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阅读完成各题。

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

葛红兵

    ①我为什么要写科幻小说呢?有的人说,你这么年轻,已经做教授了,还写什么小说呢?我是为人工作,不是为职位工作,幻想是个载体,通过幻想,我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它可以让我跨越年龄。

    ②人没有幻想是不行的,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像鸟儿一样飞翔,就不可能登上月球;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乌托邦就不会有追求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学生,尤其是青年人也是如此.从生活的角度讲,如果你从来没有幻想 过要出国留学,那么你根本不会出国留学。

    ③我的观点是,你有多大的想像力,你就会有多大的成就。

    ④绝大多数的人是埋头生活的,没有什么目的地游荡着,随波逐流。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想像未来的多样性,如果你有,那么你就比别人更早地进入为一个目的而奋斗的阶段,别人还在山下徘徊的时候,你已经开始登山了。你怎么能不比别人登得更高呢?

    ⑤人有多大的想像力,这个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子。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

    ⑥中国人习惯于把异想天开当成贬义词,比如,我小时候看到一组漫画,漫画第一幅画的是一个穿长衫的中国人,在两只臂膀上装了鸟一样的翅膀试图飞翔;第二幅,是他摔在地上死了。漫画旨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是的,人不要有想像力,不要试图尝试你不知道、没把握的事情。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可是外国人不这么看。

    ⑦前天我和一个外教聊天,她是上海雅思口语考试的主考官之一,水平很高。我问她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有什么不同,中国应试者和外国的应试者有什么不同?她说最重要的不同是中国学生、中国应试者回答问题千篇一律,仿佛没有个人喜好似的。她希望中国学生思维活跃一些,想像力丰富一些,不要人云亦云。

    ⑧我想,我们从小被要求做乖孩子,上学的时候被要求手臂背在后面,只听老师说,不能自己说,老师是权威,自己是跟班——这样的学习环境怎么培养得出有想像力的学生呢?我们在课堂上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犯错——回答错了要受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骂。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么能培养出想像为丰富,有质疑、探索精神的学生呢?

    ⑨西方的学校、学院,词源来自acadeemy,最早是由柏拉图发明的,他在academy那个地方创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座学院,那个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不是“你教我学”的关系,而是共同讨论,探求真理的关系,所以,在西方的大学里面,就没有中国式的师道尊严,有的是平等的探讨。由此,我们会看到柏拉图著作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平等参与讨论的智者。事实上他自己也说自己是没有学问的,他只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巳。

    ⑩这和中国的孔子完全不一样。中国的《论语》中,真正说话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听道者、侍从者。

    ⑪对于想像我就说这么多。我是写科幻小说的,在我的小说里,我幻想了一个50年以后的世界,我但愿大家有机会分享我对这个世界50年之后是什么样子的想像。我想那是我一个人的幻想,但是,也许那些幻想在某一天会变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实。

    ⑫是的,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

(1)、通过本文,作者宣扬了什么观点?
(2)、结合第②段仿写句子。

①人类如果没有有幻想过就不会

②如果你从来没有幻想过,那么

(3)、第⑥段作者描述漫画的用意是什么?
(4)、中西方教育中师生关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造成中国学生(应试者)回答问题千篇一律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说,“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办果现在要你想像一下,你面前的桌面上有水,那么,桌面上怎么会有水呢?
(6)、请写出一条关于幻想(或想像)的名人名言(不限本文),或简述一个有关想象的故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 , 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阅读韩青的《沉淀自己的心灵》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这个世界上,浮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权势、地位等身外之物,急于求成,把不该缩短的过程缩短了,甚至想到什么就想立马得到。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等行为就应运而生,更有甚者,为此诞而走险。

       ②在这些浮球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沉淀自己的一心是,对于整个人生是多幺曲要。

       ③当年,著名学者王叔岷考入北大文研所后,所长傅斯年首问他:“你想研究什幺课题’”他说“《庄子》。”所长点了点头说:“要把才气洗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这话让他很纳闷,为什么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呢?但他没有跟所长去争辩,而是按照所长的要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从校勘训诂入手研究《庄子》,后来终于成为20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有了成就的王叔岷,才明白了所长当初的良苦用心。﹣﹣做学问最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板凳要生十年冷”。

