐”。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给奥斯特瓦尔德。

   信寄出去后,过了好久都没有收到奥斯特瓦尔德的回音。几天后,他给奥斯特瓦尔德寄了第二封自荐信。与上封信一样也是石沉大海。于是,爱因斯坦写了第三封信,这次他用了一张明信片,他想,这样奥斯特瓦尔德总应该可以看见这封信的内容了。明信片寄出去一个月后,爱因斯坦依旧没有收到回信。于是,爱因斯坦写了第四封信。这次,他在明信片的反面,捎带上一个写着回信地址的信封!爱因斯坦的父亲看见这情形,心疼地对他说:“我看还是算了吧,不要再做这种无谓的努力了,可能奥斯特瓦尔德并不认为你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才!”

   “不,父亲!我的努力不一定会给我带来满意的结果,但如果不努力,却代表着绝对不会拥有满意的结果!”爱因斯坦说。

   过了大半年,爱因斯坦准备写第五封求职信。一天清晨,爱因斯坦收到了一封来自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信,邀请爱因斯坦就职于一个专门审查各种新发明的技术职位。

   奥斯特瓦尔德与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并无任何瓜葛,为什么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信,却收到了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邀请?

   原来,在爱因斯坦寄出第一封信的前几天,奥斯特瓦尔德已经搬移了实验室,而爱因斯坦寄去的所有信件,都被塞进了实验室外那只已成摆设的邮箱里!

   奥斯特瓦尔德的一位年轻的助手,在奥斯特瓦尔德搬移实验室之后,去了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工作。有一次,那位年轻助手途经昔日工作过的实验室门口,因此,爱因斯坦的所有信件才得以让人发现!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奥斯特瓦尔德的那位年轻助手,就是爱因斯坦的大学同学和朋友——格罗斯曼!凭着这些信件,他向自己所在的专利局推荐了爱因斯坦,恰好当时专利局设立了一个专门审查各种新发明的技术职位,于是专利局迅速向爱因斯坦发来了邀请函。就这样,爱因斯坦终于凭着那四封自荐信,成功摆脱了待业的阴影。

   只要提起此事,爱因斯坦就不忘对格罗斯曼表示感谢,但同时他也会顺便说一句:“___________

(摘自文章阅读网2013年6月5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年前,我干的是开出租车的行当。流动的时间,让我遇到许多人,乘客们钻进车来,坐到我的身后,彼此素不相识,而这些人却给我讲述他们的生活。他们中有些人的生活让我感到惊奇,有些人的生活让我肃然起敬,有人带给我欢笑,有人令我哭泣。然而,最令我感动的一位,要数在八月的一个深夜载一位老妇人。

    当时我接到的电话来自僻静小镇的一座出租公寓。我想,可能是让我去那里接一些派对归来的人,或者刚同爱人打过架的人,或者时要去城镇工业区的某个工厂赶早班的工人。深夜两点半我赶到的时候,楼里漆黑一片,只有底层窗户照着一盏孤灯。像这种情况,很多司机基本上是先按一两下喇叭,然后等一会儿,倘若不见动静,就驱车离开。但我见过太多穷困的人们,出租车是他们唯一可用的交通工具。若不是嗅到危险的气氛,我总是会走到门前。

    这位乘客也许需要我的帮助,我心里这么想着。因此我走到门前去敲门。“请等一下。”应答的是一个虚弱、苍老的声音。我能听到在地板上拖动东西的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门终于开了。一位八十来岁的弱小老妇人站在我面前。她穿着印花连衣裙,戴着带有面纱的筒状女帽,仿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电影里的装束,看起来精致典雅。一个小型的尼龙手提箱立在她身旁。这座公寓看上去好像有多年无人居住。所有的家具都用蒙着布。墙上没有挂钟,柜子上也未摆放任何装饰物或家用器具。墙角放着一个纸箱,里面堆满了照片和玻璃器皿。

    “你能帮我把包拿到车上吗?”她说。我把箱子搬到车上,又回来搀扶老妇人。她挽住我的胳膊,我们慢慢走到车旁。她不停地感谢我的好心。“没什么,应该的,”我对她说,“我这样对待我的乘客,也希望他人能如此待我母亲。”“噢,你真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她说。当我们坐进车里,她递给我一个地址,然后又问道:“我们可以从市中心穿过去吗?”“那不是最近的路。”我立马回答她。“噢,没关系的,”她说,“我并不急着赶路,我这是要去临终关怀院。”我从后视镜看了看。她的眼睛在闪烁着光。她继续说着:“我的家人都不在了,医生说我的日子不多了。”我静静地伸手关掉了计时器。“您想让我走哪条路?”我问。

    我默默地驱车,驶向她给我的那个地址。这是一座低矮的楼房,就像一个小康复中心,门廊的下面有一条车道。我们的车刚刚停定,就有两个护理人朝我们走过来。她们热心关切地留意老妇人的一行一动。看样子是在早就等着她的到来。我打开车尾的行李箱,把她的小手提箱提到门口。这时,老妇人已经坐进轮椅里了。

