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月考试题

记叙性文本阅读

盼年

曹玉祥

①大街小巷年货叫卖声此起彼伏,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我记忆中,年是“盼”来的。 

②第一个盼来的节日是腊八。这一天,母亲会用糯米、花生、红枣等熬成一锅稠稠的腊八粥。看着红白相间的黏黏的腊八粥,我会敞开肚皮喝两大碗。这是过年的第一顿好饭,花生红枣香会在嘴边飘上好几天!再就是盼着跟在大人后面去赶集,逢单逢双的日子赶着不同的集。这时候,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各条路上也都是陆陆续续赶集“办年货”的人。大人具体买什么孩子们并不太关心,只是盼着大人赶完集后买个“烧巴子”递给自己,然后心满意足地捧着吃!再能给买点儿其他小玩意儿,就更是满心欢喜了。

③在腊月十七八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擀“果叶子”,小麦面的多,糯米面的少。母亲把揉好的面团擀成一张张铺满案板的大圆片,三五张摞在一起,用刀划成菱形的片儿,然后把成摞的片儿交给我,摆在用高粱秸织成的盖帘上晾晒。我会趁母亲不注意时揪下“果叶子”的一角放在嘴里咀嚼,满口温温软软的香味儿!过后母亲总是怪我没看好,让“小小儿”给吃了!

④接着就盼“蒸炸煮”了。总是先蒸后炸最后煮,父母在厨房里劳作,这时候,小孩子是绝不允许进厨房的,更不准多说话。我们兄妹几个就默默地徘徊在厨房门前,从早到晚、天复一天。先蒸一天馒头,再蒸一天包子,接着炸圆子、鱼、“果叶子”,最后煮肉。我们就在厨房门前走来走去,不时地接着从门缝里递出来的花生馒头、萝卜细粉包子、绿豆圆子、鱼面块子、“果叶子”,还有带着很多肉的大骨头,边吃边眼巴巴地望着母亲会从门缝里递出什么东西来……这几天家家几乎不成顿做饭的。整个村子笼罩在青烟袅袅之中,到处飘荡着馒头包子香和油炸的香味。

⑤最盼的就是年初一早晨,给父母长辈拜年要压岁钱。父母除夕晚上给一张大票来“压腰”,过了初一还得要回去,我一整个晚上都攥得紧紧的揣在兜里。初一早晨要到族里长辈床前磕头,得钱不多,但钱是自己的。然后就是跟着大人挨家挨户去拜年,回来的时候兜里装满了瓜子和花生!到了初二,就盼着走亲戚。到姥姥家不用闹也会让去的,会有大份儿的压岁钱。还会拽着大人的自行车,闹着去其他亲戚家混压岁钱。走完亲戚,意犹未尽地盼元宵,虽是小年却吃大餐,还能尽兴玩。

⑥现在过年,钱多了,“盼”少了;年货多了,年味儿少了!

⑦最美还是儿时“盼”过热闹年!

【注】①烧巴子:尺把长的烤炉烧饼。②小小儿:这里指麻雀。③鱼:这里指包着鱼肉的面块子。

(1)、文中的“盼年”,具体盼的是什么? 
(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边吃边眼巴巴地望着母亲会从门缝里递出什么东西来……

(3)、阅读文章,谈谈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说:“现在过年,钱多了,‘盼’少了;年货多了,年味儿少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原因。
举一反三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一民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⑤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柳,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哥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海,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老去的舌尖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逝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已经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⑪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文/蓝染,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野武

    上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一直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

    邻居大婶看我那么爱打棒球却没有手套,于是在我生日时偷偷买给了我。但母亲不准我打棒球,甚至连拥有手套也会生气。

    我家院子,种着一棵低矮的银杏树。于是我把手套包在塑料袋里,偷偷埋在树下。有一天,当我挖开泥土时,手套不见了,塑料袋里竟装着一堆参考书……为了阻止我打棒球,母亲又安排我去英语和书法补习班,结果都无功而返。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对母亲来说,是个小小的胜利。不过,我最终以退学这个最坏的结果,结束了母子俩在读书领域的较量。

    我开始打工,自信可以赚到房租和零用钱,于是决定搬出来住。本想趁着母亲外出时搬家,不料却被她迎面撞见。

    “小武,你干什么?”“我要搬出去。”我别过脸去,听见雷鸣般的怒吼:“想走就走,又不是小孩子。走了就别回来,从今天起,我不是你妈,你不是我儿子!”