       ④沉淀自己的心灵,就是让心灵变得日益纯粹、明净,滤去那些杂质﹣﹣诱惑、欲念等。“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这也正是《菜根谭》里的智慧的忠告。

       ⑤生活中,我们常说,缓一缓、静一静、忍一忍,让一让、做一儆……其实这些都是沉淀,因为它们,我们保证了最真实的自己。心灵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沉淀,那些人格的魅力就是沉淀的结果。

       ⑥台湾作家琼瑶首说:“人生如河,人要沉到河的底部。”所以,一个人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一些“急流”随时会扰乱他,甚至“冲走”他。因此,为了那深度,就必须耐心地去沉淀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活得问心无愧,真实而高贵。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向最讨厌的人学习

胡赳赳

       ①强大者必有“讨厌”之处。反过来说,令人讨厌之人必有其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②人的身上有两条虫:一条是可怜虫,一条是讨厌虫。可怜虫发作的时候,必会对他人产生怜悯和同情,讨厌虫发作的时候,必会对人、对事产生反感和不喜欢。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普遍应激反应是同情弱者、讨厌强者。心理学家说:“当我们讨厌某人时,往往因为对方身上拥有和我们相同的缺点。”当对方将我们的缺点暴露出来,我们就会将讨厌他的情绪表露出来。另外,强大者往往因强大而“获罪”,正如美国哲人爱默生说:“所有的英雄最后都令人讨厌。”当最讨厌的对象能胜任的工作让我们难以企及时,我们也会将讨厌他的情绪表露出来。这就是产生讨厌情绪的秘密。

       ③讨厌是一种感性的说法,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就会发现,几乎最讨厌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

       ④如果我们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最讨厌的人在其中只占少数。他们的存在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不足,让我们从讨厌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这是处人待事最好的方法。

       ⑤在异己和类己之间,异己容易成为最令自己讨厌的人。无论国家、城市还是个人,观念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分歧、谩骂与讨厌。如何对待异己,是宽容、借鉴、欣赏、接纳,还是怀有偏见?这绝不是成功学的选择,而是一种心智成熟的表现。前者容易让人成为虚心好学、睿智开朗的成功者,而后者则容易让人成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失败者。

       ⑥怎样向最讨厌的人学习呢?

       ⑦苏东坡曾问佛印禅师:“你看你像谁?”佛印说:“像佛。”苏东坡讥笑:“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不语。苏东坡回家说给苏小妹听,苏小妹说:“哥哥,你输了,你看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你的看法是内心的投射。”苏东坡非常惭愧,他收起狂傲之心,变得虚心、宽容,接纳他人,最终不仅与佛印引为知己,还成为宋代最豪迈旷达的诗人。

       ⑧麦客卢汉坦承,他曾受到讨厌情绪的困扰:“有许多年,我对一切新环境都抱着极端的道德判断的态度。我讨厌机器,厌恶城市,把工业革命与原罪画上等号,把大众传媒与堕落画上等号。简言之,我几乎拒斥现代生活的一切。”后来,他将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开始研究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发现艺术创作是普通经验的回放——从垃圾到宝贝的过程,最终成为传播学巨擘。

       ⑨尼采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善,善就令我们讨厌。”同样,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学习,学习也会令我们讨厌。最讨厌的人能胜任的恰恰是我们所不能胜任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学习他。因此可以这样说:“当你变成你所讨厌的人时,你就成功了。”

       ⑩没有人可以取悦所有的人,最讨厌的人也是相对的概念。记住一句有用的话:“请你最讨厌的人一起吃饭,而不是请你最喜欢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三省”的魅力

马军

    ①《弟子规》在读书人当中拥有巨大影响,“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一语,尤为彻透。一旦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不是义正辞严地指斥他,而是反躬自身,看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倘若有,就要马上改过;如果没有,则要警醒自己时刻惕之、戒之,以免重蹈覆辙。