    “我该付你多少?”她问,一面说着,一面伸手进钱包。

    “哦,不用了,”我回答她。“这怎么行呢,你也要挣钱啊,”她说。“我可以载其他乘客的呀,”我回应她。此时,我什么也没想,弯下身去,给她一个拥抱。她紧紧地抱着我。“谢谢你!谢谢你给我这个个老太婆带来愉快的时刻。”我紧紧握下她的手,然后消失在凌晨的微光中。在我身后,一扇门关上了。

    那天我没有再载其他乘客。我漫无目的地在路上开车,陷入沉思之中。我简直都没法开口对人讲话。假设老妇人遇上的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司机,或者是非常不耐烦的想尽快下班的驾驶员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手机是条“贪吃蛇”

       ①过去的10多年里,随着技术进步,手机已经越来越神通广大。它就像当年那款游戏中的“贪吃蛇”,在通话的“本能”之外,已经吃掉了演播上游戏机、卡片式相机,MP3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和录音笔等设备,现在,它又咬住了电子导航、移动支付等猎物,彻底改变了一些产业的形态,让卡西欧等老牌公司损失惨重。

       ②个人用品也成了这只贪吃蛇进攻的目标,手环、手表、眼镜一类可佩戴设备,大有被它吞噬的趋势;就连牙刷这样的生活必需品,也被它叼进了嘴。最近,已经有生产商推出了一款电动牙刷,可以根据使用者刷牙时对手柄的压力,采集口腔中每颗牙齿的信息,在手机上生成牙齿情况的全息图,并定期生成牙齿情况报告,提出健康建议,甚至帮助使用者与牙医进行信息交流。

       ③手机已经进化成为社交生活的路由器,人们日惯了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糸,甚至离开它就无法正常沟通,手机依赖症和交流恐惧症开始在人类社会蔓延。

       ④手机,看上去已经无所不能。当客厅里的电视、书房里的电脑、卧室里的睡眠记录仪、盥洗室里的牙刷,乃至车库里的车辆都被手机一一攻克后,谁会是电子设备们最后的堡垒?

(选自《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7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行

    ①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②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③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④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⑤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刚认识,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⑥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们妹的脸上瞟。

    ⑦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⑧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⑨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⑩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⑪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⑫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⑬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然而,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了我心里。

    ⑭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⑮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⑯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⑰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

记叙性文本阅读

盼年

曹玉祥

①大街小巷年货叫卖声此起彼伏,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我记忆中,年是“盼”来的。 

②第一个盼来的节日是腊八。这一天,母亲会用糯米、花生、红枣等熬成一锅稠稠的腊八粥。看着红白相间的黏黏的腊八粥,我会敞开肚皮喝两大碗。这是过年的第一顿好饭,花生红枣香会在嘴边飘上好几天!再就是盼着跟在大人后面去赶集,逢单逢双的日子赶着不同的集。这时候,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各条路上也都是陆陆续续赶集“办年货”的人。大人具体买什么孩子们并不太关心,只是盼着大人赶完集后买个“烧巴子”递给自己,然后心满意足地捧着吃!再能给买点儿其他小玩意儿,就更是满心欢喜了。

③在腊月十七八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擀“果叶子”,小麦面的多,糯米面的少。母亲把揉好的面团擀成一张张铺满案板的大圆片,三五张摞在一起,用刀划成菱形的片儿,然后把成摞的片儿交给我,摆在用高粱秸织成的盖帘上晾晒。我会趁母亲不注意时揪下“果叶子”的一角放在嘴里咀嚼,满口温温软软的香味儿!过后母亲总是怪我没看好,让“小小儿”给吃了!

④接着就盼“蒸炸煮”了。总是先蒸后炸最后煮,父母在厨房里劳作,这时候,小孩子是绝不允许进厨房的,更不准多说话。我们兄妹几个就默默地徘徊在厨房门前,从早到晚、天复一天。先蒸一天馒头,再蒸一天包子,接着炸圆子、鱼、“果叶子”,最后煮肉。我们就在厨房门前走来走去,不时地接着从门缝里递出来的花生馒头、萝卜细粉包子、绿豆圆子、鱼面块子、“果叶子”,还有带着很多肉的大骨头,边吃边眼巴巴地望着母亲会从门缝里递出什么东西来……这几天家家几乎不成顿做饭的。整个村子笼罩在青烟袅袅之中,到处飘荡着馒头包子香和油炸的香味。

⑤最盼的就是年初一早晨,给父母长辈拜年要压岁钱。父母除夕晚上给一张大票来“压腰”,过了初一还得要回去,我一整个晚上都攥得紧紧的揣在兜里。初一早晨要到族里长辈床前磕头,得钱不多,但钱是自己的。然后就是跟着大人挨家挨户去拜年,回来的时候兜里装满了瓜子和花生!到了初二,就盼着走亲戚。到姥姥家不用闹也会让去的,会有大份儿的压岁钱。还会拽着大人的自行车,闹着去其他亲戚家混压岁钱。走完亲戚,意犹未尽地盼元宵,虽是小年却吃大餐,还能尽兴玩。

⑥现在过年,钱多了,“盼”少了;年货多了,年味儿少了!

⑦最美还是儿时“盼”过热闹年!

【注】①烧巴子:尺把长的烤炉烧饼。②小小儿:这里指麻雀。③鱼:这里指包着鱼肉的面块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