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有一天我们把自己搞丢了?》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熟知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出自《刘备敕刘禅遗诏》,也即蜀汉皇帝刘备病逝前颁发给太子刘禅的诏书。其中有一段切切叮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这段劝子进德修业、有所作为的话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人性有很多弱点,其中最大的弱点是经不住诱惑。今天只是说了一句脏话,或是小考时作弊;明天跟在别人后面占个小便宜,或是在别人背后传闲话;后天给人起个可笑的绰号,或是以默许的方式站到了霸凌方;大后天加入了网上一场不负责任的漫骂与攻击……就这样,一点一点,你被小恶所诱惑,把小恶养得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与所在的文明世界已经脱节,发现自己不带脏字就不会说话,不占便宜就难受,自己的言谈举止在一个有教养、有追求的世界面前显得既突兀又粗俗。你发现自己甚至已经无法“装”出文明人的样子,身边那些自律慎独的人开始因为你的粗野而感到局促不安,有的人干脆躲着你……

③到此,种种小恶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终于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最初转化,成为一个具有恶习的人。一不小心,还最终有可能突破底线。如果此时的你内心深处还保持着一些对教养的欣赏,那么,此刻你最惶恐的感受就会是:我把自己搞丢了!

④人把自己搞丢了的原因很多,而这一次,你是让自己的小恶把自己搞丢了。可是,区区小恶怎么就会让我们丢了自己?

⑤从心理学看,这是因为人的动机具有“机能自主”的特点。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一类行为实施得久了,就会逐渐改变人的态度,最初因为实用而产生的某个动机,发展到后来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内在动机。换言之,机能自主指的是“过去的动机与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这是因为人有自主性,机能自主的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的很多行为都由其控制。

⑥那么小恶问题上的机能自主是怎样发生的呢?比如,一个优秀的学生某次因复习不充分,考试时临时采取了作弊的方法,当时只是应急而已。但是,因为尝到了甜头,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境,就可能再次抵不住作弊的诱惑,久而久之,作弊就从最初的应急变成需要。一次作弊,一句脏话,一次背后诋毁别人,一次投机取巧,一次网上的攻击与谩骂,所有这些小恶,不论最初做时是多么偶然甚至是不情愿,但是积累到一定时候,这些小恶就被养成了大恶,就会因为动机机能自主的原因而成为我们的习惯,或者行为模式,使我们欲罢不能,直到我们惊觉“把自己搞丢了”。这也正如心理学家劳伦·斯莱特所言:“人心几乎都有道德良知不及之处,若我们一再放任其扩张,等到道德良知遭到吞噬,那时再强烈的刺激也无法挽回了。”

⑦如果说因为恶小而为之是在养恶,是在逐渐背离自己性本善的初心。那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机能自主现象呢?

⑧同样因为累积效应的作用,比如不随手扔垃圾,不大声喧哗,遵守礼节,言行得体等。一个人在重复做这类小善事的过程中渐渐就实现了会产生正面效应的机能自主。但久而久之,随着所做的小善事越来越多,他做小善事的动机自动升级,实现了机能自主——他具备了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自主能力,在社群中形成了健康的利他观,同时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习惯。至此,在生活中努力实践“勿以善小而不为”者不仅会具有温暖慈悲的面相,更重要的是,他会达到孔子所说的那种最高的自由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 中国青年报 》)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
(2)、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例阐释什么是“机能自主”(不得套用文中例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阅读《自尊》,完成问题。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甲】和侮辱,人格遭到【乙】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丙】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宽容是美德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徵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辩。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绝不心慈手软。

       ⑥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说孩子

贾平凹

    有了孩子,谁都希望孩子小时候乖,长大了有出息。做父母的全盼望孩子出人头地,就闹出许多畸形的事体来。有人以教孩子背唐诗为荣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儿,一首一首闭了眼睛往下背。但我从没见过小时能背十首唐诗的“神童”长大成了有作为的人。有的省吃俭用地买钢琴呀买绘画的颜料笔纸呀用金钱加拳头要培养个音乐家和画家,结果只能培养出一大批挣钱养家的半通不通的“辅导”。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父母生育儿女,生下来养活了,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而硬要是河不让流,盛方缸里让成方,装圆盆中让成圆,没有不徒劳的。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接触这样的大人们多了,就会发现,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寄托儿女。这行为应该是自私和残酷,是转嫁灾难。试想,你自己都是那样,还苛刻地要求儿女,儿女会怎么看你?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不必担心没有你的设计儿女就一事无成。相反,生命是不能承受之轻和之重的,教给了他做人的起码道德和奋斗的精神,有正规的学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有社会的大学校传授人生的经验,每一个生命自然而然地会发出自己灿烂的光芒的。