    ②一个“省”字,意蕴很深。

    ③夏朝的伯启,就是勇于“自省”的典范。当时,诸侯有扈氏反叛,伯启受禹之命率军平叛。不幸的是,大败而回。事后,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诿过于人,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自己所属的国家,兵多地广,又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等优势,可是却强不敌弱,一定是个人德行和才能不够所致。因此,他励精图治,兴利除弊,礼贤下士,体恤百姓。此后,国渐富,兵日强,政通人和,众志成城。一年后,有扈氏闻知,顿时打消进犯之念,自缚其身,俯首请降。

    ④东汉官员第五伦,也属于“自省”的楷模。他一生刚正无私,奉公尽节,官至司空。当有人问他,是否也有私心时,他回答:“曾有人送我一匹世所稀有的良马,我虽没有接受,但每到举荐官员的时候,我却总是想起他。当然,最后并没有提拔任用他。还有,我哥哥的孩子病了,我一夜就去看了十次,但是,回到家就沉沉大睡了。等到我自己的儿子病了,由于公务实在繁杂,一次都没有去看,心里却忐忑不安,彻夜不眠。你看,怎么能说我没有私心呢?”据《群书治要》记载,第五伦对自己私心反省之深刻,简直达到苛刻甚至不近人情的程度,终以“三公之尊”光耀史册。

    ⑤数千年来,孔子一直被奉为圣贤的化身和代表,他也是“三省吾身”的终身践行者。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带众弟子周游列国时,途中断炊,多亏颜回讨来一些米,才解了燃眉之急。饭快要煮熟时,孔子却无意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心里很不高兴。片刻间,颜回恭请老师吃饭,孔子却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正好这饭洁净,我就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颜回一听就急了:“使不得,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煮饭时,有炭灰掉进锅里,丢掉可惜,我就将脏的地方抓起来吃了。”孔子一听,不禁慨叹道:“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倘若人们自以为是,不能自觉地时时“自省”,就会不自觉地犯错误。

    ⑥清代晚期的曾国藩,也深知这一点,他“自省”的功夫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在每天的日记中,他都要将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一番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地清扫。据记载,曾国藩与朋友小珊因小事产生嫌隙,经过反省,认识到自己是犯了“尽人之欢,竭人之忠”的过错,“宜速改过,走小珊处,当面自认不是”。

    ⑦其实,名利之心,人皆有之。曾国藩则时时警惕,刻刻自省,以防止其泛滥成灾,冲垮他的人生堤坝。“坐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显然,曾国藩的一生,恰是“自省”的一生,最终,他的人生修养和事业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被誉为“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⑧与前述诸贤反其道而行之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位能征惯战的将军,武功盖世,力能拔山,冲天一怒,四海战栗。可惜,他从不知反省,本来很好的一把牌,被他打个稀烂。陈平、韩信俱为人杰,但都不能为其所用,他俩先后跑到对手刘邦处,造成了项羽人生逆转,直至“四面楚歌”。那些颇具才情的人物都变成了他“败亡垓下”的掘墓人。很遗憾,项羽仍不自省,反倒将一切败绩,归咎于时运不济。最后,以“霸王别姬”而落幕,也就不足为奇了。

    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反省”作为一门必须完成的修身功课,显然十分必要。很多人因为缺失了这门功课,使得耳聪目明可望而不可求,身心安泰可期而不可遇。至于人生事业,更可能是盲人瞎马,大海捞针。

    ⑩“自省”乃一剂良药。荀子靠它“日参省乎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孔子靠它“见贤而内自省”,进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看来,“一日三省”的确很有必要。

(选自《河北日报》2018年7月13日)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材料二

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 , 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琨觉,曰:“此非恶声也!”起舞。

——《晋书•祖逖传》

范仲淹断

(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备数十茎,醋汁半盂,入少盐,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彭乘《墨客挥犀》卷三

【注释】

①绸缪(chóu móu):交情深切。②断:断开。③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④画:同“划”,划分,计划。⑤啖:吃。

材料三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张岱年

 ①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③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④《易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教”。《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弟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千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⑤“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半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而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⑥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⑦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