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片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 娟

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多处将父亲的现在与过去作对比,请写出其中两组对比。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简要赏析第⑨段的文字。(可以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
(4)、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⑩段画线句“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的深刻含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文 竹
                                                                                                                         王良和
        ①时常以为案上那一盆文竹,很快就会死去。一年来,这纤瘦的植物,仿佛挣扎于生死的边缘,时青时褐,像文弱的君子恒对清癯的书生,病容凄楚对我的神色错愕。
        ②灯下读书,猛一抬头,青青竹影便飞了眼里,再一抬头,眸内的青影仿佛枯败如苍颜。那真是变种的竹,退出了岁寒三友的阵营,从耐雪的坚强,到畏风畏雨的柔弱;从户外的纠集繁生,到室内的排他独长,那铁线一样的幼茎纤枝。真的,只宜长在小小的盆内,占据两寸见方的空间?至于形象,那在微风里摇摇欲折的自悲自叹,虽然赢得栽竹者的相怜相惜,但多少有辱竹名了。
        ③大概文竹只宜细心呵护的女性栽种吧,一旦落入粗心大意的人手里,就要吃苦头了。那是不宜经常晒太阳和浇水的植物。当阳光悄步蹑近,我就把它放到书架上,让青青竹色爬入唐诗宋词的意境中。不过浇水却没有定时,有两日一浇,也有十多日滴水不沾的。我原是个不懂栽植物的人,何况是娇生惯养的文竹?买回来不久,竹叶开始黄了,自叶尖徐徐蔓延,瞬间已苍颜衰鬓颓然乎其间,凄凉待毙。偶然我剪掉枯叶,落在盆里聊作春泥护花。每次以为最后一点墨绿即将消失了,谁知嫩绿却自枯叶间钻出。一年下来,不死反而长高。我才惊觉有些植物,表面柔弱实则刚强,潜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是的,不断枯萎与更生,生命会变得更丰盛,一室春意在青绿里流转。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阅读李智红的《乡间的蟋蟀》(有删改)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唧儿,唧儿,唧儿……
②夜已很深,看看墙上石英挂钟,时针已悄然指向午夜两点。我关了电脑,正准备洗漱休息时,客厅对面的厨房里,突然间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清脆的虫鸣,忽而舒缓,忽而激越,像一支独奏着的草笛儿。
③我的心底悄然潋滟起一阵莫名的感动,这就是我追怀日久的蟋蟀的鸣唱!
④蟋蟀是个书卷气十足的称谓,在我的故乡,人们都把蟋蟀叫作蛐蛐儿。也有叫蝈蝈儿的,那是沿用了北方人的叫法。
⑤唧儿!唧儿!唧儿!
⑥这虫声在刹那之间便使得寂静而又有些空洞浮泛的小城之夜,洋溢起一种神秘而又朴素的灵动。我本已觉得疲惫不堪的身心,被这突兀的小虫儿的鸣唱,倏然激活过来,仿佛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根脉管,都已被这柔曼清悦的虫鸣所荡漾所充盈。