    尽管如此,她还是一直站在门外,茫然地看着货车消失在荒川对面。我心里也难过,可是我坚信,不这样做,我就无法自立。

    啊!新生活!起初几天,我早上六点起床做广播体操,然后精神抖擞地度过一天。但很快地,我就陷入自甘堕落的日子。每天游手好闲。一回神,发现房租已拖欠了半年。我不好意思面对房东,只好偷偷摸摸爬窗出入。一个寒风呼啸的中午,我照例还躺在被窝里。房东来敲门:“哪里有你这样的蠢蛋?欠了这么多房租,你以为还住得下去吗?”

    “不,我想你肯定会叫我滚。”我低头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这里?”“因为房东很仁慈。”“你真是幼稚又愚蠢。”房东叹了口气,“半年前你搬来的时候,你母亲坐出租车紧跟着过来了。”

    我一惊,满脸通红。

    “她说:‘这孩子傻傻的,肯定会欠房租,如果一个月没交,您就来找我拿。’我是收到了房租,但没有一毛钱是你自己掏的。”

    房东走后,我瘫坐许久。些许感谢的心情,混杂着永远躲不开母亲的懊恼……

    第二次交手,我又彻底输了。处在这个屡屡被母亲算计的世界,我总感到有些不满。

    终于有一天,当我上电视演出,酬劳过百万时,不知怎么,我又想回那个久别的家了。打电话时,心脏猛跳。母亲问:“最近上电视,赚到钱啦?”语气非常温柔。不料,我才说“还可以啦”,她立刻缠着我说:“那要给我零用钱!”这当妈的怎么回事,真扫兴。既然如此,就让她见识一下。我准备了三十万现金,请她到寿司店。

    “妈,这是给你的零用钱。”我想让她惊喜。得意地说,“三十万。”

    “就这么一点?”不变的刻薄语气,“不过才三十万,就一副了不起的样子!”

    我能怎么办?当然是不欢而散,发誓再也不回家了。从那以来,过两三个月,母亲必定打电话要钱。这样一直不停,直到她生命快结束的时候。

    “我要走了。小武!”母亲突然握住我的首,眼眶湿润。我安慰她说我还会再来。

    她突然回我:“不来也行,只要最后再来一次。”语气变得强硬。“葬礼在长野举行,你只要来烧香就好。”她又恢复成彻底好强的母亲。

    葬礼之后,姐姐交给我一个有点脏的小袋子和一封信。打开袋子,竟然是用我的名字开的储蓄存折!翻开来看,排列着遥远记忆中的数字:×年×月×日300,000;×年×月×日200,000……

    我给她的钱,一毛也没花,全都存着。最新的日期是一个月前,总共将近一千万日元。

    母亲写道:“武儿,在几个儿女当中,我最担心你,你从小就不喜欢念书,又乱花钱,当你说要去东京打拼时,我总担心你会变成一个落魄的穷光蛋,因此我从不间断地要你寄钱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也为了替你储蓄。你给我的钱,一毛都没有花,你的钱还是你的钱,现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

    这场最后的较量,小武自以为明明该有九分九的胜算 , 却在最终回合翻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①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敖丹娜、段雪莲)当地时间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及来自爱尔兰的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大村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②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日中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伦达尔当天在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了获奖结果:“诺贝尔委员会卡罗琳医学院评审委员会今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敏,以表彰他们在创新丝虫病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新疗法方面的贡献。”

    ③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组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活性,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治疗疟疾的“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在评价屠呦呦的医学发现时表示:“早在1700年前,关于中药青蒿对治疗高热有效果的理论就已经存在。但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如何确定青蒿中哪些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这些有效,这可以说是医药研究创新的范例,这一成果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实现了此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④几千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人类,成为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获奖者都在寄生虫疾病疗法上作出了革命性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汉斯·福斯贝格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意义巨大:“寄生虫疾病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健康,即使在今天,它仍旧困扰着世界上亿万易感染人群。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敏的医学发现为我们抗击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提供了革命性疗法;而屠呦呦的发现为抗击疟疾提供了显著有效的治疗方案。”