    我也是一个父亲,我也为我的独生女儿焦虑过,生气过,甚至责骂过。也曾想,我的孩子如果一生下来就有我当时的思维和见解多好啊,为什么我从一学起,好容易学些文化了,我却一天天老起来,我的孩子又是从一学起?!但当我慢慢产生了我的观点后,我不再以我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只要求她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只强调和引导她从小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譬如踢沙包,你就尽情地去踢,画图画,你就随心所欲地画。我反对要去做什么家,你首先做人,做普通的人。

    我对待儿女的观点,是会被相当多的人反对的,或许将永远落下不称职的父亲的名声。我虽然常常看着小学生、中学生不分昼夜地在书桌前用功,心中充满了悲哀——大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消极怠工,却把恶果转嫁于孩子——但我也得让女儿去做作业,去复习,去拿回考试的高分。我现在惟一能做到的,是不能忍受着一些女人向我讲述她为孩子设想的伟大而美丽的前景,她不停地在说,使用着连续的逗号,好不容易出现一个句号了,我得赶紧就说:“哎呀,差点忘了,××要我回个电话!”我得逃避,我终于学会了逃避。

阅读完成各题。

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

葛红兵

    ①我为什么要写科幻小说呢?有的人说,你这么年轻,已经做教授了,还写什么小说呢?我是为人工作,不是为职位工作,幻想是个载体,通过幻想,我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它可以让我跨越年龄。

    ②人没有幻想是不行的,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像鸟儿一样飞翔,就不可能登上月球;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乌托邦就不会有追求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学生,尤其是青年人也是如此.从生活的角度讲,如果你从来没有幻想 过要出国留学,那么你根本不会出国留学。

    ③我的观点是,你有多大的想像力,你就会有多大的成就。

    ④绝大多数的人是埋头生活的,没有什么目的地游荡着,随波逐流。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想像未来的多样性,如果你有,那么你就比别人更早地进入为一个目的而奋斗的阶段,别人还在山下徘徊的时候,你已经开始登山了。你怎么能不比别人登得更高呢?

    ⑤人有多大的想像力,这个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子。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

    ⑥中国人习惯于把异想天开当成贬义词,比如,我小时候看到一组漫画,漫画第一幅画的是一个穿长衫的中国人,在两只臂膀上装了鸟一样的翅膀试图飞翔;第二幅,是他摔在地上死了。漫画旨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是的,人不要有想像力,不要试图尝试你不知道、没把握的事情。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可是外国人不这么看。

    ⑦前天我和一个外教聊天,她是上海雅思口语考试的主考官之一,水平很高。我问她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有什么不同,中国应试者和外国的应试者有什么不同?她说最重要的不同是中国学生、中国应试者回答问题千篇一律,仿佛没有个人喜好似的。她希望中国学生思维活跃一些,想像力丰富一些,不要人云亦云。

    ⑧我想,我们从小被要求做乖孩子,上学的时候被要求手臂背在后面,只听老师说,不能自己说,老师是权威,自己是跟班——这样的学习环境怎么培养得出有想像力的学生呢?我们在课堂上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犯错——回答错了要受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骂。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么能培养出想像为丰富,有质疑、探索精神的学生呢?

    ⑨西方的学校、学院,词源来自acadeemy,最早是由柏拉图发明的,他在academy那个地方创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座学院,那个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不是“你教我学”的关系,而是共同讨论,探求真理的关系,所以,在西方的大学里面,就没有中国式的师道尊严,有的是平等的探讨。由此,我们会看到柏拉图著作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平等参与讨论的智者。事实上他自己也说自己是没有学问的,他只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巳。

    ⑩这和中国的孔子完全不一样。中国的《论语》中,真正说话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听道者、侍从者。

    ⑪对于想像我就说这么多。我是写科幻小说的,在我的小说里,我幻想了一个50年以后的世界,我但愿大家有机会分享我对这个世界50年之后是什么样子的想像。我想那是我一个人的幻想,但是,也许那些幻想在某一天会变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实。

    ⑫是的,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