⑦恍惚之间,觉得我好像又回到了遥远的乡间,又置身于故乡那宁静的仲夏之夜,生命中饱满而恬静地铺洒开了一阕阕清粼粼的蟋蟀的欢鸣。
⑧这单调而又朴素的久违的虫声,简直就是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我内心深处那扇关闭日久的冥想之门,又被缓缓地,缓缓地开启。犹如一块深深埋藏于坚硬的花岗岩石内部的璞玉,被一根锐利得见不到锋芒的金刚石钻头,不可抗拒地切割开来。
⑨我迫切想弄明白这只只有故乡的田野阡陌间才能随处可见随处可闻的蟋蟀,是怎么来到这远离乡土的喧嚣之地,并且悄无声息地进入到我的居所里来的。
⑩经过屏息倾听和细心的观察,我惊讶地发现原来那清悦的虫鸣,来自妻子今天刚从集市上买来的一大捆山青菜的覆叶内部。我突然明白了一切,心底竟兀自涌动起一丝淡淡的忧伤。不用猜我也知道,这是一只从属于乡野的蟋蟀。是一只被进城卖菜的乡下菜农随菜捆一道贩运进城里来的蟋蟀。这只可怜的小虫儿显然还不知道它现在已经身处异乡,已经远离了故土,远离了家园。它不知道城市不是它的家,不是它能够随心所欲地自由鸣唱的田野阡陌。它不晓得那遥远而宁静的乡间,它是永远也回不去了。它已经在浑然不觉中,被命运远远地放逐,它成了一个真正的,永远失去了故乡的流浪的歌手。
(11)我小心翼翼地拨开菜叶,发现这是一只青头黑翅的小蟋蟀,主翅还未长足长老,尚不能完全覆盖肉的脊背。一双乳翅也还未完全蜕化,软软地紧贴在不停地蠕动着的褐黑色肚腹上。这只误入城市的幼嫩的蟋蟀儿,它鸣叫得是那么的欢畅,那么的清悦,那么的投入,但却再也倾听不到其它伙伴们热烈的应答,也再倾听不到另类小虫儿们的那悠然的和鸣。因而,在这个冷寂而又显得有些无奈的小城,在这个枯燥而又寂寥的夏夜,它的鸣叫让人听来是那样的孤单,那样的寥落,那样的凄惶,那样的无助。
(12)我的老家离我现在谋生供职的小城,并不算太远。那是坐落在澜沧江东岸的西南丝绸古道边上一个小小的彝族寨子。四周群山环绕,丘陵起伏。每逢仲夏时节,那绿如凝脂,潮润得能够拧出水来的田野阡陌间,便总是虫声一片。特别是蟋蟀的鸣唱,更是此起彼伏,像瓦格纳的交响乐一般,丝竹管弦,一齐鸣响。和谐,自然,率真,圆润……
(13)那蟋蟀儿,因为太多太密,大约便有了门派和家族之分,一拨鸣歇,一拨又起。或高亢激昂,抑扬顿挫;或长短交织,沉雄整齐,就像在竞赛。尤其是在那些岑寂的夏夜,万籁齐鸣,那婉约的夜莺,那忧郁的杜鹃,那掠过夕月的幽幽雁吟,都一齐涌来,与唧唧复唧唧的虫声水乳交融,组合成了一曲柔曼质朴的田园交响曲。
(14)我说不上在老家的田野阡陌间到底有多少蟋蟀儿在鸣唱,反正我所认识的就有七八种之多。它们像一群群夜游的歌手,几乎无处不在。墙根下,瓦砾间,石缝中,甚至在枯草腐叶间,卧室和厨房里,都会传来它们清越的鸣唱。
(15)我的心头,第一次为一只虫儿的鸣唱涌动起阵阵莫名的震颤。就犹如倾听到了分别得太久太久的,恋人的喃喃私语。那些往昔的美好时光,以及净玉般浑朴而纯粹的乡情,在这蟋蟀儿无忧无虑的鸣唱中,又星火般在我的眼前一一重现!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雪白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 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就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注】①雪花膏:一种化妆品,洁白如雪,用来滋润皮肤。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幽古老居崖