    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席朱琳·吉拉斯当天也表示,3位获奖者的医学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完全符合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诺贝尔奖的宗旨是表彰那些为人类福祉作出了贡献的人,从这点上来讲,我想他们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医学新疗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有效预防了残疾的产生和传染病的扩散。同时,它们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增长。所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3位科学家,我想诺贝尔本人也会赞同的。”

    ⑥据了解,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88万美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获得一半奖金,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另一半奖金。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夕阳无事起硝烟

①晚归的路上,城市的霓虹灯流光溢彩,夜色斑斓,繁华无处不在。我披着迷离的夜 色走入地铁.一个小时后出站,从城中心回到了五环郊区,远离了都市喧嚣,行人寥寥,但我并不丈得落寞冷清,反而喜欢这种宁静致远的意境,视野开阔,情怀邈远。

②从地铁站走回家,我要步行十五分钟,沿途路过一个大学。那天走到大学门口,看见一个大叔正在卖烤红薯。他一边卖红薯,一边往烤箱里添红薯,烤箱里面填满了木头,正在熊熊燃烧,弥漫着香气的炊烟缓缓飘出来,淡淡袅袅,具有天然的美感。

③彼时暮色渐浓,夕阳的余晖彤红万里,笼罩着四野,人声寂静,缕缕炊烟悠然入静,让我想到了儿时生活的田园。

④儿时的乡下,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带着烟囱的厨房。远山如黛,月色辉映时,乳白色的炊烟便浅浅溢出,柔柔缓缓地飘浮上升,直至与那天青色融为一体,消失在淡远缥缈的天际。村子掩映在一片昏黄的光晕里,仿佛一幅意境清幽的古典画,而炊烟就是这幅画中的点琦之笔,空灵飘逸,衬托出暮色的安宁和轻柔。

⑤多年后,读到诗人林逋的诗句“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时,心动不已,这寥寥数言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炊烟的美感。秋景静态,独鸟动态,动静相宜,背景是无边的夕阳暮色和寒意袭人的炊烟。在这幅画中,炊烟传递的是人间烟火气息,炊烟下面住着一个个温馨和睦的家,如此,这幅画才有了生气和意蕴,耐人品味。

⑥我怀念儿时的炊烟,那是幸福和温暖的象征,饱含着人间的喜乐和温情。

⑦ 傍晚时分,村里热闹极了,忙碌了一天的农人们扛着农具,谈笑风生地往家走;散学的儿童围在村前的空地上做游戏,欢声笑语,追遂打闹。此刻.勤劳的农妇们在灶台边忙着准备晚饭,生火、烧水、煮饭、炒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和小伙伴则在外面接戏.乐不思归。等到看见自家炊烟消失了,便知道饭已做好,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吃饭。走进厨房,烟雾袅袅、热气腾腾,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光影交错中大快朵颐,享受着食物的美味和相伴的甜蜜。

⑧一年四季,炊烟绵延不息。每次外出归家,远远地看见自家厨房上冉冉升起的炊烟,我就感到踏实和心安。回到家,烟火迷离中,一家人别后重逢,喜笑颜开,这情境仿佛 梦境一样轻柔虚幻,给平淡的生活添了一丝柔情诗意。

⑨后来上学工作离开家乡,久居都市,我渐渐习惯了城里的灯红酒绿,心里却依然想念家乡的落日炊烟。城里的生活便利、精彩、丰富,可是缺少人情味.缺少自然美,钢筋水 泥建起来的高楼大厦极富现代气息,颇具观赏性,却少了天然的美感幸运的是,我在晚 归的路上偶遇.烤红薯的炊烟,那朦胧晕染的烟雾,浑似记忆中的炊烟,慰藉了我的思乡情绪。

⑩我遥望着家的方向,那里此刻一定炊烟袅袅,万家灯火,团圆时分。

(作者:谢云凤。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