①小径裹满苔藓,像往上蠕动的青褐色蚯蚓,曲曲弯弯,悄然伸入陡峻的山崖间。盛夏的阳光淌在峰峦之上,苔藓便洒满斑驳而层叠的竹影。山风习习而起,浓密的竹林簌簌有声,竹影轻摇,矜持而动,仿佛踏着碎步的温婉女子,满山幽寂的苍碧也便瞬间灵动起来。

②我循着一两声似乎沾染了浓翠的鸟音抬头而望,竹梢上的峰顶壁立,仍然隐在白云深处;挨挤的竹林漫延而上,又与它处合围而来争夺地盘的松树、杉树、枫树、梓树们短兵相接,混战一场,或退避三舍,或迂回而进,直到云蒸霞腾,目光尽处只有浸透绿意的袅袅云霭。再回首登临之初的山脚,早已与村落、稻田、池塘及尘世的喧嚣一道,消隐在浩漫的绿海里。

③此刻,我立在这座叫龙居崖的峰峦半山腰,听凭幽绿一寸寸浸润衣衫与肌肤,山泉般洗涤周身残存的尘灰与疲惫,忽然想寻一块青石而枕,体会一番古人A“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趣。远古高士放浪形骸,对生命理解的通透,是许多耽于蝇营狗苟的今人难以企及的,他们放浪的足迹或许早已到过此处。

④作枕的青石一时不可得,洪荒远古的空寂却渐渐侵逼而来,我蓦然有了陈子昂“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的感喟。不过,空寂只是一瞬,我很快依稀听见了山林深处最幽秘的协奏曲:竹树的拔节、藤蔓的盘曲、根脉的展动,甚或山峦的心跳……而在远处,还隐隐传来飞漱的水声,似鼓角击呜。我好奇心顿起,循声寻路,斜穿竹林,下坡复上坡,攀扯着藤蔓即将转过一面侧峰时,水声已轰然震响,水珠也从竹梢飞溅而下,有如暴雨突至,将我淋了一身精湿。

⑤急步狼狈而过,到几米外一处平地立定,一帘瀑布赫然挂在了右侧。银白的水幕从峰顶倾泻而下,虽不十分宽展,却也有虎吼雷鸣的气势。峰顶与瀑布贴近的崖壁是一整块巨石,呈湿漉漉的深黑色,在两旁青碧的灌木杂草映衬下,格外醒目。瀑布下端还在须俯瞰的谷底,底部也是一整块硕大青石,经亿万斯年的飞漱冲刷,已凹陷为一处深潭。潭水溢出,顺深谷流成小溪。小溪左岸的碎石滩,存有三两圈柴火烧过的黑色痕迹,应该是野游者炊爨①中后所遗留了。望着这些黑痕,我默然而笑:在这深山幽壑间,舀瀑布流泉烹茶,择竹笋野菇充饥,也算是人生难得的洒脱了。

⑥收回目光,我才发现脚边草丛隐伏一条浅浅的水渠,从瀑布的腰身处引水。我本乘兴野游而来,并无目的,于是顺水渠悠然而行,想着渠水尽头会是怎样的人家。峰回水转,几栋木质青瓦的房屋隐在浓荫深处。山路一侧悬着柄木牌:龙居崖水寨。我瞬间有了偶适水泊梁山的时空错觉,疑心屋边碗口粗的枫树后会跃出一个手持板斧的黑脸大汉。

⑦黑脸汉子确有一个,是房屋的主人,姓王,但没有闪着寒光的板斧,只有憨憨的笑脸。他引我踏上松针满地的青石板屋场,板壁上悬着斗笠、竹筛、簸箕、箩筐、箢箕、扁担、蓑……多是山外早已消失的竹制旧物,门口一左一右还立着两个木水桶。房屋一侧的板壁,挂着老辈木匠用的刨子、手摇钻、墨斗、木锉、角尺、画规,地坪上则放着犁耙、打谷机、手摇纺纱车……四十年前的时光似乎并未流逝,而是凝固在这深山。我须臾间也似乎回到了童年:祖父辈们披蓑戴笠,在田间扶犁、拌禾挑谷;祖母与母亲单们挑着箩筐、箢箕晒谷或端坐纱车前纺纱;节衣缩食请来的木匠,给家里打造一两件碗柜类的……大人们所有的行止,都有我或愁苦参与或兴奋旁观的身影。”唐人刘禹锡一日山行,为烂漫的山花惊叹:“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则想说:“长恨童年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⑧疑惑之下问主人,才知眼前旧物多是祖传,也有因怀旧而从邻舍们那里淘来。他家开了民宿,思量着用满山的葱碧与幽寂、清澈的瀑布和远去的旧物引来游者,不想正击中了我的心房。我展颜而笑,欣然进屋,歇宿在他家中,也留住了这幽古的龙居崖……

注:①炊爨(cuàn):烧火煮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